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操控与反操控
奥巴马政府已经执政一年,其对华政策与行为可以说是积极与消极互见。其积极之处,在于改变了历届政府上台之初都要颠覆上届政府对华政策的做法,从而使两国关系得以安然过渡;其消极之处,在于没有摆脱习惯性思维,对双边重大敏感问题的决策仍然抱残守缺。
在过去一年的国际交往中,奥巴马的谦逊态度令人耳目一新,某些言行也广受好评。但美国毕竟是当今世界的霸主。作为国家利益和国家意志的最高代表者,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目标,还是要维护和行使霸主权力。因此,虽然美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帝国,但其国际行为却受到帝国心态的支配。一旦某国被视为竞争对手,美国就会立即产生本能的警觉,继而千方百计地予以防范或遏制。
在美国战略家眼中,中国最有能力挑战其霸主地位,因此防范和牵制中国的意图从未放弃。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对华态度有诸多调整,但在重大现实利益问题上,特别是在经济和贸易事务中,无法掩饰和抑制帝国的本性。
帝国本性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企图操控他国政策,目的是要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继而不断扩张本国资本的全球影响力。早期帝国主义都是通过控制海上和其他贸易运输线,乃至直接采取军事手段,来迫使其他国家放弃经济主权,让与商业利益。而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虽然帝国的暴力倾向在减弱,但操控他国政策的本性没有改变。
美国近年来试图操控中国经贸政策的事例很多,其中汇率政策是其最大的目标。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经济形势恶化,失业率大增,保护主义声势大振,使得美国操控中国经贸政策的需求和迫切感都在增强。
一是通过立法程序和行政命令来抑制中国产品的进口。例如,国会议员多次提出法案,主张对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奥巴马总统连续几次发出行政命令,对中国数种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等。
二是试图遥控中国的金融和贸易政策,借此扭转长期蒙受贸易逆差的状况。例如,美国政界、商界、舆论界和学术界彼此呼应,共同对中国施加压力,目的是要迫使人民币升值。
三是打着履行国际责任的旗号,把应对气候变化当作借口,提出要对中国某些产品征收“碳关税”。其公开宣称目的是要惩罚拒绝减排的中国企业,但其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目的是要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简言之,以纠正贸易不平衡的借口来迫使人民币升值,目的是要强逼中国让渡部分金融主权;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借口来征收“碳关税”,目的是要遏制中国的制造业和工业化进程。
美国一直鼓吹要尊重市场力量,提倡自由和公平贸易。可是,一旦市场力量和自由贸易变得对自己不利时,政治干预就会随之而来,并且都以正义的面目出现。在弱肉强食的早期帝国时代,欧洲列强就善于以正义的面目来迫使竞争对手就范,而美国的这种行为模式具有类似特点。(www.xing528.com)
当然,资本的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市场的背后难免有非经济杠杆在起作用。但美国用政治力量来干预国际贸易,用商业手段来压迫他国内政,其能力和技巧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
近日,美国政商再次联手,以维护信息自由流通为名义,以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为要挟,试图在政治效应和商业利益上双双获利。这是美国政治和资本彼此呼应、相互支持的最新事例。
不过,与昔日帝国维持地缘优势和实力平衡相比,美国要在国际经贸事务中长期维持主导地位,不再那么容易。尤其是在中美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使美国越来越难以从心所欲。至今为止,美国之所以无法成功迫使中国改变汇率政策,无法通过限制中国产品进口来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原因就在于此。
从实力对比来看,美国有足够的能力对中国构成伤害,但从利弊得失看,美国已经丧失这种决心。毕竟,中国是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体,它也有足够的反操控能力,能够对美国构成伤害。
长期而言,中国的快速成长确实有可能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构成挑战,但最近二十年来,为了遏制这种趋势,美国能够做的都已经做了。这就表明,美国往后要遏制中国,难度越来越大。
大而言之,美国在对华交往中必须趋利避害。但具体而言,它只有一个不得已的选择,那就是以自相矛盾的政策来维系利益平衡:一方面尽可能地遏制中国,削弱其后来居上之势,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其稳定发展,以便让美国资本继续拥有中国市场。
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不可能使中美关系长期平稳,但与此同时,它却有利于双边关系维持基本的平衡。这是当今中美关系的最大特点,也是未来国际秩序的最大特征之一。
奥巴马总统去年底访问亚洲时多次重申,美国希望中国稳定繁荣,希望它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公开原则,其内涵有不可言说的两面性。
其一,此种表述并非纯然虚伪,因为美国确实越来越离不开稳定和繁荣的中国;其二,此言也非完全诚实,因为美国绝不希望中国无拘无束地持续强大。它会继续试图遏制中国,但会更加患得患失,信心不足。
2010年1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