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饮食卫生与进餐要求
我国人民历来有注意饮食卫生的习惯。古人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还发现,进餐习惯的优劣与人们的健康长寿密切相关,并总结出了一整套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进餐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严格限制晚餐食物的摄入量,进餐时精神要愉快,吃饭要细嚼慢咽,食毕要漱口,饭后要适当活动等等。这些都至关重要,因为吃的方法不对,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进餐情绪
情绪好坏直接影响着进食。食欲是人之本能,丧失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里也如同嚼蜡,毫无兴趣。现代医学认为,人的下丘脑有一群专管食欲的神经细胞,叫食欲中枢。食欲中枢在大脑控制之下,依靠胃部的反馈信息进行工作,因此也受人的情绪影响。当情绪愉快时,吃什么都津津有味。因为愉快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都可使食欲大增,胃肠功能增强;相反,人在愤怒、忧郁或苦闷时,茶不思,饭不想,勉强吃下也难以消化,正如古谚所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千金要方》中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吃饭时要有愉快的情绪,才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如果盛怒之下勉强进食,会引起胃部的胀满甚至疼痛。
事实证明,任何紧张和不安都会破坏食欲,抑制唾液分泌。所以,在进餐时应保持良好安定的环境和舒适愉快的心情,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有些家庭常常利用吃饭的机会,争论问题,训斥孩子,这都不符合营养卫生学的要求。那么,又怎样使人在进餐时保持愉快的情绪呢?
首先,要“以乐侑食”,据《周礼·天宫·膳夫》记载:“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意思是,周代王君在进餐时,要奏乐助兴。《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说明,在进食中,听轻快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
其次,要选择适宜的进食环境,即安静、整洁,让人看了舒服。若环境喧闹、脏乱、嘈杂,会影响人的食欲,对消化和健康不利。
最后,要注意在吃饭过程中,不谈令人不高兴的事情,也不要与人争吵。生意人往往喜欢在餐桌上谈生意,这是最不卫生的。
二、细嚼慢咽,不可暴食
“细嚼慢咽,益寿延年”这句养生谚语,说的是吃饭时细嚼慢咽对健康的好处。食当细嚼,不可狼吞虎咽。细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细,越有利于消化吸收。人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首先牙齿把它们嚼碎,使大块的东西变成碎小的容易吞咽、消化的食糜。人还生有三对唾液腺:腮腺、颔下腺和舌下腺。这些腺体能分泌唾液,正常成人每天约分泌唾液1.5升,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促进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使之转变成麦芽糖。
了解了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就可以懂得细嚼慢咽的重要,如果吃饭时狼吞虎咽,不仅食物嚼不烂,而且食物在口腔里停留时间短,来不及起化学变化,吞下去后必然加重胃肠道的负担,有时还会引起打呃。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牙齿不好,细嚼慢咽更为必要。古代名著《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日本医学家从实验中证明,细嚼30秒便能使致癌物质的毒性失灵。其试验方法是:把非常有害的致癌物质放入试管内,把吐出的唾液混合在一起,然后取样化验,观察其变化,开始没有发现什么,但当把混有唾液的试管反复摇动30秒以后,再观察时却发现里面的致癌物质的毒性80%~100%都已消失。
同志社大学的西冈教授,根据这一试验报告的方法,让大家对含微量致癌物质的食品添加剂、农药、食物霉菌、烧焦的鱼肉,分别进行试验,结果完全一样。这一试验表明,人们咀嚼食物产生的唾液,具有很强的消毒能力,它能杀死食物中的致癌物质,使其毒性失灵。不过,食物进入口内,必须细嚼30秒以上,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在咀嚼时,不要单侧咀嚼。单侧咀嚼天长日久会造成下颌骨单侧肥大,对侧的牙床也会萎缩。因此,要养成双侧咀嚼的习惯。
大渴不大饮。若一次饮水过多,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若饭前大量喝水,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
三、进食姿势与速度
一些人喜坐低凳或蹲着吃饭,这样不符合饮食卫生。究其原因是胃体受压,食物在食管里不能顺利通过贲门入胃,食道黏膜长期受到机械刺激,容易损伤变性,甚至发生癌变。所以,进餐时应当端坐,上体与大腿应大于90度角,这样才能保证食物畅通入胃。
吃饭速度不宜太快,老人和小孩更要慢点。这是因为进餐速度太快,超过胃部饱满信息向饱腹中枢反馈的速度,饮食就易过量。调查发现,胖人多数都有吃饭过快的习惯。
四、食宜专心
