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总体思路

长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总体思路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春市2010年—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2010年春2010年至2015年,是长春市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科学编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必要对未来几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研究探讨。而长春市在这些方面均有人才技术基础,并作为未来的工业重点进行规划培育。长春市规划中的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全部

长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总体思路

长春市2010年—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

2010年春

2010年至2015年,是长春市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科学编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必要对未来几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研究探讨。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1.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胜利实现,为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容数据略)。

2.差距与困难

——经济总量不大。GDP总量、工业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与支出、进出口总额等,尽管增速较快,但总量依然偏低,在副省级城市中居下游水平,与城乡人口规模及发展需要还不适应。

——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水平不高,幅射力不强。所有制结构中,民营经济比重偏低,民营工业企业数量较少。组织结构中,大型龙头企业少,跨国公司数量少,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公共平台建设滞后,产业链不长,企业群不大。工业结构中,汽车一业独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多个支柱稳定支撑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现代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进展不快,农民增收缓慢。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尚不健全,金融瓶颈依然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增长后劲不足。近几年招商引资中,多为中小型项目,带动性强的大型龙头项目还不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不优,成果转化不多,缺少龙头骨干项目。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尚未形成强大的投资主体与引资磁石。

——抗波动能力不强。由于经济结构等深层原因,长春市既缺少经济高潮中的爆发力,也缺乏经济低潮中的抗波动能力,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地发展。

——居民收入不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居于副省级城市后位,增长速度不快,增收渠道不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渐拉大趋势。受此影响,消费能力受限,服务业活力不足。

——发展方式不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尚不全面,经济发展动力过于倚重投资,消费与出口拉动力不足;经济增长方式偏重于外延式扩张,内涵式增长力度不够;经济发展形态还停留在速度数量型,没有完全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主的良性轨道;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效果不理想,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格局尚未形成;人口城市化比例不大,人居生态化标准较低,人力智能化努力不够;提升软实力、改善软环境的力度不够,过多依赖有限的政策因素。

3.发展阶段判断

2010年至2015年,长春市处于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这5年,长春市将进入新型工业化大建设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大扩张阶段,现代服务业大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大提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大跃升阶段,民生事业大投入阶段。

4.国际环境预测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从危机中复苏,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市场需求将稳步增加,进出口恢复正常规模。

——发达经济体经济低速增长,小幅上升,但总量较大,更多发展中国家进入高增长状态,国际市场更为活跃。

——世界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加,企业重组、产业转移、市场整合等活动超过以往,国际交流合作机遇增多。

——国际贸易纠纷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出口潜力增加,但波折起伏,风险上升。

——中国国际地位继续上升,但干扰与阻力也同时增多。

——东北亚经济政治局势变幻不定,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有巨大空间,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机遇与困难同在。

5.国家调控方向预估

未来几年,中国仍将处在经济高增长期,结构调整也将有实质性动作。下列可能的调控方向与长春关系密切:

——以扩大内需为主要增长动力,但对东北及西部地区的投资拉动不会明显减弱。

——东北振兴的规划将深入实施,政策机遇仍会继续存在。

——技术创新将提到更突出的战略位置,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梯队。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仍将是国家扶持、鼓励的重点,东北地区仍有较多的投资机会。

——民生工作将空前重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完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增加,民生事业项目可获优先支持。

——改革进一步深化,开放政策有选择地放宽,将为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6.市场前景预测

——汽车市场。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超千万辆,汽车销售量居世界第一。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相对平稳,但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正值快速上升期。从世界范围看,汽车市场仍是上升的趋势,但汽车产品的类型与性能将有所变化。如果长春地产汽车保持占全国1/10的比重,未来5年则有一百多万辆的增长空间。

——轨道车辆市场。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处于铁路交通大发展时期,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快速铁路,刚刚兴起,正在急剧扩张。长春客车厂如能把握机遇,在十二五期间达到几百亿元的产值,到2020年达到千亿元产值规模,是完全可能的。

——装备制造市场。东北几个大城市是国家明确的装备业基地。长春市的装备制造业有了产业基础,有技术支撑,市场占有率较高。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长期一贯支持的行业,出口潜力也无可限量。这给具有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优势的长春提供了空阔的市场空间。

