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经络学说
阴阳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人体,经络与穴位则是进入了人体的微观体系,是对人体组成的东方式的“解剖”层次。在中医的基本理论中,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气”在人体中运行的路线与关键点,这便是经络与穴位。这是中国古代对人体进行微观剖析的特殊体系,与西医的解剖生理却又有着不同的思路。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组织相互关系的传统理论。它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也是养生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经历之路”,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经络内联脏腑,外络四肢关节,沟通表里,贯通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协助脏腑完成生理功能。经络分为经脉与络脉两大部分。
一、经络
经络是人体构成上的一些特殊线结构,这些线结构纵横交错,把人体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尽管在解剖上找不到代表这些线的实体物质,但现代科学已从多方面证明了它的存在。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人体的经络主要有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等。十二正经与五脏六腑密切相联,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脏腑功能,为全身经络的主干部分。经别为正经之别支,辅助正经,滋养脏腑。奇经八脉则是十二正经传注的纽带,平衡其中真气的盛衰。络脉为横向分布的线路,在表里与经脉相配合。
经脉是直行的主干,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按照其阴阳属性与所属脏腑命名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的属络关系,但也有阴阳属性的区别,其中督脉、带脉、阳、阳维属阳;任脉、冲脉、阴、阴维属阴。奇经八脉能调节控制十二经脉,在养生学中尤为重要。
络脉是横出于经脉的分支,主要有15条,称为十五络脉。络脉的分支称“孙络”,它们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后网络全身。
十二经脉有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称为十二经别。经脉向外润养皮腠、肌肉,形成十二皮部与十二经筋。全身有腧穴360余个。十二经脉各有专属的穴位,奇经八脉中除任、督脉外,无专属的穴位。
二、经络的作用
经络在养生锻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内经》),是体察、调节身体状态的主要途径。
1.经络的结构与功能是衡量全身协调性的重要指标
经络通畅,则脏腑功能正常,经络不通,则全身阴阳失调,整体联系受到干扰和破坏,逐步会产生疾病,所谓“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2.经络系统是养生气功练习的重点目标
养生气功中有许多专门练习经络的功法,如小周天、大周天等,意在催进真气在经络内的运行,从而激发全身的生命活力。(www.xing528.com)
3.经络是人体完整的能量与信息系统
它遍布全身,沟通气血,外达体表,内及脏腑,上下联络,“行气血而营阴阳”。因此调经络可调全身。中医与气功的治病方法许多都是针对经络系统来调节。
4.经络系统本身具有防病邪、调虚实等多项功能,为人体天然保护网
三、穴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一些特殊点。在普遍中求特殊,在特殊中寓普遍,这是中医思维方法之一。穴位是气息交换、交叉聚合的根据地,对这些地方进行意守、针刺、点按,可调节经络的功能与联系。
实际上,穴位是经络系统具体化的实践对象。一些重要穴位如百会穴、命门穴、关元穴、膻中穴、大椎穴、涌泉穴、劳宫穴等,在人体内外气息交换中举足轻重,也是气功修炼中至关重要的关窍。
四、经络与养生
经络是整体观的产物。它的发现与使用均与练功有密切关系,大医学家李时珍以亲身实践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奇经八脉考》),道出其中玄奥。
经络学说的起源与气功实践中的体验密切相关,有人认为,气功是人类发现经络现象的途径之一。
当人思想宁静,意念停留在某一部位时,会感到有气流沿着一定的路线循行,这就是经络最早期的体验。气功古文献对经络路线早有详细的论述,较早的有东汉于吉传的《太平经》,此后大量内丹术文献均有论述,但未引起历代医家的重视。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才对此予以充分的肯定。
在经络系统中,奇经八脉的形成、发展与气功的关系尤为密切,气功意守的点大多位于任、督脉,如上、中、下三丹田。意守点的选择与气功诱发的感传线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意守点即为循经感传线的发轫点。《难经》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
丹田为元气所集之处,是生命活动的枢纽,调控十二经脉的中心,意守于此,可以发动内气,有通贯十二经之效。上丹田在督脉线上,中、下丹田在任脉线上。三丹田的定位虽因流派不同而互有出入,但没有离开任、督脉线。意守这些部位被认为能有效地诱发出贯通任督脉的循经感传。
在经络理论中,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总督”;六阴经均交会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故任、督脉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宋代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云:“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滞之患,而长生久视之道断在此矣。”认为贯通任、督脉能获得最佳的养生效果。通过意守丹田以诱发任、督循经感传,使乾坤交媾,龙虎交娠,此即周天功。明代以后盛行经络导引法,即采用意念引导经气的方法,使经络学说在气功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此外,经络的腧穴在气功中也至关重要。练功时注意力集中的部位,大多是身体表面的经络腧穴,如印堂、膻中、神阙、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大敦、涌泉等。练功把注意力集中在腧穴上能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如高血压病患者意守下丹田、大敦或涌泉,会使血压下降;反之,意守印堂、百会则会使血压升高。正如宋代张锐所云:“意者气之使,意有所到,则气到。”而气功医师开穴导引、循经诊断、点穴治疗无不根据经穴而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