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史玉柱是靠着“脑白金”东山再起的,但是他并不是一直拿着脑白金这个造金机器,而是见好就收,把脑白金转手出售了。史玉柱的一纸公告卖了脑白金的商标,转让价就高达1.46亿元。这让我们心生怀疑。而史玉柱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他有自己的打算。
史玉柱用了一纸公告,就郑重地与他一手养大的脑白金划清了界线。一时间,“史玉柱放弃脑白金”、“史玉柱套现脑白金”、“史玉柱急流勇退”、“以黄金搭档取代脑白金”等说法铺天盖地向史玉柱涌来。激起这轩然大波,甚至连史玉柱也始料未及。每年有10多亿元销售收入入账的史玉柱真是急于拿到这1.46个亿吗?史玉柱真的要“绝口不提脑白金”了吗?实际上,这正是史玉柱的金蝉脱壳之计。在这次交易中他又赚到了多少呢?他到底又有何作战方针呢?
明确现实的需求,这就是策略。把握时机,掌握主动,该出手时就出手,避免空留遗憾,这是史玉柱办事的一种风格。
众所周知,史玉柱操控脑白金的各种手段在国内保健品甚至是中国的营销学上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轰动,事实胜于雄辩,他用脑白金骄人的业绩证明了他的方法是对的。脑白金曾经带来10多亿元的销售利润,史玉柱本人在脑白金那里获得了多少利润我们不得而知。
然而,在专家们抨击他做的脑白金只是一味地要知名度却不要什么美誉度,大众更是不断地指责脑白金的诚信度,社会各界的舆论也对“脑白金”争论不休。史玉柱居然把脑白金给卖掉了。史玉柱卖掉脑白金的行动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刮起了话题旋风。
其实,这是现实的要求,也是一种策略,是史玉柱一次方向的选择。在他的光辉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曾经在1997年1月,“巨人大厦”危机被曝光后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奋力向前遨游的巨人游轮在那寒冷的冬天紧急搁浅,史玉柱从最高点一下子跌入了山谷。然而不走寻常路的史玉柱并没有宣布破产,反而他向世人高呼:“我一定会把钱还上的。”苦苦思考后,史玉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保健品这条路。
要效益还是美誉度、要销量还是品牌,这是目前国内营销王国中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并且要品牌、要美誉度的观点还以一种无可驳回的势头而先于效益和销量一步。然而对于急于还钱的史玉柱来说,这个选择无非是最好的捷径。因此,他选择背水一战,因为史玉柱坚信,要想很好地操作脑白金就必须推陈出新,把10年才能赚到的钱在短短几年内就赚回来,这才是他创造脑白金的初衷。这也正是他一开始的市场运作,就注定脑白金的生命历程不会太长的主要因素。(www.xing528.com)
尔后,脑白金成了众人争论的对象,变成了众矢之的。但是,在脑白金的“滋补”下,巨人集团奇迹般地又活了过来。史玉柱带着他的脑白金在礼品市场上大捞了一笔,但是他始终无法在脑白金的功效上找到突破口,没有功效来进行市场支撑的脑白金,必然在以后会以他升起来的速度降落。这一点从今天脑白金的销量持续下滑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在2001年的时候,史玉柱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把如日中天的脑白金卖给他的老朋友段永基任董事长的中关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拿到3.43亿元现金。2003年,他进一步卖掉了“脑白金”75%的营销网络,11.7亿港币落袋。作为商业奇才的史玉柱就这样把脑白金分成了多个部分,依次把它们换成了资金,把我们意识中并没有多少价值的脑白金以很高的价值售出。这次转手脑白金,使得史玉柱有了充足的资金。
史玉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可能会关注两个行业,其中一个是IT,另外一个就是金融。”他还强调,“我肯定不会再投入人力、物力去做了,都是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而且绝对不做大股东。”这就是史玉柱为什么不想再操控脑白金的原因。
史玉柱卖了脑白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他有了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金融界,他买下了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的一部分股份,而这些股份市值已经超过了22亿元。也因为他想开始另一种新的产品,他的另一笔钱就是用在了这上面,这也是史玉柱构思了许久的事情。这便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黄金搭档”——史玉柱创下的另一新作。
他冷静地卖掉了脑白金,因为他懂得见好就收。而事实上,也标志着史玉柱一个大的思路转变,他不但游刃有余地穿行在IT界,还在保健品市场傲视群雄,不断地推新,现在又在金融界开始新一轮的商场博弈。他很可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最新盟主。
史玉柱毕竟是史玉柱,他总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作为指引,即便这场交易不过是囊中羞涩的一种表现或仅仅是他资本运作大手笔的一个小程序。
如今在这个处处是风险的商界海洋里,要想很轻松地驶向目的地,就必须要为自己的航线作出理智的选择,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而史玉柱并不是一个会做亏本生意的人,卖掉脑白金完全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他见好就收,以便自己开拓另一个新领域。虽然商标转让是上市公司大股东搜刮股民腰包的一个小戏码,但这一次不妨看作是史玉柱给自己开拓的另一个新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