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原则及实践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原则及实践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极为丰富,为了便于掌握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有必要予以总结和归纳,找出其基本原则并用以指导养生实践。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节制房劳是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原则及实践

第二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原则

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养生学的方法虽各有千秋,但着眼点均是保养人的“精、气、神”。《养生肤语》总结为“保精、裕气、养神”。中医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主张外避风邪,内守精神,中养形体,合乎自然的动静兼施的法则。

中国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极为丰富,为了便于掌握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有必要予以总结和归纳,找出其基本原则并用以指导养生实践。事实上,千百年来所产生的诸多形式的养生方法,归纳起来,主要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

历代养生家把顺应自然列为健身的重要法则。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之所以能生存和繁衍就是因为他们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肤干燥等。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内经》指出“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若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起。如有的人为求时髦,冬天衣着少而露,以致感冒、关节酸痛;有的人只图舒适,夏天长时间呆在有空调的地方,易生“空调病”。人只有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环境,使生活起居、思想行为等适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保持体内外的协调,才能防病保健,才能长寿

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

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抵抗外邪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根据“神形合炼,性命双修”、“动静结合”的养生理论,传统养生学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养生气功的“调心以养神,调息以养气,调身以养形”。《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关于长寿老人的纵向研究表明,坚持适量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者,多数在90岁后还可以独立生活。

三、充养正气,食饮有节

即保持人体正气的充盈及其正常活动。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是气的生成之源,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障碍;劳累过度、性生活不节可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

食饮有节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做到有节制,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养生学提倡:食宜早,食宜暖,食宜少,食宜淡,食宜软,食宜缓。(www.xing528.com)

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

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中医视精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要固护阴精就要注意劳逸适度,过劳妄行、过逸对健康都不利。孙思邈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因而主张“不欲其劳,不欲其逸”。

固护阴精还要注意节制房劳。《医学入门》指出“戒色欲以养精”,《内经》提出“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是使人早衰的重要原因。《格致余论》主张“善摄生者,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合”。最合适的办法是徐灵胎所说:“故精之为物,欲动而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者有益,强制者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不勉强,则自然之法也。”古人从固护阴精的目的出发还提倡晚婚。节制房劳是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之一。

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

这里的神,指精神思维活动。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传统养生学认为:“形神合一”,“善养生者养内”。一般来说,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神清静内守。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中医学认为心神主宰全身,心神受伤,全身五脏六腑都会受到影响。《素问》指出养生要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调养精神的方法有“清静养神”、“节制感情”、“以情胜情”、“四时调神”、“陶冶性情”等。

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静坐、欣赏音乐书画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所以,静神内守不是消极的静止不动和逃避尘世,而是提倡合理用神,这样对机体具有积极的休养调节作用。

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

形,指形体,包括了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魏晋时著名养生家嵇康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形的存灭决定了神的存灭,神只能依形而存,决不能离形而生,神的生机旺盛只能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之上,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另一方面,神的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形体的盛衰存亡,欲康健形体必须重视养神,否则“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疏五过论》)。可见养形与养神,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

另外,古人还认为,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与静都要适宜,不能过度,或有所偏废。《黄帝内经》也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提倡“形劳而不倦”,说明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运动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元更明确地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运动可以“畅其积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脉,化其乖暴,缓气急燥。”他认为“滩睦书斋,人无一不脆弱”,因此,他积极倡导运动是强身之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