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0日
1.发生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根源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内在缺陷。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极端个人主义的动力机制;极端民主自由而疏于调控监督;资本增值的无限膨胀导致全球化,使一国有事全球受牵连;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导致霸权国家有事全球生病……
(2)中国等社会主义转型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实质上也引进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同样的社会矛盾。解决的途径是,不全盘西化,坚持中国特色,不全部放弃公有制、政府管制的体制,取社、资二者之长,最大限度地避其短。
(3)全球所有的国家都处在共产主义或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或初级前阶段,也称探索、试验阶段,混沌时期,一国难以独善其身,难以随心所欲、不受牵连地走自己的路。
2.应对危机的各国政府对策评价与预测
(1)危机爆发时,人们惊恐,估计过重,被迫采取空前一致的抢救性措施,此点出乎意料地一致。这是全球化的好处一面。
(2)危机一旦走向缓和,一致行动逐渐瓦解,各自为战倾向重新抬头。
(3)应对危机,重新出现保护主义。过去,富国喊反对保护主义;现在,发展中国家喊反对保护主义。全球化与民族化同时发展,互相纠葛,使国家关系更趋复杂,影响因素远超出冷战思维与三个世界格局。
(4)部分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主的反危机对策是正确的。
3.危机的时间预测
如从2008年这年算起,预计至少3年的时间。从全球看,2008年为爆发蔓延,2009年危机触底,2010年缓慢回升。今年预计发达国家增1.5%,全球增3.5%,发展中国家增5%左右。金砖四国增6%~9%。如果2010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或主要经济体措施严重失误,也可能再入谷底,出现W型走势,危机则至少推长2年,总时间变为5年。也有国外人士担心中国贷款太多,资产泡沫破灭,引发新一轮危机。现在看不至于出现大问题。
4.危机给人类留下的深层思考
(1)对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再批判。第一次是马克思,第二次是本次。
(2)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认识、再研究。对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本质与矛盾、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前景、人类理想社会框架等,重新研究其科学性、远见性。危机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科学的瑰宝,价值永存,青春永驻,原理永恒。
(3)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共产主义试验探索,第一次是马克思主义,第二次是苏联,第三次是中国。三次理论探索与实践摸索,使社会主义具有动态的、更趋于科学的内容体系。
(4)对全球化进行再认识。既要融入全球化,又要有独特性。对全盘西化、全部市场化是一种否定。开放国家与民族国家二者并存。
(5)对世界格局进行再认识。从两级争霸——一霸逞强——多极世界。国家间的民主化将抬头。美国拉中国共担责任,中国回避G2格局说法。
(6)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再认识。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重新成为许多国家的选择。
(7)对发展方式进行再认识。广义可持续发展理念,三大动力协调作用思路,和平互利的对外原则,重民与合理分配发展成果等,将成为共同目标。
(8)对国家实力进行再认识。文化软实力、消费人口、垄断性资源、区位战略意义等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构成元素。
(9)对未来新兴产业方向进行再选择。除信息化外,新能源、新材料可能上升为今后几十年的新兴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将成为重点投资、重点消费、重点出口的主要领域,也是竞争的焦点所在。
5.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考问了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高潮多得利,危机陷困境,作为主动力时代已经过去。以低附加值、低成本、高消耗方式搞出口拉动,难以持续。
(2)验证了中国有调控的市场经济,有干预的外向经济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中国模式引人注目。(www.xing528.com)
(3)多难兴邦。危机中见英雄本色,中国崛起成为世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国参与世界、影响世界的时刻提前到来,超出自身预料。但竞合将成常态,在和而不同的理想国际社会关系形成之前,将是争而有合,斗而不破,大斗难起,小斗难免。
(4)展示了中国现时期的文化软实力,如科学发展观、和谐世界、多元世界、天人合一、竞合时代思想等。孔子思想更受重视。在国共合作前提下,孙中山三民主义也可能有第三次内容更新。
(5)随着扩大内需成为主发动机,改善民生将成为执政党的主旋律。共产党将在抗战、土改、改革开放后第四次提高历史声望,执政的民主基础更加牢固,执政党建设在民生基础上走向历史新高点。