——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是日常必需品,农产品深加工业是资源型增值产业,源于生物技术的农产品和绿色产品,具有高端引领性市场空间。从长远看,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是宽裕的。当然有竞争。长春有资源优势、人力成本优势,如能保持技术与规模优势,相信市场竞争中也会较好地生存与成长。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今后若干年的产业制高点、投资侧重点,也是市场竞争焦点之一。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有可能与光电信息技术一起,成为金融危机后引领与带动性技术领域。而长春市在这些方面均有人才技术基础,并作为未来的工业重点进行规划培育。在光电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几个方面,市场前景没有局限,需要的是相关产品真正达到“高、新”,并且价格相对较低,从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现代服务业。今后几年,在扩大内需政策引导下,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长春作为省会城市,既要满足自身服务的需要,又要面向域外,为全省、全东北、东北亚提供某些服务。而区域性服务业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关键在于抢占先机,率先形成体系与品牌。

综上所述。长春市规划中的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全部与国家政策导向相吻合,全部与市场需求大势相呼应,全部与潜在市场相一致,基本不存在市场容量的限制。当然,有市场,还需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抓住金融危机后经济回升、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在继续坚持投资拉动的同时,全力加强内需拉动,努力增加出口,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壮大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以服务业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与扩大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发展战略

——以工业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与服务业的工业主导战略。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人才人力培育为基础,以文化创造与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以高新技术工业为重点的“科教兴市”战略。

——以对内开放为基础,以东北亚区域合作为重点,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载体,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带动战略。

——以长春城区为核心,以开发区及中小城镇为纽带,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导向,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战略。

——以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城镇为重点,以扩水增林、减排治污为手段,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立法与普法为基础,以执法主体为重点,以自觉守法与公正执法为目标的依法治市战略。

3.遵循原则

——以民为本的原则。

——市场导向的原则。

——效益优先的原则。

——区域服务的原则。

——生态环保的原则。

4.转变方向

——转变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增长转向实现科学发展观,从倚重政府干预转向依靠市场主体,从片面衡量GDP总量指标转向重点讲求人均收入、企业盈利、财政税收、生态环保等指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偏重外延式扩张,转向注重内涵式增长,从片面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从粗放型生产转向科技型生产方式

——转变拉动机制。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以内需拉动为主,同时增强投资与出口拉动力的三合一发展动力机制。

——转变经济结构。转变一次产业仍然比重偏高的局面,提升二、三产业的比重。转变公有成分比重依然过大的局面,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在资产占有、产出总量、税收贡献等方面的比重。转变汽车一业独大的局面,相对更快地增加高技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比重。转变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局面,快速提升农村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转变以内向型为主的产业格局,扩大区域性、外向型产业的比重和影响力。

5.关系协调

——又好又快地发展兼顾,但未来几年要把质量效益放在首位。

——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但未来仍几年以工业化为发展首要动力。

——利用外需与扩大内需拉动并举,但未来几年以满足内需为主。

——投资与拉动内需并举,但未来几年投资拉动弹性最大。

——“长春制造”与“长春创造”同兴,但未来几年更应致力于扶持“长春创造”。

——扩大产能与改造升级兼顾,但未来几年更应抓紧改造升级。

——利民与强市兼顾,但未来几年重点要满足富民安民要求。

——“引进来”与“走出去”兼顾,但未来几年重点仍在引进。

6.发展目标

——2015年前,完成本届政府任期内发展目标和《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纲要》所提出的阶段性目标。(www.xing528.com)

——2015年前,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要任务大部分完成,新型工业化体系形成框架,农业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性外向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惠及大众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长春市初步形成城乡经济比较发达、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人民生活比较丰裕、生态环境比较宜居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到2020年前,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完成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长春市成为中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中国北方著名的生态宜居城市,东北亚重要的商贸物流城市,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7.主要指标

——GDP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达到15%左右。人均GDP2015年达到1万美元。

——财政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0%左右。

——工业生产总产值年均增长18%左右,2015年前超过1万元。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左右。

——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7%左右。

——城市化率2015年超过50%。

——城市绿化覆盖率42%左右,城镇污水处理率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0天以上。

——节能减排努力达到国家要求目标。

——全市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每年增加建成区10平方千米以上,GDP年均增长20%以上。

