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古老的盐业产生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盐业风俗、盐业诗歌及生活趣事。
古时,有个名叫张羽的勇士,他在海边架起神锅,煮起海水,煮得大海沸沸扬扬,惊动了深宫龙王,迫使他交出龙女。最后,龙女与他喜结良缘。张羽煮大海煮来了美好的爱情,也煮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盐。因此,便有了夙沙氏煮海水熬为盐的传说。食盐是煮出来的,已成为不争的历史事实。从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流传一些如“白鹿饮泉”、“牛诋地出盐”、“群猴舔地”等民间故事,表达人们盼盐惜盐的良好心愿。相传古时,四川省元谋县的西邻大姚县,有一个彝族姑娘牧羊时,看到羊群跟着带头的白羊,在一块潮湿的地上舐土,她在当地掘井取得了盐水,因为是白羊带头发现,就叫白羊井,后来改为白盐井。
据《清一统志》载:“唐有李阿召者,牧黑牛欲于池,肥泽异常,迹之,池水皆卤泉,报蒙诏开黑井,井民世祀之。”在发现1 800万年腊玛古猿化石的禄丰西边,还有一个黑盐井。传说古时,有一位牧童看到一头黑牛常来这里饮水,身体肥壮,光泽异常,彝族人尝了泉水,发现有咸味,取卤水浇在火塘木炭上,黑炭上都是白盐。因为盐泉系黑牛发现,就叫黑盐井。这个火把和盐联系在一起的传说,可以说是盐文化的萌芽。黑盐井附近还有一个猴井,传说中,古时彝族人看到有猿猴经常来这里饮盐水,因此得名称猴井。其实,人类找到盐,真正与动物有关。美国作家马克·科尔兰斯基在《盐》书写道:“人类寻找盐的最初一个方式就是跟随动物的踪迹,因为它们最终会走到可以舐盐的盐渍地,盐水泉或其他有盐的地方。”
我国的象形字十分丰富,赋予无限的想象力。仓颉造字,赋予汉字许多令人看得见又摸不着的文化魅力。古代繁体字“鹽”,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象形文字,下面那部分表示工具,左上是一位朝廷官员,右上是盐(如下图所示)。说明盛物的器皿中有人在煎卤,也表示国家对产盐的控制。俗话说:“天生的叫卤,人造的叫盐”,说明盐是卤水提炼出来的结晶。而甲骨文的鹵字,是人们在高空俯视人工盐田晒卤制盐得到的象形文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盐也称为“国之大宝”(《三国志·卫凯传》)。《史记卷·五帝本纪第一》载:“蚩尤作乱,财政纪律不用帝令。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汤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孔子三朝记》载:“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解,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则解州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而且,蚩尤被黄帝追而斩之,血流遍地,变为地卤,因蚩尤罪恶深重,故百姓食而其血。五千年前,炎帝部落与来自河北的蚩尤九黎部落发生冲突。蚩尤部落人强马壮,武器精良,善于凶猛作战,先是蚩尤用武力击败了炎帝部落的人,占领了九州;黄帝立即联合其他一些氏族,利用天气变化,击败了蚩尤部落的士兵,生擒了蚩尤,捍卫盐池重地。也是说,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中原之战,是因争夺盐而引起的。传说归传说,但是由此可见,盐被人投以感情的色彩,成为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神圣的灵物,崇拜的偶像。然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奇异风俗。通过这种文化现象,可以反映人们扬善惩恶的人生观和伦理观,寄寓良好的愿望,寄托美好的未来。
