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碘缺乏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碘缺乏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冰岛以外,全世界有118个国家地区存在碘缺乏病,约有16亿人口生活在较严重的缺碘地区。由此,碘缺乏病成为世界上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很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这一倡导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使人们能从碘缺乏的角度来认识缺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且为防治和消除碘缺乏病,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水平,指出了具体明确的途径。

碘缺乏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由于几千年的冰河溶解,冰水冲刷,将地球表面富含碘的成熟土壤大量冲走,致使大量碘元素流入海洋,从而造成自然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碘缺乏,使人们无法得到足够的碘元素,从而影响生长发育。除冰岛以外,全世界有118个国家地区存在碘缺乏病,约有16亿人口生活在较严重的缺碘地区。由此,碘缺乏病成为世界上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很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碘缺乏病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其中4亿多在中国。据中国残联新近提供的一个惊人数字:全国现有智力残疾人1017万人,其中80%以上是因缺碘造成的。我国现有甲状腺肿病人800多万,克汀病人20多万,亚克汀病人800多万,这也是缺碘所致;7~14岁孩子甲状腺肿大率已达14%。在我国,大陆除上海以外,29个省、市、自治区的1762个县市都流行碘缺乏病,其中四川是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省,病区人口7000多万,占总人口的65.6%。

何谓碘:碘是法国巴黎一位叫别尔恩加尔特·库尔图阿的药剂师1811年在海藻中发现的一种卤族化学元素。它在自然界以盐的形式存在。量很少,仅占地壳总重量的千万分之一,系微量非金属元素。碘在人体血液中以碘化物的形式存在,在甲状腺内被吸收,氧化为碘后与酪氨酸结合转化为甲状腺素,以供人体生理活动之需。

1833年,美国人Bovssingault发现哥伦比亚Autogiua区废矿井中的盐可以治愈当地居民的甲状腺肿,经其研究发现,该矿盐中含有丰富的碘。于是,他首先提出了使用加碘盐防治地甲病的建议,从此,引起全世界人民对碘盐的关注。在总结缺碘地区地甲病、地克病的医疗和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著名教授Hetizl先生于1983年提出了IDD的概念,他倡议用“碘缺乏病”的概念来代替“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的术语。这一倡导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使人们能从碘缺乏的角度来认识缺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且为防治和消除碘缺乏病,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水平,指出了具体明确的途径。(www.xing528.com)

碘(化学符号I)是一种具有氧化作用的非金属元素,它以溶于水的形式存在。碘是具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结晶,呈薄片或小叶状,性脆,碘在溶解前易于升华,它的蒸气呈紫色,有强烈的臭味,有毒。卤族元素具有强的化学活性,而在卤族元素中,碘的氧化能力最弱,化学性质较不活泼。由于碘的特殊性质,不可能直接将它作为碘剂加入盐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通过科学实验,制成许多碘剂投入市场,满足缺碘人群的需要。这些碘剂有:碘酸钾(KIO3)、碘酸钠(NaIO3)、碘化钾(KI)、碘化钠(NaI)、碘化钙(CaI2·xH2O)。碘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岩石、土壤、水和空气中都含有微量的碘。如果自然环境中缺碘,即土壤和水中含碘不足会造成植物动物缺碘,从而使人体摄碘不足而发生碘缺乏病。由于碘是非金属元素(纯净的碘是黑色的结晶体),又是强氧化剂,游离态的碘可与大多数元素相结合。因此,自然界中的碘以化合物的状态存在,土壤、水、空气、动植物及人体中都有碘存在。由于碘的化合物分散度大、溶解度高,所以,碘化合物都溶解于水。这样,在水土易流失的地方,河流冲击的平原沙土地区,淋溶与冲刷造成碘的大量流失,形成缺碘地区。人体内一旦缺碘,便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孕妇缺碘可致早产、流产、先天畸形儿和先天聋儿;儿童和青少年缺碘,会出现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青春期甲肿和甲减,严重的会出现白痴、呆傻;成年人缺碘,可能引起甲肿和碘性甲亢。由此可知,碘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

早在公元前3世纪,庄子书中就称甲状腺肿大为“瘿”,并提出用海带、海藻和昆布治疗。隋朝巢元方已指出甲状腺肿大的发生与地区的水土有关系。晋代葛洪在《肘后方》中,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都归纳说海产植物(海带、海藻、昆布)均为主治瘿病的药物。在国外、印度、埃及和希腊的古医学最早提到甲肿。1850年,法国植物学家查廷首先发现甲状腺肿大与缺碘有关,提出碘可以防治这种病。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人体的代谢以及与代谢有关的生长发育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