8.基本任务

——在扩大规模中优化结构,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力争经过5年奋斗,在全市构建三柱(汽车、轨道与装备、农产品加工)+四新(光电、生物、新材料、新能源)+X轻工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形成差异化整车企业集群,地产各类汽车达到200万辆以上。其中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100万辆。构建国内最强、世界最先进的汽车研发平台和零部件研制体系,初步具备国际汽车城的规模与实力。打造世界级轨道车辆研发生产基地,轨道车辆制造业产值超过500亿元,同时,大力发展以光机电一体化为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玉米生物化工和肉类加工两大产业集群,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 000亿元。下大力气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形成光电信息工业、生物工业、新能源工业、新材料工业四个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企业集群,形成一批产值超10亿元,2020年前可达百亿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积累长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和资源加工业的同时,不放松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与民营中小工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民营中小工业的汪洋大海。努力培育几个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同行业前列的世界级名企,扩大长春工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打造区域性服务业发展平台,建设东北亚商贸物流中心城市。适应扩大内需的新形势和服务民生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业和乡村服务网络,并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基层服务网络便民利民、扩大消费、拉动生产的基础作用。各城区巩固、提高现有商业街区的经营水平,创建一批新的专业品牌商街。各县要发展一两处区域性专业大市场。面向全省服务需求,建立省会城市为全省服务的现代金融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人才保障体系、科技研发体系、立体交通体系、商贸物流体系、会展旅游服务体系等。立足东北和东北亚,加快建设东北采购中心,建成一批外向型、专业性、现代化大市场。建设好长春国际汽车城、二道国际物流园区、南部新城国际商务中心、长春东北亚总部基地、长春东北亚文化与休闲基地、中俄科技园、高新北区国际科技城等。

——扩大现代农业的比重,奠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积极培育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绿色水稻基地、专用玉米基地、优质蔬菜基地、高产大豆基地、牧业基地等,完善与延伸玉米、水稻、蔬菜、花果苗木、猪、牛、鸡、鹿、鹅、鱼等龙型产业链,打造种养殖、深加工、内外贸三位一体的龙型经济,努力使十条龙成长为十亿元、百亿元级产业,提高全市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能力。

——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居民小康生活水准。鼓励扶持城乡居民创业办企、投资兴业,走上原始积累与快速增收的致富大道。不断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使失业率控制在国内较低水平。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向,引导与带动扩大三农投资,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保持种植、养殖、务工三大增收渠道的同时,引导更多农民搞活土地流转,参与资本经营,发展休闲农业。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低保财产保险等覆盖面,健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开展创建健康城市、安全城市、快乐城市活动,将便民利民措施落实到村屯社区和各家各户,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初步建立与周边大城市间的高速铁路干线骨架,改造长春国际机场,完善与周边大中小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构建更加宽广的1小时城市圈,扩大与省内、东北地区、东北亚邻国的经济与人员往来。提升县级公路等级,通公路自然屯达到80%以上。逐年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增修快速路,超前修建新区道路管网。完成新一轮引松入长水源工程,适时建设长春市区及各县城、开发区的净水工程与污水再利用工程,谋划引哈达山水接济长农西部地区、发展水浇农业的系统工程。复建、扩建抗旱灌田增产工程,完善农业灌溉系统,增加抗旱除涝保丰收的设施能力。扩大能源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城乡能源结构,发展集中供热,引进外部天然气,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加通讯工程投入,建设数字长春。通过逐年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对经济与人口的承载能力。2015年,长春市基础设施应达到500万人口、工业产值10 000亿元的承载能力,各市(县)城区应达到30万人口、工业产值500亿元的承载能力。

——加快生态环保建设进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把植树造林、扩大湿地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两大重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市植树造林面积比十一五计划期间增加20%以上,城区绿化造林每年不少于100公顷。净月基本完成退耕还林预定任务。通过老公园改造,新建大片林,城区建成都市森林公园5座,新增社区绿地100处,新建水景公园20处。各县城新建园林2处以上。基本完成农防林更新补植、疏林地造林任务。基本完成波罗湖群湿地恢复工程、石头口门水库湿地扩建工程、净月潭湿地建设工程、新立城水库湿地建设工程、太平池与洼中高湿地改造工程、双阳城区湿地建设工程、雾开河湿地建设工程、各县城城郊湿地建设工程等八大湿地工程。新建、扩建城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扩大集中供热,普及清洁能源,减少燃煤污染源与汽车尾气排放,长春市与各县城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40天以上。新建、扩建长春市与各县城垃圾处理厂,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清理、整治采矿业,实现依法开采,科学开采,减少矿区污染。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国家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农村地权林权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开拓市场,把握商机。以长东北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带动全市的开发开放。以创建东北亚采购中心、东北亚总部基地、东北亚文化休闲区入手,逐步使长春市成为东北亚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密切与吉林市及四平、辽源、松原的经济文化往来,共同推进吉林中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加强与东北4+3城市的交流合作,务实推进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蒙东地区在项目、资源、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互通互利。支持一汽、大成、皓月、亚泰、欧亚等强势企业走出去,扩大经营,扩展市场。