自古以来,宗教是世袭流传十分盛行的,多少朝代,善男信女,上庙进香,入寺烧纸,跪拜塑像,以祈祷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盐业庙宇中,当数“盐神庙”。它坐落在“天府之国”四川的罗泉镇,堪称为世界奇庙。相传春秋时期,管仲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后,他大力发展经济,利用官方力量发展盐铁业,制定中国盐政首部大法——《正盐筴》,提出课收盐税的方法和标准,成为管理盐业的祖师爷。为祭祀春秋管仲治盐兴国,1868年,由盐业主钟氏集资达1.8万两白银筑建的盐神庙,从清朝至今,游客不断,香火缭绕。我国人民历来尊师敬神,各行各业的艺匠人都重视师艺上的师承关系,崇拜自己本行业的祖师爷。如木匠有鲁班,医生有扁鹊,酒仙是杜康,诗圣是杜甫。那么,盐神则是管仲了。其实,中国盐业的行业神比较多,既有黄帝臣宿(夙)沙氏、李冰、张道陵,又有梅泽、开山姥姥等。
1.宿沙氏 宋朝罗泌《路史·后纪四》载:“今安邑(山西夏县)东南十里有盐宗庙……夙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河东·解州·安邑县》引吕枕的话说:“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太平御览·世本》称:“宿沙氏作盐”。下注说:“宋志曰:宿沙卫,齐灵公臣。齐滨海,故卫为鱼盐之利。”由此,宿沙氏是山东半岛一个部落的首领,又有人说他是炎帝(神农氏)的“诸侯”。因他发现煮海为盐而有功,不仅在山西运城,而且在江苏一带仍被人奉为盐宗。
2.张道陵 在四川自贡地下到处是“化石盐”,张道陵发明凿井汲盐,取名为“陵井”,此井直到唐宋还在大量出盐。盐工们凿开时,总要将张道陵的牌位,供奉在井旁,焚香祭祀,祈求他为盐井保护神。
四川自贡的“自”和“贡”两个字,来自于“自流井”和“贡井”的两个著名的盐井。这里,有丰饶的盐卤资源,独特的井盐生产,精湛的工艺技术,繁荣的盐业经济,宏伟的盐场景观,还有众多保持完好的盐业遗址、现场、文物、史籍。自贡有着2000年井盐生产历史,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到因盐设市的道路,终于成为国家级历史名城,有着“千年盐都”之美称。1959年10月1日,当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到自贡视察工作,参观一些盐场井灶旧址,知道自贡生产井盐的悠久历史,提出建立盐业历史博物馆。之后,中共自贡市委积极筹备,将西秦会馆改为盐业历史博物馆,由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亲笔题写馆名。从此,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为搜集和管理盐业的生产历史文物资料,开展科学研究,弘扬盐业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今,它成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列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七大博物馆之一。
在我国新疆一带,男婚女嫁,保留饮盐水习俗。他们称盐为“土孜”,十分神圣。每逢洞房花烛夜,就会出现新郎新娘争抢盐罐的热闹场合,抢到盐罐,谁以后说话就有分量。还有塔尔流行喝盐水的趣俗,在新人结婚的仪式上,证婚人端来一碗盐水,用左手给新娘喝一口,再用右手端给新郎喝一口,表示两口子以后是同吃同住的一家人。维吾尔族人如果脚踩着盛盐的盐罐或盐粒赌咒,表明是最严厉的形式。如果当着客人的面,将盛盐的葫芦挪个地方,则表示主人已下“逐客令”。在滇西地区,新娘出嫁的马车上必须要有两个筒盐。云南的拉祜族,男方上女方家提亲,除了鸡、米和两壶酒,还要有盐和茶叶,显示男方的诚意和对女方的尊重。
