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识你自己”——教师研究的视角转换
事实上,从“教师应该如何?”、“如何才能成为好教师?”出发而对教师发表的各式各样的指点评论,共同忽视了存在于这种“规范”与“现实”中间地带的一个问题域,即从实际存在的角度,揭示教师实际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这促使教师处于主体的地位上,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唤起教师自我意识的蒙醒和觉悟,进而作一种自我分析和检视,以谋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存在的空间。这是教师获得自我尊重感的价值基础。
由此,我们不禁回想起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墙上那句意味深长的格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这种力求“自知”的使命,一直落在世世代代仁者和智者的肩上,成为人类不断自我探究、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动力。在当今这个充满反思、质疑、变革和转型的时代,历史和现实、事实和逻辑,都在驱使和呼唤着我们对关于教师的许多真理格言、世代流传的师道信条,做一种自我反思和理性考问——“教师是什么?”“教师为什么?”“教师做什么?”
教师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萌生,正是社会转型、知识转型、教育转型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将是实现社会转型、知识转型和教育转型的必要条件和推动力。概而言之,作为教师,站在社会、公众、专家、管理者面前,我们总是一个“Me”的角色,被规范、被管理、被要求、被评价;而站在学生面前,我们又转而成了“I”的角色——规范者、要求者、管理者、评价者。而在这两者之间,教师可否站在“Myself”的视角,对自我进行一种主体式的省思和追问呢?
——作为教师,我是谁?我是主体吗?教师成为主体意味着什么?需要哪些条件和努力?
——教师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师职业值得我从事吗?我能够从教师职业中获得什么呢?
——教师职业适合我吗?反之,我能够胜任教师职业吗?(www.xing528.com)
——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作为教师的我,应当做什么?实际做了些什么?还应当做些什么?
——作为教师的我,有哪些由衷的快乐和欣慰?有哪些不足、哪些困惑和苦衷?在职业实践中,我的智慧和人格受到哪些挑战?我是怎样判断、应对的?
——我想成为怎样的教师?我有哪些专长和优势?我的未来是什么?我应当往哪里去?
这种问题视角的转换,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对职业生活状态的自我认识、反思和改变,有利于教师形象的自我分析、建构和提升,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自我规划、设计和实现,最终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的改善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对教师问题的探寻和思考,有着两种不同却相互联系的主体,一是教师职业个体,二是教师职业群体。教师职业群体的自我意识觉醒、解放和更新,对于现代教师形象的重新确立具有战略意义。正如叶澜教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导论指出的:未来教师不仅要做好“育人”的工作,而且要重视“育己”。这里的“育己”不仅是指教师的自我修养,而且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对完美职业角色形象的探究与实践、思考与行动,是赋予教师职业崭新的生命内涵。“对于新世纪来说,新教育需要有新型的教师,同样也会蕴育出新一代的教师。谁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把握职业生活中发展的主动权,谁就会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和享受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内涵的欢乐和尊严。”[3]
然而,教师这种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意识觉醒、解放和更新,不是靠外在的指点评论或规范要求,而是需要教师研究视角的转换,进而形成一种主体视角的教师学研究范式。为现代教师职业个体和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解放和更新,为教师形象和教师生命内涵的重建提供理论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