三、结构调整

(一)经济结构调整

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继续增加第一产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率,但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相对减小。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相对增大。由于长春市正处于工业振兴的总量扩张阶段,未来几年内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一、三次产业,工业GDP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比例偏高,是正常状态,暂时不必刻意追求三、二、一的产业比例关系。

2.所有制结构调整。下大力气营造良好氛围与政策环境,坚持不懈地鼓励全民创业,优先扶持人才创业,培育国内一流的支持民营经济、支持中小企业的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发展平台,逐年扩大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一如既往地引进国外、境外、域外优势企业,吸引外部发展要素,增强非公有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引导、支持改制企业加强合资改造,成长为行业龙头或“小巨人企业”。积极引进中央直属企业入长发展,借势发展股份制龙头企业,培育新的产业链。

3.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汽车支柱行业的发展,整车生产企业增加10户以上。增加零部件企业数量,形成基本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本地汽车零部件产值2015年超过2 000亿元。集约要素,加快农产品加工、轨道车辆及装备制造两个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依托玉米、轨道交通两个专业园区,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构建世界级产业基地。2015年,以玉米化工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 000亿元,轨道交通与装备制造行业产值达到1 000亿元左右。集全市之力,跨越式突破性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光电信息工业、生物与医药工业、新能源工业、新材料工业4个优势行业,争取使四大高新技术行业工业产值达到2 000亿元。发挥各县(市)区的积极性,内育外引相结合,发展5个~10个轻工专业园区,形成千亿元轻工产品的产出能力。到2015年,基本构成全市“三柱”、“四新”加“X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多元化、可持续、抗风险的比较合理、比较稳定的工业行业结构。

4.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完善面向汽车、农产品深加工、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国内一流的专门服务业支撑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培育金融、物流、创意、培训、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大力发展区域型、国际性服务业,构建幅射全省、面向东北亚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5.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服务业,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市)经济实力进入并保持在全省前列,力争产生全国百强县(市)。双阳区经济从农业型转为都市型。

6.就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三、二次产业就业人口。2015年,外出农民工及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达到150万人。城镇就业中,大力提升自主创业人员数量与智能型人才在长创业就业数量。2015年,个体工商户超过50万户,民营企业超过10万户,智能型人才在长创业、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

7.组织结构调整。在区域与国际范围内引导企业重组,引进、培育几个世界级大企业集团。2015年,争取使一汽、大成、长客、皓月成为世界同行中的国际著名大企业,并逐步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增加对外投资,向跨国集团迈进。扶持亚泰、欧亚、启明等整合扩张,壮大实力,迈入国内同行前列,成为国内著名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省、市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名牌企业,支持整合扩张,加快成长为“小巨人”。围绕名牌产品、自主创新产品与“大师级”创新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依托。在育大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众多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提高竞争力,逐步实现扩张升级。

(二)空间布局

1.生产力布局

①工业布局。总体呈一轴两带格局。沿长哈交通干线,包括富峰组团、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含高新北区、经开北区)、米沙子、德惠、菜园子、五棵树、榆树,为工业发展主轴带,集中布局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材料工业等。两带,一为长九工业带,包括兴隆山、卡伦、机场临空产业区、九台矿区、九台、营城、土门岭,属长吉图经济带西部区,以玉米化工、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能源、材料等工业为主;二为长农工业带,包括兰家、合隆、开安、华家、农安、哈拉海等,以农产品加工、轻工、城市配套工业、能源工业为主。南部新城、东部生态区、西部新城原则上不发展工业。铁北原有工业进行搬迁改造,退二进三,退城进郊,铁北城市中心区集中发展服务业。双阳区有选择地点式发展无污染税源工业和资源加工业。南关区、二道区、净月开发区、西部新城不下达工业指标,不参加工业考评。

