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鸣天鼓”是上千年的养生良方
“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该法最早见于丘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在后世的《河间六书》中记载:“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也都有“鸣天鼓”的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鸣天鼓”这个方法。
“鸣天鼓”是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老强肾按摩法。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就易致头晕、耳鸣。鸣天鼓则通过掩耳和叩击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的功效,经常做鸣天鼓可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所谓“鸣”,就是把双手劳宫穴放到双耳上,用食指轻轻叩击头部的玉枕、风池、脑户等穴位时会听见格外响亮的声音,就像有什么在鸣击自己的头部。做鸣天鼓时,双手将耳朵完全覆盖,它就不能收声了,不能靠空气来传声了。声音就靠骨头传声为主,食指敲打枕骨,内骨传声,此时我们听到声音就跟敲鼓一样了。因此,一定要以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来决定敲击的强度,不可过强,一般敲击20~40下就行了。玉枕、风池、脑户3个穴位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我们适度地去经常敲打能防治头痛、头晕、脖子疼、眼睛红肿、流泪、鼻出血、耳聋、耳鸣、中风、口眼歪斜等病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朋友不适合做鸣天鼓这样的保健活动。
做鸣天鼓,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原理,最好选择在每天下午5点到7点肾气充足的时候。同时,在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样人体的经络及肾气才可得到调理,督脉得到疏通。督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海,与人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因此,补益肾气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除了做有保健作用的鸣天鼓之外,还可以用10根手指肚敲击整个头部,从前发际到后发际。头上的经络众多,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胃经,穴位则有好几十个。反复敲击两分钟,然后用10根手指肚梳头两分钟,也是从前发际到后发际(一定不能用指甲)。敲、梳以后,通常可以看到满指油污,这是头皮内的污浊从穴位和毛孔排出了。经过这番“推敲”,经络无阻,血管畅通,头发也能保持乌黑。(www.xing528.com)
头部经络图
中医认为牙齿和耳朵与人的寿命密切相关,所以,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就容易出现耳背、牙齿松动、脱落等迹象,要保护我们的牙齿和耳朵就要通过一些有效的运动,做鸣天鼓不仅能延缓衰老,还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是中医公认的养生长寿之道。
除了关爱我们的耳朵,每天晨起叩天钟,则是关爱自己的牙齿了。牙齿强健故而身体好。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说的就是叩天钟。这叩天钟,就是叩齿,跟鸣天鼓一样也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每天早晨上下牙齿反复相互咬叩60~360次,不仅能强健牙齿,对身体其他器官也有很好的锻炼。叩天钟和鸣天鼓都是非常简单的养生之法,值得大家一试。只需利用早晨或睡前的一点时间,不管是在上班途中,还是躺在床上都可以做,坚持下来不仅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延缓衰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