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在农村信息化大道上
若要问什么是信息化,许多农民或许回答不上来。但是,说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网络,许多农民都不觉得陌生。
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抛开这有些生硬的概念不说,其实,在我们身边,来自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各方面的信息,随时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正生活在信息社会。而今日农村,已经不再是费孝通先生笔下传统、封闭、与世隔绝的乡土社会,正行进在信息化的大道上。有意思的是,作为农村信息传播独特的景观,任何古老的、传统的、现代的传播方式,都能在农村看到。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农村特有的信息传播“超市”,将广泛、丰富、及时、新鲜的信息带入农村,将沉睡了数千年的农村面貌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如今,传媒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以农村互联网发展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农村网民数量为5262万人,而到2008年年底,农村网民已经达到8460万,同比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增速远超城镇。(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到2008年年底,在自然村通电话方面,全国自然村的通电话比重达到92.4%,8个省份实现所有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电话方面,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提高到99.7%。农村互联网建设方面,全国97%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在27个省份,“乡乡能上网”已成现实;全国能上网的行政村比重达88%,已有17个省份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能上网”。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各地适农业务和平台推广迅速,农村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信通”、“农民用工信息平台”、“信息田园”等一批特色“三农”业务已延伸到全网。广播电视方面,“十一五”期间的目标是,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全面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
2008年下半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危”中求“机”,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家电下乡”就是其中之一。这项措施在刺激农村消费的同时,农村手机、电视、电脑等传媒产品拥有率将逐步提高,城乡信息的差距也将大幅度缩小。
特别是2008年召开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到2020年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可以预见,到2020年,横亘在城乡之间,被称为城乡一体化最大障碍的“信息鸿沟”将逐步填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