②农业布局。保留饮马河、松花江、雾开河、双阳河、拉林河、卡岔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积极建设驰名中外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稳步推进伊通河、新凯河与太平池水库净化工程,科学利用再生水恢复、扩大湿地,并在适当区域发展水稻生产,争取在2015年增加水稻5 000公顷,2020年再增5 000公顷。长春各城区与各市(县)郊区农业,均应尽快转变为都市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休闲农业,退出普通玉米种植。以长哈交通干线为中心,发展长100千米,面积超2 000平方千米的“长榆蔬菜带”,大力推广棚膜经济与牧业小区,建设东北“寿光”。以大黑山脉与双阳南部山区为主阵地,发展花果林苗木产业、特种种养殖业、林下经济,变荒野为花园,变穷乡为富乡。减少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尽快普及高产高效的特用玉米。有计划地推广牧业小区模式,发展基于养殖业的循环与环保经济。在水源地周边及水源地上游流域河滨、湖滨,限制发展规模养殖业。在适宜地区和比较效益合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大豆、杂粮、经济作物,建设规模不等的特色农产品基地。

③服务业布局。引导社会投入,重点发展长春市现代服务业体系,健全与一、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提升面向市内外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外向型生活服务业体系,把长春市初步打造成东北亚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各县级市与双阳区,应成为服务本地区、联系周边大中城市的综合性服务业集聚地。在长春城区,集中规划建设南部新城商务中心区、净月文化旅游区、莲花山生态休闲区、铁北商贸区、西部新城商务区、高新北区科技城、长春东北亚总部基地、汽车贸易区、双阳休闲度假区、奢岭生态文化休闲区等十大服务业园区,发展汽车、粮油、果品、家居、蔬菜、农产品、艺术、百货、建材、科技等十大区域性专业大市场及物流中心,培育铁北、西客站、南部新城、净月、兴隆山、汽车区、奢岭、英俊等八处新的商业中心区。依托一宫(伪皇宫)、二山(大黑山、双阳南部山区)、四河(松花江、饮马河、拉林河、双阳河)、四湖(石头口门、新立城、波罗湖群、卡伦湖)的山水风景资源,规划建设外向型的避暑休闲、冰雪运动、历史人文旅游名城。提升人民广场周边地区老金融中心,建设南部新城新金融中心。完善经开区会展中心,搞活欧亚商品展销中心,新建净月文化、高新科技、二道艺术等专业性会展场所,并不断扩大影响力。配合上级努力把东北亚贸易投资博览会打造成国际重大会展品牌,成为东北亚地区第一会展。提升汽车节、冰雪节、消夏节档次,办好国家级农博会、文博会,打造科博会、药博会等新的会展品牌。在城镇社区和农村自然村普及商贸服务网络,就近提供较为全面的生产、生活服务。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提升全市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稳妥地发展大中小城市地产业,引导城市资本到小城镇进行房地产开发。

④县域经济布局。四县(市)均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粮食主产区,在保持粮食阶段性总产量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与基础设施投入,承担再增产30亿斤粮食的任务。同时,建设国家主要的牧业基地和蔬菜基地。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建设国家主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还要建设成为吉林省主要的劳务输送基地。县域工业主要布局在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城市规划区,以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加工业、城市配套工业为主,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要着力打造长榆工业带、长九工业带、长农工业带。服务业以县城为中心,以各中心镇为节点,以乡镇所在地及较大居民村为网点,健全面向三农的生产性服务业,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生活类服务业。积极筹划建设榆树农产品批发市场、德惠食品大市场、农安轻工产品大市场、九台东北特产大市场,发展区域性外向型商贸物流业,并发挥以商带工、以贸促农的功能。榆树——五棵树地区要致力于建设京哈干线、松花江畔的工贸结合的区域中心城市。九台地区要按长春市的都市建设标准,逐步发展成为长吉经济带上的新型工业城。

——城区经济布局。老环城路以内的老城区,主要布局服务业,保留少量都市型无污染的工业企业。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新建区,西南部以汽车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合理发展配套服务业。南部、东南部、东部,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已有的工业逐步迁移。东北部以工业为主,适当布局服务业。北部老城改造区以服务业为主,原有工业企业逐步迁出。西北部为工贸混合区,但工业应控制污染,集中布局。西部依托西客站,建设西部服务业中心。绕城高速公路之外,西南为汽车工业发展区,南部为服务业扩展区。东南、东部为生态保护区,只允许发展生态休闲、生态文化、生态农业等。长东北为工业扩展区,作为高新区、经开区、九台开发区的发展用地。北部、西北部、西部为城市工业及仓储用地,局部启动,大部分为后备用地。双阳区西北部、南部、东部为生态保护区,中部双阳平原作为中长期新长春的建设空间。

