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电视收视率观察:竞争与回归

中国电视收视率观察:竞争与回归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市场的细分甚至是“碎片化”使收视基点层面的竞争凸显合理性及其价值。如果通过采用回路数据技术使收视率调查样本量大幅度增加甚至是全调查,这种情形下的收视基点分析将可靠很多。收视基点之争更多应该局限于理念层面,而非实操层面。笔者因此呼吁一下,希望业界能够变“收视基点上的竞争”为“收视基点之上的竞争”,继续向收视率理性回归。

中国电视收视率观察:竞争与回归

收视基点的竞争

最近迫于经济形势,世界各国央行频繁调整利息,其中最能体现变化的数量指标是利息基点的增减。互联网上查了一下,一个利息基点就是0.01%。资产价值在利息基点的变化中让所有者或喜或忧,牵心动魄。

当前电视市场评价体系中,收视率的增减也好比银行利息变化,影响着节目和广告市场价值的很大一部分。前些年,频道少,观众也比较热衷看电视,我们说收视率的变化,基本都是在收视点层面上展开,一个收视点就是1%的收视率。最近一两年,形势好像有所不同。随着电视频道数量明显增加以及观众分流趋势加剧,业内也大有从关注1个收视点的得失演进为在意1个收视基点的变化,一个收视基点就是0.01%的收视率。CSM报告的收视率数据,基于市场要求,先是只提供到小数点后一位,再是后两位,现在甚至要看到第三位了。换言之,收视率数据的话语体系某种程度上已经从收视点时代“进化”到收视基点时代。

当前电视市场评价体系中,收视率的增减也好比银行利息变化,影响着节目和广告市场价值的很大一部分。

中国人口基数大,一个收视基点代表着数量可观的观众人群,他们聚合的购买力与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消费市场的细分甚至是“碎片化”使收视基点层面的竞争凸显合理性及其价值。(www.xing528.com)

不过我们也面临这样的困惑,即银行利息出自货币市场决策,定多少就是多少,无所谓误差;而收视率则是基于抽样调查,受调查误差干扰,越是细微数字的变化越不能忽视误差影响的存在。如果通过采用回路数据技术使收视率调查样本量大幅度增加甚至是全调查,这种情形下的收视基点分析将可靠很多。数字电视以及关联的回路数据调查技术尚在发展之中,但市场形势似乎已经把“收视基点”之争推进到当前。

笔者认为,现阶段从收视点到收视基点,如果只是理念层面的提升,反映了电视传媒向精细化、集约化经营演进的方向,一定程度上是个进步。收视基点之争更多应该局限于理念层面,而非实操层面。原因除了上述误差问题之外,还有两方面:一是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尽管有分众化趋势,但新媒体的分众化优势更明显,电视节目和广告价值仍应强调规模比较优势;二是电视收视市场竞争在“双虞效应”作用下不断趋向两极阵营分化,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成为强势还是跌入弱势,阵营内部的收视基点之差实在无关大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强势频道阵营中相互之间的收视基点差异正逐渐被品牌和特色所抹平;而弱势频道阵营中,由于整体收视水平低,收视基点差异的影响反而被人为放大。

收视率是个量化指标,由于收视率在市场中参与交易和利益分配,驱使电视人从不在乎这个量到过度在乎这个量。对收视基点的关注就是一个表征,几个收视基点的差异似乎既关系到排名之类的面子,也关系到奖金之类的里子。表里相向,使收视率仿佛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行近年底,这种气氛愈加浓厚。笔者因此呼吁一下,希望业界能够变“收视基点上的竞争”为“收视基点之上的竞争”,继续向收视率理性回归

(2008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