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洛可可时期服饰(1715年—1789年)
1.1时代背景及服饰特点
法国在艺术、文化和时装领域仍是西欧的中心。在巴黎的上流社会,资产阶级“沙龙文化”(Salon)盛行。知识分子以及上流阶层人士举行沙龙,讨论各种文学、艺术、哲学和政治问题。巴洛克那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不再满足他们异常敏锐和高雅的需求,这就促进了讲求奢华的洛可可文化的形成(见图1-5-1)。洛可可(Rococo)来源于法语“Rocaille”,是“岩石”的复合词,作为艺术风格,以岩石和贝壳纹样曲线装饰为特色。它把巴洛克与中国工艺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组合成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洛可可艺术在构图上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对称模式,同时多采用色调柔和、高明度、低纯度的粉彩色系,崇尚自然。
图1-5-1 繁华的法国沙龙服饰文化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洛可可样式在服装史上一般指1715年至1789年这一历史阶段。这时西欧各国家陆续出版发行了新的时装杂志,逐渐取代了过去的“潘多拉”的盒子(见图1-5-2)。法国的时装杂志使大众变得对时尚更敏感,人们的着装紧跟着巴黎服装的步伐。
图1-5-2 承载巴黎流行讯息的“潘多拉”玩偶
1.2女子服饰
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这个时代,女性是沙龙的中心,为了博得男性的青睐,她们挖空心思装扮自己。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用紧身胸衣勒细腰部以及用裙撑增大下半身体积,以及众多的装饰和淡雅的着色。这个时期的服饰美的本质,即用这种夸张的外形强调女性肉体的吸引力和美感,其形态演变分三个阶段:
1.2.1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1715年至1730年)
这是从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过渡期。这时的人们追求人生的欢乐,喜好轻快的衣裳,流行使用中国的色彩和中国出产的丝绸。源于画家华托极富魅力的作品并以其名字命名的长袍“华托服”(见图1-5-3)是洛可可初期的主要样式。它是穿在紧身胸衣和衬裙外的一种宽松长袍,其特点是从后颈处向下做出一排整齐规律的褶裥,向长垂拖地的裙摆处散开,背后的裙裾蓬松,走路时徐徐飘动,所以又称做“飘逸的长袍”(Robe Volante)。华托服很少用琐碎装饰,面料选用图案华美的织锦或素色绸缎。
裙子逐步由圆锥形发展成半圆形,分为两层,外罩袍时常敞开露出内裙。一百多年前的裙撑又一次出现,这时的裙撑叫做“巴尼尔”(Panier),用鲸须、金属丝、藤条或较轻的木料和亚麻布制作而成。
1.2.2路易十五时代(1730年至1770年)
洛可可风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女服中最大的特征是裙撑越来越大。1740年以后,裙撑逐渐变成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在1750年左右还出现了“双巴尼尔”裙撑(Panier Double)(见图1-5-4),周长可长达5.5米,它分为左右两个,中间用绳子或带子系在身上,使行走相对方便很多。紧身胸衣和裙撑是一对孪生姐妹,到18世纪中期,紧身胸衣的制作技术更加进步,其妙处在于嵌入鲸须的数量和方向。布料的接缝处也处理得十分巧妙,面料和鲸须完美配合,使胸衣具有柔而韧的特点,穿着时不再硬邦邦的,又能够箍得很紧。
图1-5-3 穿着方便的“华托服”
图1-5-4 路易十五时代的“双巴尼尔”裙撑
18世纪中期以后的洛可可女服日益华丽,注重额外的装饰,以无数花边、蕾丝、缎带花结、花状饰物和繁复的褶皱缀满全身,整件衣服如花似锦,充分体现了洛可可的艺术特色(见图1-5-5)。繁复的装饰在裙子上体现得较为突出,用聚集的丝缎带或是人造花朵甚至鲜花装饰衣裙,因此穿着这种裙子的女人们被称作“行走的花园”。
1.2.3路易十六时代(1770年至1789年)
这是洛可可风格隐退、新古典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服装样式上的变化较为复杂。18世纪中叶,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发掘,以及一些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的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使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朴素平静、高尚伟大的古典文化。这种文化倾向被称为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服装也从人工雕琢向自然造型回归(见图1-5-6)。