过去,在滇西缺盐情况十分严重。怒江贡山县有个独龙族寨子,有的老人平生未尝过盐味,多数山区农民逢年过节或亲友来时才吃盐。灶膛边上挂一块底子盐,在菜汤熟时,涮上一涮。民间视食盐为珍宝,有些乡村农民把“盐宝”供在神龛上,西盟县佤族把存盐看作是财富,傣族把食盐叫做“白色的金子”,白族把筒盐作为结婚的礼品。(www.xing528.com)
在国外,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曾经说盐是“神赐之物”。古希腊学家柏拉图,也认为盐和水、火一样,都是最原始、最神圣的构成要素。《圣经》将盐比作永恒、忠诚和纯洁的象征,盐是“体现永久”的标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把盐描写成“威尼斯光彩夺目的财宝。与其说来自香料贸易,还不如说是来自平凡的食盐。”耶稣的门徒马太称那些有福气的人说:“你们是世界上的盐。”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节,将人类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喻为“大地的盐”。基督教的教父手册中把食盐隐喻为耶稣的仁慈和智慧,经常把盐与长寿、真诚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国外,盐是一种有益健康的结晶体,色白质纯,古代希腊人用盐作祭神的贡品,以示虔诚。在希伯来人的祭祀中,盐被用来作肉类净化剂,用盐以昭其诚。《旧约全书》第三章《利末记》中有句话:“在你们所有的奉献中,必须包括食盐”,并宣称“盐的契约永远有效”。因此,历代朝廷官员上朝敬送贡品,自然少不了食盐。在我国夏禹时,盐已被列为贡品,“海滨之斥……厥贡盐希”(《尚书·禺贡》)。
《圣经·旧约》书中有一段文字,曾经提到用盐擦拭新生儿的皮肤,可以避免鬼怪的侵扰。在欧洲,古人认为保护新生儿的做法,不是把盐放在新生儿的舌头上,而是把他们放在盐水中浸泡。直到1408年,法国人不再采用盐水浸泡或尝盐的方式,改用洗礼方法。在荷兰,这种做法改为在婴儿摇篮里放些盐。
古代欧洲,敬奉盐喻为“健康之神”。古罗马人将盐称作“有益健康的结晶体”。当婴儿出生后,不吸母乳先尝盐粒,父亲选用干净的盐熬沸,用口水和着细盐,放入婴儿口中,祝福他(她)健康成长。在罗马天主教,至今保留的洗礼仪式中,把少许盐粒吐在对方口中,祝愿他(她)纯洁无罪。坚持奉行独身主义的牧师在饮食中戒盐,因为盐会激起性欲。埃塞俄比亚人常常将盐粒含在口中哄小孩。埃塞俄比亚男女青年初次接吻时,女方把盐粒吐在对方口中,表明两人真心相爱。中世纪的欧洲,在建新房时,首先将盐撒在门槛中,一避邪恶,二图吉祥。在古埃及,人们把盐当作护身符,相信在战场上会安全、定胜,逢凶化吉。在法国一些地区,新郎结婚时必须带上盐迎新娘入门。在德国,新娘的鞋子里边要撒上盐。
在日本,一些山地的房屋建成后举行庆典,有一项活动就是将盐撒在房柱的周围。在传统的日本戏院里,每次演出前都要在舞台上撒些盐,以保护演员不受邪气、恶魔或鬼怪的侵犯。在国外的婚娶和丧葬的习俗中,盐也带些象征性的意义。威尔士人习惯在棺木中放上面包和盐,以此让已故的人安息。古代埃及人在制造木乃伊时使用盐,是避免人体腐烂和维持生命的能力。1822年,著名诗人雪莱在意大利斯佩齐亚海湾遇难后,遗体火化时,挚友拜伦为他送别,把盐、乳香和酒撒入燃烧的火堆,以此表示自己最诚挚的悼念。
在待客时,用盐是能表达情感的,远方来客人,欧洲一些地方按古老的习俗,把盐当作礼物,被示作最隆重的接待。我国古代人们对外来迁居的新朋友,赠送礼物首先是食盐。在希腊,对陌生人的到来,先在他右手上放一撮盐以示友好。俄罗斯待客,少不了吃“面包夹盐”食品。著名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在他的《最后的晚餐》画中有一只翻倒在叛徒犹大面前的盐瓶,表示叛逆者死亡的下场。古代英国人在餐桌上放着一只很大的盛盐用具,如果有显贵嘉宾,必须坐在盐具上方;而地位低的客人则是坐在盐具下方。座位离盐具越远,就表示人的地位越低。盐是神圣的,如果有人不慎打翻了盐具,就必须捏一点盐放在他的左肩上,因为左边被看成是邪恶的。魔鬼是从那儿设法侵入,只有盐才有法力,正如荷兰人说的:“上帝啊,让我们凭借盐的魔力,去惩罚这些魔鬼吧。”