此指吃饭时不可分心,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或看书、看电视,既影响食欲,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孔子就提倡“食不语,寝不言”。我国古代早有“食勿大言”的训诫。吃饭不说话,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德。若吃饭时喋喋不休,口沫四溅,既不卫生,又妨碍自己或他人进食。(www.xing528.com)
《马琬食经》主张:“凡食,欲得安神静气,呼吸迟缓。”所谓安神,是指进食时,需将头脑中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转移到饮食上来。倘若进食时,头脑中仍思绪万千,或一边思考,一边吃饭,注意力没有集中在饮食上,心不在“食”,那么,也不会激起食欲,纳食不香,自然影响消化吸收。
此外,《养生要集》中记载:“已劳勿食”,“已汗勿饮”。所谓“已劳勿食”,是说在十分劳累之后,不要立即进食,应该先稍事休息。所谓“已汗勿饮”,是说大汗后不要立即暴饮,因为此时猛喝水,使血容量急剧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五、食后漱口
餐后要漱口刷牙,这对保持口腔清洁和牙齿健康有益。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清楚地说明了饭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经常做到食后漱口。这是因为,饭后口腔、齿隙间黏附着的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的细菌、生物酶的作用下,会产生亚硝酸盐等物质危害健康,易发生龋齿、口臭、牙周炎等病。因此,古人有“君欲口齿健,饭后茶水漱”之说。古人的这些饮食养生原则,不仅给我们以启示,而且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寿良方。
一日三餐之后,或平时吃甜食后皆须漱口。漱口的方法很多,如水漱、茶漱、津漱、盐水漱、食醋漱、中药泡水漱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
六、食后摩腹
腹内为胃肠所在之处,腹部按摩是历代养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于食后进行。《千金翼方》中说:“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之。”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进食后摩腹养生的方法。食后摩腹的具体做法是:先搓热双手,然后双手相重叠,置于腹部,用掌心绕脐沿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转摩36周,再逆时针方向由大到小,绕脐摩36周。此种摩法能增加胃肠蠕动,理气消滞,增强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肠疾病。
七、食后散步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见人们对饭后散步的健身方法是非常重视的。饭后散步,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家知道,饭后胃里盛满了食物,既不适合剧烈运动,又不适合躺倒睡觉,而适宜做一些从容缓和的活动。如在院里或田野散散步,轻微活动一下,对消化是大有帮助的。这是因为,散步的轻微震动,对内脏器官有良好影响。再加上走路时腹肌前后收缩,膈肌上下运动,对胃肠和肝脾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不仅使胃肠蠕动加快,黏膜充血,而且能使消化液分泌旺盛,更好地对食物进行消化,防止发生“积食”。
若吃饭后即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唯有食后散步,才有利于胃肠蠕动。饭后散步,每次以百步为佳。散步之后,宜作适当休息。中医认为,食后看书、说话、跳跃、骑马、登高、劳作等各种活动,都是应当避免的。
此外,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胃肠的正常功能。因此,食后须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情感变化,如愤怒、忧郁、思虑、悲哀、惊恐等。
八、注意忌口
人吃东西,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注意忌口。所谓忌口,不仅包括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饮食禁忌,即使是健康之人,亦有忌口的问题。如有人因为河豚肉美、味鲜,便“舍命吃河豚”,这是不可取的。
现代医学是非常重视饮食禁忌的,如对肾脏病、心脏病、高血压病、妊娠中毒症等病人,主张减少食盐的摄入,实行“低盐食”。这是因为食盐中的钠,能使血管收缩,并能影响血管的通透性,使小血管壁水肿,增加血液流动的阻力,妨碍肾脏的排泄功能,引起血压升高和水的潴留,加重肾脏病、心脏病等病人的病情。
祖国医学在饮食禁忌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如对发热病人,提出要忌辛辣、油腻,如姜、椒、肥肉、酒类等;久病之人要忌食猪头肉、母猪肉、鹅肉、鱼腥类;胃脘胀满、呕吐、恶心之人,要少进甜食,如饴糖、砂糖、甘蔗糖;疮痛肿毒病人,应忌羊肉、蟹、虾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凡有出血现象(如鼻血、咯血、吐血、尿血、便血等)的患者,应忌辛辣食物;咳喘痰多的患者,应忌酸涩之物,如杨梅、石榴、樱桃、梅、杏、李、山楂、木瓜等,因为酸能敛津,因而也能聚痰;痢疾后,要忌饱食及甘甜、滑利、生冷、瓜果、动物血等。此外,肥肉有滑肠作用,故大便稀薄者莫多吃;公鸡性热,有热性病的人则不当食;柿子最寒,脾胃虚寒之人不宜食;荔枝热性大,内热较盛的人不宜多吃。
总之,吃东西必须讲忌口、讲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