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罗吉尔·培根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年)出生于英国桑莫斯特郡的一个地主家庭。1230年在牛津大学艺学院学习。1236年在巴黎大学任教,他是第一批讲授被禁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教师,成为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译注者。当他读到伪托亚里士多德写给亚历山大大帝的信《秘密之秘密》时,他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被唤醒,他的兴趣从经院学术转向秘传学问和工艺制造。他于1247年返回牛津大学,1257年加入法兰西斯会,希望他的科学研究计划能得到修会支持。但事与愿违,他的革新计划不见容于修会的保守领导人。1261年他受到会规处罚,被囚禁在巴黎一修道院里。在备受劳役和饥饿折磨的情况下,他坚持写作《形而上学论》等著作。1266年他过去认识的主教福尔克斯成为教皇克莱门特六世。为了说服教皇采纳他的改革学术计划,培根在短时期内写成《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著作》,但克莱门特六世没有读完他的著作便于1268年去世。1272年,培根又完成了《哲学纲要》的写作。据说,他在一个短时期获释,但在1277年大迫害环境里,他又以“标新立异”罪名再度被囚,直到1290年左右才被释放,旋即去世。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神学纲要》。
罗吉尔·培根是一位不幸的天才。他的不幸在于他的超前思想,他比同时代人更早地认识到实验和数学的重要性和科学应有的实用价值,要以实用科学的精神全盘改造经院哲学。他虽然使用奥古斯丁和亚里士多德的语言表达这些思想,但仍不能为同时代神学家和当权者所理解。直到14世纪末,他才获得应有的声誉。15世纪时,他的名字已成为牛津大学的骄傲,人们称他为“悲惨博士”,以表示对他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不满。
基督教学术革新
罗吉尔·培根主要著作《大著作》提出了全面、系统地改造经院学术现状的计划。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所提倡的基督教学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宣扬上帝智慧。但是,他的思想的神学色彩没有掩盖他的批判和革新精神。他在《大著作》开篇指出,在理解上帝的光辉之前,首先必须清除障碍。他把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归结为四大障碍:
理解真理有四个主要障碍,它们妨碍着每一个人。无论人们如何学习,也无法获得真正智慧和学识。这些障碍是: (1)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2)习俗的长期性; (3)无知民众的意见; (4)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每一个人都陷入这些困难,人们的状况靠它们维持,因为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和职业活动中都用下面三种糟糕的理由达到相同的结论,即:(1)这是我们前辈树立的榜样; (2)这是习俗; (3)这是共同信念,因此必须坚持它。可见,纵使这三种错误被理性令人信服地驳倒,人们还可以原谅他们的无知,第四个障碍总是出现在眼前或嘴边:虽然他不知道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但还是无耻地夸大所知道的一切。这样,他压制并避开真理,满足于可悲的愚蠢。(1)
“四障碍说”是对经院学术的尖锐批评。崇拜权威是以圣徒和教父言论定是非的教条主义,因袭守旧是恪守传统的保守主义,服从一般人信念是盲目的信仰主义,夸夸其谈是不学无术的文字游戏。罗吉尔·培根虽然推崇奥古斯丁以来的神学传统,他的著作也常引述权威意见为论据,但他深感现有学术状况的堕落、懒惰、无知与虚浮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他的揭露激怒了同时代的权威,他非但没能铲除这些障碍,反而被障碍所窒息。
《大著作》等作品是写给教皇的申诉,其中突出了学术改革计划的神学意义和宗教目的,主要是出于说服教皇的现实考虑。从罗吉尔·培根设想的新学科内容来看,他提倡的革新只与哲学有关。这里的“哲学”指与神学有别的一切世俗学问的总称,他把哲学分为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五部分。这种分类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的分类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些学科性质的论述显示出与经院研究不同的科学理性精神。