美国作家马克·科尔兰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丰富多彩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王国的皇家餐桌摆放有巨大的装饰精美的船形盐,珠宝船里盛放着盐。船形盆既是盐瓶,又是‘国家之船’的象征。盐既象征着健康,又象征着保存之道。它所传递的信息,统治者的健康是国家稳定的标志”(《盐》第84页)。
盐在历史上,曾经被当作通货使用。唐代元稹说过:“自岭以南以金银为货币,自巴以外以盐帛为交易。”早在元代流行的云南盐币,都是官方发行,盖有君主印记的,它一直使用到民国时期。英文“薪水”(salary)一词,就是源于拉丁文的“买盐钱”(salariun),那是指罗马时代发给士兵买盐的钱。法语、俄语中的“士兵”一词,都是从拉丁语“盐”字演变而来的,原意是“买盐钱”;指罗马时代发给士兵买盐的钱。在法国的封建王朝,以盐税充实王家财库,法令规定每个老百姓每年只能购买一定数量的食盐,并且一再提高税率,而其盐税之高说来惊人,购买一次食盐,要相当于农民的一年收入。罗马帝国时期流行一条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中一条大路就是盐路。在古罗马,运盐的道路上,都有军人严密防范。在古代的中东地区,盐十分珍贵,可用来兑换黄金。在非洲的黄金海岸,古代有一段时期,一把盐可以换一个奴隶,少数地区甚至把盐看得比奴隶更重要。6世纪时,摩尔人在撒哈拉沙漠南部贩卖食盐的价格是一两黄金换一两盐,威尼斯商人经常贩运盐到君士坦丁堡去换香料。在东非,用食盐可以换到任何一种商品。中世纪的非洲内陆地区在闹盐荒时,一些家庭为了一把盐,竟将自己的子女卖身为奴。死海沿岸的阿拉伯国家的商人,用盐可以换到黄金、大理石、珠宝作奢侈品。古时的荷兰和瑞典等国家,对触犯刑律的人,规定在一定时期不准吃盐,以作为严厉的惩罚。因为犯人不吃盐,在头几天就会食欲缺乏,大量出汗而虚弱,以后就会手足酸软,四肢无力,身体慢慢地虚脱而昏迷不醒,逐渐走向死亡。也就是说,严惩犯人不吃盐,等于宣告他们的“死刑”。古罗马人在盐矿通往罗马的路上,警卫森严,以防盐贼的掠夺。当时,盗盐是大罪,轻则坐牢,重则处死。史书记载,18世纪偷盐入狱者达1万余人,可见食盐贵如黄金,甚至重于生命。在公元八十八年,日耳曼民族内部的争夺战,哈脱和希连朋都尔两个部落,为了占领和争夺一条产盐丰富的河流而激战不休,互相厮杀,最后,希连朋都尔部落获胜,哈脱部落的人全被杀掉,人头落地,血流成河。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封锁食盐进入解放区,有的地方竟用100市斤粮食才能换1市斤盐。因为争夺盐,曾经发生许多流血战争。
另外,食盐充当货币作用,公元11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记叙当时盐做交换价值:“其所用之货币则有金条,按量补值,而无铸造之货币。小货币则用盐,每块重约半磅。”还说云南产盐:“建都产盐,居民煮盐,范以为快,作货币用。”可见盐作货币,在历史上贸易中起到价值尺度的作用。当货币贬值,物价暴涨时,它起到保值作用。即使渐渐破损,仍可自家食用。古罗马和古希腊人最早用盐购买奴隶,如果哪位奴隶劳动不努力,奴隶主就会咒骂:“他不值那么多盐。”古时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将盐块称为“阿莫勒斯”,意为“王国之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