——开发区经济布局。高新区南区以汽车研发园、生物产业园为主,适当发展服务业,北区以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主,同时发展高端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要素集散中心。经开区南部建成区整合提升,部分空间进行置换;北部新区以专用车、玉米化工、光电信息、食品工业为主,适当发展服务业。建设全球最大的玉米工业园、国内一流的临空产业园及兴隆山商业中心。净月开发区以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为主要任务,同时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冰雪旅游胜地、科技文化园、光电产业园、农业博览园及高档房地产业。汽车开发区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与一汽差异化生产的整车、汽车贸易与售后服务等,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中国最大的国际汽车城。南关区积极促进南部新城CBD建设,朝阳区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发展,宽城区抓紧兰家商贸区招商并适时扩建,绿园区集中建好国际一流的轨道装备制造园区,二道区高标准建设东北亚采购中心与东北亚生态文化休闲基地,双阳区加快推进奢岭生态型文化商贸区建设进程,九台市倾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农机装备园区,德惠市尽快建成区域性的食品工业区和铸造工业园,榆树市全面启动五棵树农产品贸易与加工园建设,农安县努力培育合隆轻工业园区。

2.城镇布局

未来长春城镇体系由5个层次的城镇构成。

①一个特大城市,即长春市。中期城区人口规模超过500万人,远期城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按1 000万人口,10 000亿元GDP经济规模规划,逐步建设成在东北亚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现代文化名城。

——3个中等城市,即榆树、农安、德惠三市,2015年前后,三市力争成为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九台发展成为长春市一个新区。

——4个小城市,即伏龙泉、菜园子、大坡、上河湾,2015年人口3万~5万,2020年成为10万人口左右的小城市。

——15个中心镇。即弓棚、八号、大岭、新立、哈拉海、靠山、烧锅、开安、菜园子、岔路口、郭家、西营城、莽卡、其塔木、土门岭等中心镇,2015年人口超万人,2020年后人口超3万人。

——若干农村社区。在不是中心镇的乡镇所在地,较大的农村人口聚集村落,健全城镇化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实行城市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田园生态社区。2015年,先行试点,试点社区人口一般超过3 000人,后逐步推开,2020年使全市农村的城镇化社区达到100个以上。

②城镇带

与工业发展轴带大体相适应,同时考虑生态宜居的客观条件,长春市域城镇主要呈五带分布。

——长榆城镇带,包括长春、德惠、榆树及沿线朱城子、菜园子、五棵树等若干城镇。该带为长春市的主要城镇带。

——长农城镇带,包括长春、农安及开安、哈拉海等城镇,是未来城市新能源、新水源输送线上的城镇带。

——长九城镇带,包括长春、机场区、九台、西营城、土门岭等城镇,是长吉经济带的连接带。

——长双城镇带,包括长春主城、奢岭、双阳、双营、山河、太平等城镇,是长春市城区内的重要城市扩展方向。

——松花江城镇带。包括莽卡、胡家、其塔木、上河湾、朝阳、岔路口、松花江、菜园子、靠山、青山口、黄鱼圈、小城子及大坡、五棵树等15个松花江畔小城镇,为松花江畔生态宜居城镇带。其中,加大力度快速发展五棵树,使之成为榆树新城区;在莽卡、上河湾地区建设大型长春市民休闲基地;在朝阳、岔路口、秀水、大坡地区建设湿地经济示范区;在菜园子、松花江镇建立耗水工业区;在哈达山水库南侧,择地建设水景旅游区。

③都市圈

从十二五规划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与周边经济区城镇的联系与合作,主动提供服务,构建长春半小时都市圈。半小时都市圈的城镇,除德惠、农安、九台及一批小城镇外,还应包括公主岭市、伊通县及怀德镇、大岭镇、范家屯镇、响水镇、景台镇、马鞍山镇、营城镇、伊丹镇等。

④在省支持协调下,加强吉林中部城市群合作,优先推进长吉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构建吉林中部城市群的合作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图们江开发规划,率先启动长东北先导区,参与构建长春—珲春“两春”开发开放带,在新欧亚大陆桥建设中发挥枢纽中心作用。

