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读周易第八章:《河图》《洛书》揭秘

解读周易第八章:《河图》《洛书》揭秘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河图》《洛书》真相《河图》和《洛书》,是中国文化的基石。这也说明,《河图》《洛书》都至少产生于夏代以前。《河图》和《洛书》虽然构造都非常简明,但却都饱含极其丰富的内容与哲理。和《河图》一样,《洛书》中白圈都是奇数、代表阳,黑点都是偶数,代表阴。关于《河图》和《洛书》的来历,颇有些故事性和神秘色彩。目前我国学术界公认的最早记载了《河图》、《洛书》的书籍是后世称为书经的《尚书》。

解读周易第八章:《河图》《洛书》揭秘

第八章 《河图》《洛书》真相

《河图》和《洛书》,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它们都是我们的上古先人从天象观察中总结得来的宝贵成果,早在三代时期也就是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这也说明,《河图》《洛书》都至少产生于夏代以前。《河图》和《洛书》虽然构造都非常简明,但却都饱含极其丰富的内容与哲理

图4就是《河图》的样子。

图中白圈都是奇数,代表阳和天;黑点都是偶数,代表阴和地。《河图》的结构,古人总结为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有这么几句话,说的就是《河图》的结构: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img7

图4 《河图》

这几句话,最好背下来。背下来了,《河图》也就记住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图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图的方向上的区别。现代的地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主要是来源于西方的地图观,对应于将地图挂在北面的墙上观看。我国古代的地图则是取法“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对应于人南面坐也就是面向南而坐,而将地图辅在面前的平面上观看。

《洛书》和《河图》一般情况下都是并称,《洛书》和《河图》一样,充满着层层神秘的色彩。传说过去有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喜欢看别人下棋,天天去看,有一天看着看着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河图》《洛书》吗?”下棋的人请他一块玩儿,这小子答说需要三天之后才行,说完回到家中,把《河图》和《洛书》挂在墙上,闭门潜心研究,三天之后出来和别人对奕无往不胜。故事的真假自不必说,但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说明《河图》《洛书》神秘莫测而又智慧无穷,二是参透悟透《河图》《洛书》可以使人智慧大增。

《洛书》的形状如图5。

和《河图》一样,《洛书》中白圈都是奇数、代表阳,黑点都是偶数,代表阴。不同的是《洛书》的阳数居于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阴数居于四隅。

《洛书》的结构可以用下面几句话说明: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以五中居。

img8

图5 《洛书》

记牢这几句话,也就记住了《洛书》。需要说明的是,原来最后一句作“以五居中”,为了朗朗上口、记忆方便,改成了“以五中居”,因为“足”字在古文中读作jù,即句子的“句”的音,这样五句就押韵、顺口了。

《河图》所表现的,是五星出没的时节。或者也可以说,《河图》是根据对于五星出没的时节观察而绘成的。所谓五星,古代的时候也称为五纬,就是天上的五颗行星,对应着五行就分别是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这又涉及到了天象、天文与历法。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天空特定位置,每个星各运行72天,五星合起来就是一个周天360度。所以说《河图》乃是本着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

《洛书》所表现的,是太一下九宫。或者也可以说,《洛书》是根据对于太一下九宫的天象的观察而来。所谓太一,也写作太乙,是古人对于北极星的叫法。古人观察天象发现,北极星永远处在天空的最北方,可以作为中心用于定位的参照物。所谓下九宫,说的是从北极星的位置出发,根据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从整个天空中找出东、南、中、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九个方位上最为明亮的星作标志,以便于配合斗柄以在一年四季的不同时期于夜间辨方定位。在上述九个方位上的星星称作九星,《洛书》上的方位和数目就对应于或者说来源于九星的方位和数目。

北极星怎么能够下九宫呢?或者说为什么说北极居中而下九宫呢?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答案弥漫着神秘的色彩,而说透了又没有什么神秘。我们知道,过去讲究帝王南面,即皇帝面向南而坐,还取其象称“帝王南面,向明而治”,那么群臣就在南面面北奏事,那么自然是北为上位。《河图》四象说的是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里边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西方星宿太白金星和北方的玄武大帝,四象中只有北方之象因位在尊位而被尊为帝。玄武大帝是哪方神圣呢?其实就是北极星,又叫作北极帝星。北极帝星前面的北斗,就是北极帝星的大驾之车。所以前人明确指出,太一下九宫,体为北极,用在北斗,北斗绕着北极旋转,相当于北极帝星乘车临御环宇。根据北斗斗柄旋转所指的九宫方位,便能推知四时八节的气象变化,也就是能够根据北斗斗柄所指方向就可以确定不同的时序。

关于《河图》和《洛书》的来历,颇有些故事性和神秘色彩。(www.xing528.com)

目前我国学术界公认的最早记载了《河图》、《洛书》的书籍是后世称为书经的《尚书》。其中《顾命》篇中记载到: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执政十九年后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于洛邑文王太庙大室中举行的继位典礼上看到:“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研究学习易经者比较熟悉的,是《易经·系辞》上传中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那么,《河图》和《洛书》,究竟是什么时间、来自何方呢?

