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公报》乡村建设运动浅析

《大公报》乡村建设运动浅析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30年起,《大公报》对乡村建设运动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为当时报界关注乡村推波助澜。期间,《大公报》还刊发了大量纪实风格的农村调查通讯,并据此展开评论。1934年1月4日,《大公报》在《乡村建设》副刊发刊辞中言明,要“为乡村谋建设,为中国找出路”。

《大公报》乡村建设运动浅析

3.《大公报》与乡村建设运动

1902年创刊于天津的《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隆的一家报纸。从1930年起,《大公报》对乡村建设运动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为当时报界关注乡村推波助澜。

《大公报》对农村以及乡村建设运动的关注行动,主要包括:

(1)开创了用国画形式反映现实题材的新闻手法

1933年,《大公报》独具慧眼,聘请画家赵望云为旅行写生记者,开辟“赵望云农村旅行写生”专栏。在报纸上发表写生通讯,在中国新闻史和美术史上都是创举。

1933年—1935年,赵望云足迹遍布河北、察哈尔等地大小乡村,以写生绘画的方式真实报道农村和农民生活。他的处女作为《疲劳》,表现荒旱的中农民痛苦之状;第二幅为《风雨下之民众》,以战争为背景,描写民众所受内战之影响。

当时,赵望云的专栏很受读者喜爱,许多读者每天打开报纸第一眼就是看赵望云的画。以画为媒,布衣将军冯玉祥和赵望云一见如故,以兄弟相称。期间,冯玉祥还为赵望云的画配了许多白话诗。在冯玉祥的支持下,赵望云多次举办画展,出版了多部画册,轰动全国,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当时新闻出版界的一大奇观。

1933年,《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在《赵望云农村写生集》的序言中写道:“赵望云先生本从农村中来,也不断回到农村里去,凭他一支艺术天才的画笔,与同情民众的热诚,代表我们,踏遍河北省十几县,绘出写生通讯一百几十幅,不但可以表现出水深火热中的民生苦状,并且可以叫高呼‘到民间去’的都市人们,凭这本画册,更可以深刻地认识农村破产的真相。”

1934年,在《赵望云塞上写生集》的序言中,冯玉祥将军评价说,赵望云“把落后农村的穷象及破产农家的苦状,生动地刻画出来。他这种作为,才算真正尽着‘大众时代’艺术的任务”。

(2)首创农村实地调查

与赵望云的“农村写生”齐名,当时《大公报》另一个著名专栏是范长江的“旅行通信”。(www.xing528.com)

1935年初,年仅25岁的范长江产生了当时看似“想入非非”的“考察西北”的愿望。他的采访愿望和写作计划得到了《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的赞赏和资助。同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他著名的旅行考察。10个月时间里,范长江行程6000余里,足迹遍及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区,采写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如实客观地报道了西北地区的贫穷落后和广大民众的悲惨生活。

《大公报》出版部于1936年8月将范长江通讯结集成册,定名为《中国的西北角》。该书被誉为和斯诺的《西行漫记》齐名,“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身居台湾的大公报人陈纪滢评价说,范长江的通讯稿“脍炙人口,红遍了天”。

范长江的旅行通讯,是《大公报》农村调查通讯的光辉之作。期间,《大公报》还刊发了大量纪实风格的农村调查通讯,并据此展开评论。一方面充分报道农村的凋敝衰败,另一方面表明其办报思想和主张,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关注农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创办《乡村建设》副刊

农村的空前衰败,也引起了大公报人浓厚的“乡恋”情怀。1934年1月4日,《大公报》在《乡村建设》副刊发刊辞中言明,要“为乡村谋建设,为中国找出路”。此后,《乡村建设》一共编辑70期,刊发反映各地乡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以及理论文章100篇左右,内容涉及乡村自治、经济金融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尤其重视建设和教育。

《大公报》对身体力行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者给予了高度的赞赏。1934年1月29日,《大公报》刊登评论说:“无论什么人,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实际上能帮助农民,使他们得到点好处,便是为他们造福;总比唱高调,讲废话,成天鼓吹怎样救济农民,怎么发展农村,却是从来没有到过农村的人强得多。我们对于抛弃都市生活,深入农村的人们,应当脱帽鞠躬致敬,因为他们是实践者,是力行者,是奋斗者,是肯牺牲肯服务者。”

对农村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关注,体现了大公报人的政治情怀。1934年7月22日,《大公报》刊登《哀农民》。文章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必然都以能否挽救农民破产为第一前提条件。凡有利农民的政治,就是好政治;凡能帮助农民——消极地扶持其生存、积极地增进其智力的官吏政党,就是好官好党。反过来说:凡虐待农民,以及旁观农民破产不能扶救的制度和人物,一定不能存在。”

在乡村建设运动的热潮中,不止有晏阳初、梁漱溟等先驱,也不止有《大公报》等报刊。回顾这段历史,无论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实践者,还是报刊报人,他们彼此配合,相互支持,拓宽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宣传面,让乡村建设运动成为全国潮流。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这场乡村建设运动,是众多有识之士试图将中国推向现代化的努力,且因战争和国民政府的消极等多种因素而半途夭折。但是,在这场运动中,出现了中国新闻史上对农村的第一次大规模关注。我们也看到,广大知识分子在倡导、实践心中的理想时,特别善于运用新闻媒体。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是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