⑤城区空间布局

——城市形态。21世纪长春城市的中长期发展方向,在空间上将呈“一主二辅”结构,即一个主城——长春主城区,包括现有建成区,正在建设的南部新区,西部新区,正在改造扩展的北部新区,以及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净月、兴隆、富峰3个已规划的新组团。2015年前后,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基本变为建成区,3个新组团均有10万人以上的人口规模。二辅,一为双阳辅城,包括正在扩建的双阳老城,正在谋划并已起步的奢岭新城,长远将成为商居文化功能为主的长春生态宜居新城,人口容量超过300万。二为九台辅城,包括正在扩张的九台城区,正在建设的长东北先导区。远期人口容量二百万人左右。大黑山生态区将成为长春市生态绿核,伊通河、饮马河、双阳河、雾开河、新凯河、干雾海河等6条河流穿越城区,长春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城市。

——城区功能结构。保持长春城区的“X轴”功能结构,即西南—东北方向沿长哈交通干线作为工业发展主轴,东南—西北方向依托净月森林、农安西部湿地作为生态建设主轴,老城区作为服务主核,形成山、水、城相依相间,天人有机融合的城区功能结构。

——城市新区整体布局。西南新区主要布局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配套服务业。长东北先导区包括长哈、长吉交通干线经过区域,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与资源加工业,为高新区、经开区、九台开发区、机场区、能源区发展空间。净月开发区主要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空间,在生态保护前提下,有计划地发展旅游休闲、文化科技、光电信息等高端产业。二道东三乡主要为生态建设区,英俊镇与劝农山适当布局环保型现代服务业。老城区南部空间大部分为生态保护空间,永春镇以北为城市新中心,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大黑山阳坡的双阳平原,西依大黑山,东邻饮马河,中有双阳河穿过,南有吉林哈达岭山林屏障,又处于城市水源地上游,作为未来新长春的主要人口聚集区规划利用。2015年前做好规划与控制,完善基地设施,有选择地引入先导产业,为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3.生态建设布局

①生态保护区。亦即禁示开发区域。包括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大黑山脉林区,双阳南部林区,石头口门水库一、二级水源保护区,新立城水库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双阳湖水源保护区,松花江、饮马河、双阳河、拉林河畔水土保持区范围,波罗湖自然保护区,市域内大中型水库及周边地区,为生态保护区。除规划允许者外,禁止工业开发,禁止污染项目摆放,现有居民逐步迁出。

②生态建设区。亦即限制开发区域。指大黑山脉林田交错地带,双阳南部林田交错地带,榆树东部林田交错地带,农安太平池—洼中高—波罗湖群地区,哈达山水库周边地区,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拉林河、卡岔河、雾开河、新凯河等河滩地与河边山地坡沟等,主要进行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严格限制工业项目,减少居住人口,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中低产田改造区,是生态建设的重要领域,也应高度重视,加快整治。

③城市生态屏障区。市域内的大黑山脉林区,是长春人民20世纪人工营造为主的2 000平方千米生态屏障。未来几年要抓紧实施退耕还林、恢复生态连续性工程,同时扩大营林,改造林相,建成都市最大的生态屏障与生态绿核。太平池—洼中高—波罗湖群地区,是21世纪长春人工恢复生态的标志性工程,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逐年建设,并充分利用城市再生水资源,再造一处面积超过1 000平方千米的巨型蓝色屏障。

④市域生态保护带。创造条件,加宽绕城高速绿化带。加大投入,继续营造长春、农安西部防风御沙林带。积极推进松花江防护林建设,陆续更新农田防护林带,抓紧规划实施饮马河、伊通河、新凯河、雾开河、双阳河、卡岔河两岸造林工程与湿地恢复工程。增加道路绿化与城镇绿化带面积。

⑤生态环保建设布局。高标准建设二道垃圾处理场循环经济区,各县城普遍建立垃圾处理场,推广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技术。长春市适时扩大污水达标处理能力,扩大再生水利用总量。各县城及省级以上开发区,按需建立污水处理厂。在大中小城市及居民超过万人的小城镇,普及集中供热,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把长春城区作为推广清洁能源重点区,节能减排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净月开发区、双阳区、高新区进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在长榆百千米蔬菜带,松花江与饮马河、拉林河、双阳河、卡岔河水田区,各牧业小区,推广安全、绿色种养殖技术,建设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基地。

(此稿为向发改委提供的参阅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