(6)更加注意高技术产业发展,民族工业在新的起点上与发达国家同步实施,民族工业从传统型转型升级为现代型、高级形态。
(7)中国将被迫进行角色转接与产业升级,不能再单纯依赖低工酬、低成本、高消耗、高污染、高补贴占领世界市场,被迫向中、高端领域转移。在国内,先有一段地区间转移,随后跨国转移。
(8)中国最应警惕的问题:放贷过多,生产能力过剩;房地产业变成投资品为主,泡沫易破;地方政府负债过重,影响民生与调控能力。
一、长春的过去(1992年以来的17年)
1.心劲儿逐步向上。过去在省内与吉林市比高低,计划单列开始,与副省级城市比,近几年,与东北亚及国际先进城市比,比较体系提升,动力压力加大,表现了长春城市历史性的进取心。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3.新一轮工业化,或叫工业改造初步完成,传统的机械加工、原料加工业提升到现代工业。汽车之外,农产品加工成为支柱,高技术产业增长快。2009年工业产值超5 0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4 4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 090亿元。新产品产值近2 000亿元。工业门类中,一大是汽车;二小,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与建筑业;4个百亿元产业(生物与医药、光电信息、建材、能源)。
4.城市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某些领域实现了重要的突破,如会展、文化创意、旅游、信息、培训、房地产等。消费品零售额近三年均增长15%~20%。
5.重视民生在近几年大有起色,全面开花,在欠发达城市中竭尽全力,超水平发挥。长春的党是健康的党,长春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6.农业产出能力提升到新阶段,粮食上升到150亿斤以上阶段水平,牧业半壁江山,农民非农收入稳步增加。三元收入结构形成。未来可能再加上菜、办企等,形成多元收入结构。
7.县域经济走出低谷,过上了抬头日子。几市县全口径财政收入2008年比2005年增长1倍~1.5倍。财政支出可以顾及基础设施、民生、生态、文化事业。
8.城市经济运行质量有明显提升。GDP财政贡献率从10%以下,到2005年为12.1%,现已升到15%(县还不行)。企业利润在低潮期还可保持在200亿元(2009年260亿)。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城市居民收入增幅跟上了东北大城市,没扩大差距。财政收入2005年到2008年增1倍,2008年372亿元。财政支出2005年121亿元,2008年240亿元,增1倍。
9.城市人口规模从100万跃过200万、300万,现在向400万、500万迈进,建成区面积同步增扩。
10.发展载体——开发区成体系,布局均衡,门类齐全,空间重构,可满足2020年前发展需要。长东北先导区是个大牌子,不管图们江区域形势如何变化,长东北不会受太大影响。
二、长春的未来(2020年前)
1.定律:(1)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协同发展;(2)服务业与一、二产业互相依赖,互相促进;(3)城乡一体化;(4)天人合一;(5)两手并用,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看见、看不见的手”合力;(6)以民为本,利民、靠民、安民;(7)科技引领;(8)区域化,从城市区发展到都市圈、城市群、合作区(国内东北、国际东北亚)。
2.定位:长春向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迈进。含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科技、绿色农产品、装备等。
3.定量:城市人口向500万迈进,建成区向500平方千米迈进;工业总产值向10 000亿元迈进,GDP向10 000亿元迈进,人均GDP向8 000美元迈进(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线);汽车整车向300万辆迈进,玉米加工、轨道客车、光电、生物、新材料与能源向500亿元~1000亿元迈进;农民收入向10 000元、城市人均收入向30 000元迈进;城区森林面积向6万公顷迈进,湿地向4万公顷迈进(蓝绿1 000平方千米),建成区园林绿地向100处迈进;城市年新增就业岗位向20万迈进,技能型劳动力向100万人迈进。
4.定向:①汽车产业从大市向强市升级(研发、生产、贸易、服务、平台、人才);②农业向现代、设施农业升级转型(百千米蔬菜带,20万公顷绿色水稻带,3 000个牧业小区);③投资重点转向战略新兴产业,即高科技产业(光电、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④城市新工业园区重点向长东北转移,城市人口向南部、东部转移;⑤城市宜居新区向东部扩张(环内建完后向东,或同步向九、双开发);⑥服务业向现代化、区域性、外向型转变提升;⑦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方面倾斜;⑧提升城市竞争力由经济总量为主向研发力、文化力为主转变;⑨城乡生态由绿化为主转向绿、蓝并重;⑩劳动力的发展从体力型为主转向智能、技能型为主。
5.定时:2012年换届前,争取主要指标比5年前翻一番; 2015年,十二五末,长春绕城公路内基本建完,长东北成规模,双阳初见成效,基本完成全面小康的主要指标;2020年,完成长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向建党10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2020年后,怎样提法不可知,但全国可能向中华振兴、建设社会主义中级阶段迈进。长春市属于“率先”的行列,将逐步成为东北亚重要中心城市,北方最宜居城市,与吉林市一体化后,也有希望成为东北中心城市。
(此为给市审计局系统讲座提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