罗吉尔·培根认为数学是最基本的科学,用他的话来说,数学是“其他科学的大门和钥匙”,他还特别强调数学对自然研究所起的关键作用。再如,罗吉尔·培根所谓的透视学实际上是对感觉的分析。他把感觉对象分析成二十九个感觉要素(sensibilia),它们分属两个层次。简单层次是每一感官的单独感觉,称作“专门感觉”,计有:视觉感知的光和颜色,触觉感知的热与冷、干与湿,听觉感知的声音,嗅觉感知的气体味和味觉感知的味道,共九种。第二层次是专门感觉的复合,称作“一般感觉”,计有:距离、位置、体积、形状、大小、连续化、单独性、数量、运动、静止、粗糙、光滑、透明、厚度、阴影、模糊、美、丑、近似、差别等二十种。罗吉尔·培根对感觉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到对事物判断的感性认识过程做了详细分析,以后的经验论者也是沿着这条分析的思路来说明感觉现象的。现代分析哲学家为了说明感觉对象的简单性和客观性,借用了拉丁文sensibilia这一概念。应该肯定,罗吉尔·培根是英国经验论的先驱。(www.xing528.com)
实验科学
罗吉尔·培根是第一个使用“实验科学”(scientia experimentalis)概念的人。他认为实验科学是最有用、最重要的科学。“实验科学”与“证明科学”的关系如何呢?罗吉尔·培根指出:
推理和经验是两种获得知识的途径,推理达到结论并使我们认可这一结论,但并没有给我们摆脱一切怀疑的确定性。只要结论没有通过实验的途径,心灵就得依赖对真理的直观。很多人在一些问题上提出理论,但因为缺乏经验,他们的理论是无用的,既不能使他们求善,也不能使他们避恶。如果一个从未见过火的人用推理证明火能烧人,毁坏物品,他虽会接受这一结论,但内心仍不信服。除非他用实验证明这个道理,即使把手或其他可燃物置于火中,也不会避开火。但一旦做了这个燃烧实验,心灵就会相信真理的证据。 因此,推理是不够的,经验才是充分的。
培根的另一结论是:“没有经验,就没有任何东西可被充分认识”,“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2)
罗吉尔·培根从三方面论证了实验科学的优越性,首先是它的实证性,它能够证明科学的结论。他一方面承认证明科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坚持实验科学的充分性。换句话说,如果演绎推理是确定知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实验科学就是确定性的充分条件。他以对虹的解释为例,说明演绎和实验的差别。亚里士多德在《气象学》卷三称虹为太阳和星星之间的垂直线,塞涅卡称之为神的笛杖,彩环是日冕,这些说法是不可证实的。罗吉尔·培根设想用晶体做实验,看一看晶体的折射光的七种颜色,心灵便可能知道虹是水气反射太阳光而形成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人类还可以掌握无数制造彩虹的方法。其次是实验科学的工具性。没有实验的帮助,其他科学便达不到目的。在此意义上,实验高于思辨和学艺。实验可以窥测自然奥秘,发现过去和未来,谁掌握了实验科学,谁就有了创造奇妙科学的力量。他呼吁:“凡是希望在现象背后获得无可置疑的真理的欢乐的人,都必须知道如何献身于实验。”(3)最后是实验科学的实用性。实验不仅仅是其他科学的工具,而且是达到人为目的的工具。比如,医学实验可以找到延长生命的途径,国王和教皇若支持实验科学研究,可以发明很多挫败异教徒的军事武器。他设想潜水艇、飞机、机车、望远镜在战场上的用途,是为了劝说统治者对他研究纲领的支持。他的这些设想启迪了后人的智慧,并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实验科学先驱的称号。
罗吉尔·培根对实验科学的实证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的阐述在充满思辨玄学和文字争论的学术气氛中有如空谷足音,直到17世纪人们才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当然,生活在13世纪的培根对经验的理解不同于近代科学的实验。除了日常经验之外,他把个人的内在的精神体验,特别是宗教感情与特殊体验,也算作经验。罗吉尔·培根对经验的看法虽然打上他所处时代的烙印,但至今并未失去意义。
哲学史上有两位姓培根的著名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极其相似,都以改造人类知识为目的。十六七世纪的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对学术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科学的展望与13世纪的罗吉尔·培根在《大著作》中的观点相似到难分彼此的程度。一位研究者提醒说:“当我们谈到科学中的培根改革时,我们应该提到那个被遗忘的13世纪僧侣,而不是那个赫赫有名的17世纪的大法官,这样可能更公正。”(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