它们的来历,传说很多,大体有十几种不同说法。但归纳起来,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伏羲说。说相传在伏羲氏为王的时代,伏羲氏教导民众“结绳为网以渔”,并圈养家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他的功德感动了上苍,因此各种各样的祥瑞不断出现,并且天授神物。有一天,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高八尺五寸,长着一对翅膀,披着满身龙鳞,凌波踏水,如走平地,它背负着图点从黄河进入洛河。这个神兽,人们称之为龙马,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龙马负图”的故事。伏羲氏看到后,就根据龙马背上背着的图点,画出了图样,就是后世的《河图》。后来有一天又有一只神龟从洛水出现了,伏羲氏根据龟背上的图案画出了《洛书》。伏羲氏得到这种天赐的用符号表示的图和书,遂据以画成了八卦。这就是传说的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过程。为此后人还在伏羲氏得到龙马负图的地方修建了负图寺,以纪念伏羲氏开拓文明的功绩。

第二种说法是黄帝仓颉说。传说在黄帝时期,黄帝体察民情,亲自劳动,受到人民的爱戴,同时也感动了天神,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天,天神告诉黄帝说,洛水里会有龙背着图龟背着书出现,你如果得到它,就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于是黄帝便带领着各部落头领,到河洛一带巡游。忽然有一天,大雾弥漫,隐约看见一条大鱼被困在了河滩上,黄帝非常同情这条大鱼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便让人杀五牲、祭天帝,并亲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大为感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致使河水暴涨,从而解救了那条大鱼。大鱼顺水游走以后,就把《河图》《洛书》给黄帝留在了河岸边了。据说《河图》《洛书》上面还用象形文字记载着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后来仓颉还根据那上面的象形字创造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这就是传说中的“《洛书》鱼献”的故事。据说那黄帝得书的地点就在洛阳汉魏故城的南面,过去伊河和洛河汇流的地方。

第三种说法是尧帝说。说唐尧为帝的时候,有一天他带领着众酋长东游于洛水,当太阳快下山时,尧帝偶然把玉璧沉入到洛水里,忽然看到洛水上光芒四起,有一只灵龟时隐时现。于是尧帝就在洛水边修了一个祭坛,选择了一个吉日良辰,郑重地将玉璧沉入了河底。结果不一会儿,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飞起一团云雾,在云雾中有喷气吐水之声。一阵大风过后,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水上漂过一个大龟壳,有九尺多长,龟壳呈绿色,上面还有红色的“文”,这“文”到底是文字的文还是文理的文,就不得而知了。壳上平坦的地方文理非常清晰,上面有“列星之分”也就是星座、星宿的划分,有“七政之度”也就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和太阳、月亮七个星球的运行范围,并且上面还记录着各代帝王兴亡之数。这就是传说的“灵龟”。

第四个说法是舜帝说。传说虞舜的时候,舜帝学习尧帝时期的“礼”,把玉璧沉到洛水里,水中忽然有红光冒起,就看到有只神龟背负着“图”和“书”出来了,接着就有一条卷甲黄龙,把图和书在半空的云中舒展开来,把上面的“赤文”“篆字”传授给舜帝。舜帝就把上面的内容了记在心,用以经世致用了。这就是传说的“黄龙负书”。

第五种说法是大禹说。传说大禹时代,大禹治水来到了洛河,看见一只神龟从河中出来,龟长一尺二,龟背上有65个赤文篆字,还有从一到九的数,大禹受此启发,写出了“九畴”,也就是《尚书》里的《洪范》篇。洪范九畴,就是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册府元龟·帝王部》上说“夏禹即天子位,洛出龟书,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此所谓洛出书者也”。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还有不少,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大都是上述这种种神马神龟祥瑞说。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虽然很早,但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河图》《洛书》,却都是传自宋代。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人们有必要以科学的精神对这一存在了几千年的现象进行剖析,从中找出现象背后的实质。

首先,《河图》《洛书》是客观存在的。《尚书》中对于《河图》的记载是基本可信的。从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河图》四象,到安徽阜阳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现的和《洛书》完全相符的“太乙九宫占盘”,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说明,《河图》《洛书》早已有之,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经存在。

第二,最原始的《河图》和《洛书》,确实已经失传,至少到唐代末年时就应该没有了。唐末之前有没有,什么时候失传了,可能没人说得清楚。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河图》《洛书》,肯定不是它们原始的样子,至少图和书是应该有区别的。现在的式样,一致认为是宋代华山道士陈抟老祖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创作出来的。

第三,《河图》《洛书》的实质是我国上古先人通过观察天文天象而记录下来的星象图。《河图》就是五星图,《洛书》就应该是太乙下九宫图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要知道,我国的天文历法早已经成熟之至,我们现在仍然沿用的太阴历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阴历,就成熟于夏代乃至夏代之前,所以我们通常又把阴历称为“夏历”。而历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基于对天文天象和地理自然的观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河图》和《洛书》,在龙马和神龟的背后,肯定有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论语》中讲,“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何止是孔子?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到今天为止,影响中国文化发展最根本最深远的几本书,比如公认最早的书即书经《尚书》、老子的《道德经》、可以称之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论语》、医家经典《黄帝内经》以及我们要研究的《易经》,都如孔老夫子一般,皆不言怪、力、乱、神。老庄哲学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周的《庄子》一书,言及虚实幻化,却明确地指出那是属于“寓言”。一脉相承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从气一元论到阴阳学说,从太极两仪到五行八卦,从宇宙的产生到万物的化生,也都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从中可以明确看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和文化巨著,都是无神论者和无神论之作。

