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春捂秋冻:中国传统养生方法

春捂秋冻:中国传统养生方法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春捂秋冻,一生不痛。”所以,“秋冻”乃是含有积极意义的健身办法,是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的秋天养生方法。

春捂秋冻:中国传统养生方法

第三节 衣着与养生

人们通常把“衣、食、住、行”连在一块,可见衣着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首先,衣、帽、鞋、袜能防寒保暖,保护机体,防御外界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性因素的侵袭,防止外伤和疾病。其次,衣着也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的水平,体现出年龄特点,朴素大方美观的服装是一种仪表美。我们这里仅是从保健角度探讨一下衣着养生。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传统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春捂秋冻,一生不痛。”这种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不过里面却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季节分明,春与秋虽然都是寒热中间的过渡,但过渡的方式有所不同。正因如此,才有“春捂秋冻”之说。

春季的特点是气候多变。“春季孩子面,一天变三变”,早晨还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却阳光暴晒、气温骤升,稍一活动便浑身汗浸浸的,大有夏天之味道;然而下午也可能狂风大作,寒流突袭,又好像冬季,一般一天的温差可达10℃,甚至20℃。所以春季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若不及时增减衣服,就会伤风感冒,使身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感染春季的流行病。由于春季气候多变、温差较大,所以,将棉衣换毛衣或夹衣就不要过早,宁可叫身体穿暖和一点。(www.xing528.com)

夏去秋来,凉风习习,虽凉还不至于寒,人们还能耐受,不妨进行一点锻炼。这和让小孩“常带三分饥与寒”是一个道理。如果观一叶落而知秋,早着裘棉,那时穿上去就脱不下。随着寒冷的加剧,就会越穿越多,御寒的能力越来越差。那些冬天下水游泳的人,为什么那么经冻呢?他们不就是从秋天开始天天锻炼挨冻,逐渐增强体质,适应气候变化的吗?所以,“秋冻”乃是含有积极意义的健身办法,是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的秋天养生方法。所谓“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这样,就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若是老人、小孩,由于其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一定要多加衣服。当然“秋冻”的含义不仅仅在穿衣保健方面,而应从广义上把它引申为秋天的一个养生原则,即在秋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秋天,由于天气多变,有寒热之异,温燥、凉燥之别,故衣服的增减要适时。古语云:“饮食以调,时慎脱著”,“避色如避难,冷暖随时换”,指的就是要随时注意根据气候加减衣服。秋季有时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要保持体温恒定,就应多预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

冬天,应以敛阳护阴,养“藏”为原则。在穿戴上要注意防寒保暖,《金匮要略》中有“冬衣伸足卧,则一身俱暖”的名言,穿的内衣、棉袄、棉裤以纯棉布为宜,和暖贴身,再套上外衣,可抵御寒冷;冬季手脚易冻,外出要戴手套;鞋袜宜保暖透气、吸湿性好,鞋底要防滑,脚暖则一身皆暖和舒畅。冬季北方多睡火炕,近些年来用电热毯者日益增多,无论采取哪种,以温度适宜为好。同样,无论是用火炉、暖气或空调,室温宜18~20℃左右,且忌温度过高,以免内扰阳气,使之外泄,或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痰热瘀血,至春就会发瘟病、时病,或诱发宿疾复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