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身姗姗来迟的“颜色革命”
近六年来,布什政府一直在国外鼓动或参与“颜色革命”,但却不相信自己迟早也会遭遇革命。共和党在此次中期选举中惨败,拉姆斯菲尔德不得不辞职,这便是人民造反的结果。不错,布什依旧还是总统,但在国会山陷落之后,白宫难免会产生风声鹤唳之感。
简单地说,民主党重新把持国会两院,意味着布什已成“跛脚鸭”,而新保守主义势力也将随之进入冬眠状态。笔者相信,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领导人大概都在窃喜,而各国舆论恐怕都在弹冠相庆。
翻开一些主流报纸,这种喜庆的气氛便扑面而来。英国《金融时报》社论的题目是《美国民主的黄道吉日》(A very good day for American democracy),而《卫报》的社论竟然是《感谢你,美国》(Thank you,America)。这仅仅是英国报纸而已。在伊斯兰国家,民众和舆论的反应如何,也许只需稍加想象便知。想当初,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被推翻,“恶魔”萨达姆被活捉,我们也未曾看到过如此兴奋异常的标题。难道在世人眼中,布什政府比萨达姆和塔利班还要可恶么?
正如上述两报所说,从此次中期选举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民主的价值之所在。一个政府若执政无能,内外政策频频失败,导致国家利益受损,选民们总有机会“给以颜色”,甚至从他们手中收回全部或部分权力。所谓人民当家做主,这是一个重要的体现。
然而,民主虽好,但毕竟四、五年才有一次,这是民主的最大缺陷。人民必须忍耐、忍耐、再忍耐,最后才好不容易等到说话的机会。美国内政外交今天沦落至此,就是因为民主的“黄道吉日”太少,当权者为所欲为的时间太多。至于非民主国家,暂不在此讨论之列。
就美国这次选举来看,尽管结果“令人满意”,但一切都来得太迟。在长达六年时间里,布什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错误言行俯拾即是,不仅导致国际体系陷入混乱,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已,而且也使美国自身的声誉和威望日渐沉沦。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为何民主悄然无声、沉默不语?民主体制中本该有的制衡、纠偏和矫正机制,为何毫无作用?
当布什政府单方面退出具有国际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之时,美国选民的反应为何无动于衷?当美国决定对伊拉克开战之时,选民们是否参与了决策过程?当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因支持战争而落选之时,布什却为何成功连任?
1994年,克林顿在第一任期内便在中期选举中,丢失了民主党持续几十年的参众两院控制权。在选举揭晓时,带领共和党“闹革命”的金里奇信誓旦旦地宣称,为了国家的利益,众议院将与民主党政府密切合作。可是,金里奇就任议长之后,白宫便立即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处境。十二年之后的今天,民主党人佩洛西即将执掌众议院。在选举结果公布之后,她同样声称将与布什政府进行跨党派合作。但是,美国两党政治的历史早就预示着,虽然布什任期只剩下两年,但其难熬之日不会太少。
美国中期选举结束之后,很多关心中美关系的人,便立即着手分析未来两年双边交往的走向。其中,人们都注意到了两个潜在的变因:一是众议院下任议长佩洛西一贯敌视北京,她可能会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二是民主党内充斥着贸易保护主义意识,尤其在人民币币值问题上对中国态度强硬。因此,该党控制参众两院之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争执可能会增加,甚至恶化。(www.xing528.com)
以上两个因素确实都是事实。虽然美国是典型的法治国家,但其外交政策的方向和操作模式经常因人而异,人治色彩很浓。这就是为什么每当美国政府和国会换届时,其他国家都要密切关注其外交政策是否会出现调整和变化。
然而,在笔者看来,在观察和分析中美关系时,人们还要看到几个盲点。
首先,美国现在对华政策的决策过程,已经与从前很不相同。过去,双边利益重叠比较狭窄,所以美国在决策时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单一。现在,中美之间的很多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都不可能轻而易举。
更明确地说,在对华决策过程中,不只有国会、白宫和其他利益集团的相互牵制、妥协或合作,而且还有一只来自北京的无形之手也在中间较力。反之亦然。中国对美政策的决策过程,不可能排除来自华盛顿的影响力。
其二,物理学上有反作用力的概念,国际关系中也是如此。中国实力日益强大,肌肉日渐雄起,美国的拳头即便再大,在出手之前也要掂量一下最后伤害的究竟是谁。民主党和北京之间的交往从未间断过,彼此毫不陌生,沟通渠道应该很畅通。
其三,佩洛西在担任国会少数党领袖时,反华立场顽固。但政治上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常识告诉我们,在担任议长之后,其态度和立场的调整与变化是必然趋势。
因此,未来两年的美国对华政策值得密切关注,但无需过于担忧。
2006年11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