图1-5-5 浪漫飘逸的洛可可女服
图1-5-6 风格趋向高贵自然的夫妇
这时裙子的体积逐渐缩小,大型的“巴尼尔”只在盛装时使用。18世纪70年代,受波兰服装的影响,出现了18世纪最抢眼的“阿·拉·波罗内”罗布,它是下垂式的,并可露出衬裙的长袍或晚礼服,裙子后侧分两处像窗帘似的向上提起,臀部出现三个柔和膨起的团,这种垂到脚踝的布裙,相对来说较实用,通常配有带跟的鞋子。同时期的英国风格女装简洁、质朴,去掉了“巴尼尔”,前后的腰线都向下突出,通过接缝处的许多碎褶形成裙子的体积感。18世纪80年代,“巴尼尔”消失了,裙子变得柔软了,但继续用紧身胸衣整形,肩上披着小型披肩。臀垫取代裙撑,与17世纪末一样,后臀部又一次膨胀起来,这种臀垫被法国以外的国家戏称作“巴黎的屁股”。
女上衣出现了短装,为了穿裙子方便并露出纤细的腰身,短装下摆设计到齐腰,样式上更趋女性化。此类上衣以立体裁剪法制作,非常合身(见图1-5-7)。(www.xing528.com)
图1-5-7 洛可可时期的女子短装上衣
1.3男子服饰
18世纪的男人身穿马夹马裤。马夹由缎子或丝绒面料做成,有口袋和长袖,并装饰有风景、花纹、动物图案的刺绣,用金银、瓷釉做扣子。敞开的马夹只有上面的几个扣子是扣着的,可露出里面镶有花边领的衬衣,这种领子系成围巾形状。马裤穿到膝部,下面配有镶有花边的丝袜,无领的外衣紧贴着身体,在臀部微微张开,呈半环状,开口从后腰部往下延伸。外套是用与马夹同种颜色的丝绸料做的。
总的来说,18世纪的男士服装更显朴素,但还是出现了很多奇特的变化。1770年,英国花花公子开始抬头,他们成群结队地从欧洲大陆游荡回来,醉心于外国风俗,衣着深受当时意大利服饰的影响。这群花花公子穿着带褶边的领子,上面装饰着绣有各自名字的花边领巾。为了在街头引人注意,他们穿着带铁钉的高跟鞋,走起路来发出“喀嚓”的声响。他们的整体穿着明显女性化,因样式太过于招摇,曾一度引起当时人们的反感。法国大革命后,在法国也出现了与花花公子特征相似的另一群人,他们身着背叛传统的服装,戴金耳环,穿一种不到脚跟连脚趾都露在外面的平底鞋,马裤上系有亮色的丝带,服装史学家把他们叫做“另类派”。
法国男性服装沿袭了英国的骑马服。革命后,法国男性服装开始向现代服装风格发展,并且越来越简朴。丝绸制的齐膝式马裤不再流行,相反,越来越多的人身穿长及脚踝的长裤和马裤,还有毛上衣、短背心、硬领、折叠的短袜。
1.4服饰品及形象
1.4.1男子形象
洛可可初期,男子继续流行使用白色假发,到路易十五时代,流行灰色假发,假发向后梳,在脑后编成辫子或发髻,并把发髻装在丝绸袋子里,系上黑色缎带做装饰。
1700年至1780年一直流行戴翘檐的三角帽(见图1-5-8),1780年以后出现不翘帽边的帽子或有两处翘边的帽子,帽边上饰有鸵鸟羽毛、流苏或丝带。这些卷边的帽式同卷曲的发式结合起来(见图1-5-9),形成了彼此呼应而统一的视觉效果。
图1-5-8 头戴三角帽的绅士
图1-5-9 卷发搭配卷边帽的男子
18世纪男子都系一条围绕脖子的领巾,通常是将带花边的领巾围脖子系住,两端在前面垂下。这也就是17世纪末男子的领饰。领巾的围法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是用领巾在颈前或颈后扎个蝴蝶结,这种领的围法后来演变成今天的领结。
男子一直流行穿白色或浅色的袜子,袜子用黑色丝绒花做装点,而下层人多穿黑色羊毛长筒袜。鞋的样式与17世纪男鞋差别不明显。鞋做得很精巧,靴筒增高,没有了下翻的样式,鞋跟较低。
1.4.2女子形象
女子发型都比较简便,头发贴在头上,从前额梳向头顶,在脑后束起来。约从1750年开始,前面的头发剪短了,发梢做成发卷,密密地垂在脑后。
18世纪60年代后半期,女子发型出现了高发髻,极端时最高可达三英尺左右,使下颌处于全身高度的二分之一处。这种高发髻用马毛做垫子或用金属丝做撑子,然后再覆盖上自己的头发,如果头发量不够,再加上一些假发,用加淀粉的润发油和发粉固定。但仅仅把头发做高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装饰欲,在这个高高耸起的发髻上还要挖空心思地做出许多特制的装饰物,如山水盆景、庭院盆景、森林、马车、农夫、牧羊人、牛羊等田园风光和扬帆行驶的三桅战舰等。
洛可可时期的女子帽子样式也是非常多,包括头巾帽、带檐帽和三角帽。女子在出门骑马时可戴三角帽,帽上经常装饰羽毛、绸带及其他饰物,显得十分时髦。
洛可可时期流行低领口。三角围巾也比较流行,妇女们把它披在肩上或塞进领口,有的是在穿低领口裙子时,在脖子上戴一皱边领饰(见图1-5-10),这是轮状皱领的变体。1700年至1780年妇女一般流行穿圆低领,1780年后许多妇女穿方低领,披肩披得特别蓬松。
图1-5-10 脖子上戴着轮状领饰的少女
女鞋从17世纪初就出现了今天的高跟鞋式样,与巴洛克时期相比,鞋跟变得更高更细,鞋头变成尖形,鞋舌上方往往有搭扣(见图1-5-11)。但几乎都是用丝绸、织锦、缎子或亚麻布做鞋面,也有少量使用柔软的小山羊皮。
图1-5-11 女式高跟鞋和鞋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