那么《河图》和《洛书》的真实故事究竟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关于《河图》和《洛书》的最早的记载,并从中做一下仔细分析。《尚书·顾命》篇中记载的“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这些东西都是周王朝世代帝王准备传之万代的宝贝。大家可以看出,这些宝贝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天然的珍宝,也就是玉、璧、宝、球、琰之类;一类当属于人文的瑰宝,就是大训和《河图》等,比如其中提到的大训,在《顾命》篇上述内容之前,就讲到成王遗训说“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讲的就应该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训词。这些训词想来必定是文武二王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对于后世的遗训和教导,也必定应该是周代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所以,能和这些自然、人文之宝放在一起的,自然也必定是自然和人文之宝。从《河图》《洛书》的内容分析,它们自然是归于人文瑰宝之中。它们的价值,就在于揭示了天文天象,是当时天文天象的最高研究成果,是天文历法的依据,可以根据它们修订历法和纪年。要知道,中国是个农耕文化最为发达的文明古国,在上古时期,准确完备的历法对于农业是多么的重要啊。同时准确完备的历法,还是各朝各代中央皇权的标志,后世所谓各藩属国奉中央帝国的正朔,其实就是接受和使用中央帝国的历法与纪年,其实也就是相当于接受中央帝国的领导,承认中央帝国的权威

上述记载中,还有一类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那就是地域信息。其中越玉的“越”、陈宝的“陈”、夷玉的“夷”,可以肯定的是产地或者来源地的地域信息;弘璧的“弘”、琬琰的“琬”也极有可能是地域信息;大玉的“大”、天球的“天”,可能是对那些宝贝的天然描述,也可能其实就是地域信息。所以《河图》的“河”和《洛书》的“洛”,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认为,它们也同样是地域信息。也就是说,“河”和“洛”,是“图”和“书”的来源地。

但这“河”和“洛”就是指的黄河和洛水吗?不是。就像“越”是指的越地、“陈”是指的陈地,“河”就应该是指河地、“洛”就应该是指洛地。我们知道,夏代以前我国中原处于氏族或者部落时代,商周时期则处于方国时代,《河图》和《洛书》产生于三代或之前,那么以上这些地域信息,也就可以同时代指这些地域的氏族或者部落。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肯定地说,《河图》和《洛书》,就是河地和洛地的氏族或者部落的人民,对于天文和天象的最高研究成果。华夏文明,发源于中原大地,河洛地处中原,这里的人民最早懂得了天文和历法,也自然是偶然之中有必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龙马和神龟又是怎么一回子事情呢?说来也简单,这么重要的研究成果,自然要记下来。以前我们的文字,开始是刻在动物的骨头上,所以叫做甲骨文,后来就刻在竹简上,所以有甲骨竹书的说法。但古时的天文、星象,是不好刻在甲骨和竹简上的,它们需要记在一个有着比较大面积的平面上,所以古人聪明地选择了马皮和龟版!马是世间龙,龟是人间寿,把人类的最高智慧记在马皮和龟版上面,真可谓是个高明的选择。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古时人们所看到的《河图》和《洛书》,必定是写、画或者叫记在马皮和龟版上的。

至于那些美丽的传说,想来也没什么神秘的。古人讲究述而不作,认为知识本就存在,只不过你或者他偶然地发现了它,所以不可以据功为己有。从观察自然中得到了知识,认为那是上天的赏赐,是天降祥瑞。所以古人的著作,大都托之于上古帝王或者讲来自于自然神兽。中医名著《黄帝内经》,是汉代才写成的书,却假托黄帝之名,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做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不争功名,二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与传播。

弄清楚了这些以后,至于到底是神农还是伏羲、是黄帝还是大禹最先得到了它们,也就无关紧要了。最大的可能是,或许不知哪代帝王,在巡视各地的时候路过河洛地区,当地部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贡献出来而随帝王带回京都的,也可能是河洛一带的部族主动献给部落或者氏族联盟首领的。最为可贵的是,自从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面世以后,各代部落或者氏族联盟的首领,或者叫作帝王的,一代代地把它们保存、继承并传承了下来。

《河图》与《洛书》,本身对于研究《易经》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之所以用这么多笔墨介绍和分析,一是它们本身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是华夏古文明的精髓,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二是《系辞》上传中提到了“河出图、洛出书”的问题,有必要做一个基本的交待;三是想借着对曾经在人们心目中神秘至极的《河图》《洛书》的分析,用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精神,揭开上古文化神秘的面纱,从而帮助我们树立深入研究神秘的《易经》的信心,并找到一条能够揭示《易经》神秘背后的本质之路。

让我们穿过神秘,探寻本质。

让我们抛开迷信,走进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