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打开一扇小窗(代自序)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这首流传千年的宋人叶采的七言诗,以充满生活气息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己陶醉于读《周易》之中的惬意画面,从而成为一代代文人智者孜孜以求的研读《周易》的目标与境界。
读懂《周易》本就不易,读得出神而入化、能够从中找到这样一种轻松自在而美妙的感觉就更不容易了。之所以如此,固然有每个人自身诸方面的原因,但面对来自于几千年前用晦隐生涩的手法、古幽邃深的文字所传递的深博智睿的哲思,缺乏一种能够使当代人易于理解的、能够与古人有效沟通的手段,也是不争的事实。后人对于《周易》的万般诠释,通常要么过于专业和深奥,要么过于泛泛和偏颇,所以很难起到帮助普通大众读得懂真实《周易》的作用。但人们又都是那样地渴望走进《周易》的世界,去领略它的玄妙与真谛。
从接触《周易》开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自己一直没有真正读懂,起初连卦爻辞的文字都看不懂,后来慢慢读懂了它们的字面意义,但仍然不知道《周易》到底想说什么。这就像终于见到了久负盛名的恢宏的殿堂,却找不到可以进到里面去的门,后来找到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了,却发现你根本就无法打开那个缠满蜘蛛网的大铁锁。于是自己就不死心地围绕着那殿堂一圈圈儿地转,时而远,时而近,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抚摸那殿墙上的大理石、花岗岩、汉瓦秦砖,时而审视那高空中的百灵窗、雕梁画、斗拱飞檐。忽然有一天,似在不经意间,自己竟在那秀丽与壮美的建筑材料与建筑艺术中找到了打开这古老殿堂的门锁的钥匙与密码,找到了理解《周易》这部古老秘籍的方法与途径。于是自己就试着用一种全面而又深入浅出、通俗而又不失雅趣的手法,一卦卦、一爻爻地去解读。(www.xing528.com)
这样一个过程是艰难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很多时候,你明明心中知道某一句卦爻辞是什么意思,它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可是你却无法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这就像一种味道,吃在嘴里自己知道是什么滋味,却没有办法给别人说得明白。还有些时候,某句卦爻辞,简而又简的三四个字,会让你百思不得其解,记得恒卦九四爻的“田无禽”三个字,自己竟然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慢慢地品出一点味道。
就这样磕磕绊绊地,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初稿。这时回过头去再审视整部书稿,前前后后,文笔与内容,疏漏误错,参差不齐。于是又用了多半年的时间,推敲磋磨,几易其稿。尤其是在第四稿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张涛、吕芃、胡真、徐国亮、陈明等文史哲方面的专家的意见,他们的教益对于本书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身边多位高朋与家人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涛先生为本书作序,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田松青编审始终给予了关心、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山涧小溪娓娓流,清澈见底满珠矶”,这曾经是自己对写好这部书稿的自我期许,就是想努力地用轻松清浅的笔法娓娓道来,让文字如山涧小溪汩汩流淌;同时想努力地在解读《周易》的过程中,为大家呈上尽可能多的国学和历史背景知识,把尽可能多的五彩斑斓的鹅卵石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一点,或许只是心到了。
整个写作的过程其实更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自知才疏学浅,错误偏漏在所难免,但只要能够为人们打开《周易》殿堂的那扇窗户有一点点的助益,即使贻笑大方,我心也足矣。其中不当之处,恳请大家、高人指正。
作 者
二〇一一年冬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