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关于自然哲学的结论
我们看到,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这两对矛盾产生四种立场:伊奥尼亚派认为本原(水、气、火)是变化的一,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不变的多,爱利亚派认为本原为是者,是者是不变的一,元素论者所认作的本原(根、种子、原子)都是变化的多。这四个派别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可以看出,在一与多、变与不变的关系的思想框架中思考本原问题,早期自然哲学家已经穷尽了一切可能性,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终止了。希腊哲学的下一步发展,需要问题的转变和思想框架的转变。智者运动提供了这一转变的契机。
【注释】
(1) 古代哲学家生卒年岁多不可考,只能推测他创作高峰的年代,即鼎盛年,一般指四十岁左右。
(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3b 20。
(3) 亚里士多德:《论生灭》,332a 19。
(4) 引自《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4页。
(5) 同上书,31页。
(6) 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21页。
(7) 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26页、25页。
(8) 引自《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37页。
(9) 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23页。
(10) 同上书,23页、22页。
(11) 引自《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46页。
(12) 引自《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64页。
(13)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1卷12章。
(14) 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18—19页。
(1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83 b10。
(16) 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29页。
(17) 同上书,29—30页。
(18) 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1页。(www.xing528.com)
(19) 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1页。
(20) 同上书,32页。
(21) 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2—34页。
(22)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4-36页。
(23) 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43页。
(2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a 8。
(25) 同上书,1000b 6。
(26) 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44—45页。
(27) 引自《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33页。
(28) 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9页。
(29) 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8页。
(30) 同上书,40页。
(31) 引自《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52页。
(32) 引自《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53页。
(33) 引自《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65页。
(34) 同上书,166页。
(35)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405a 12。
(36) 同上书,404a 1。
(37) 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51页。
(38) 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