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外交受到非传统挑战
本星期二,中国在埃塞俄比亚的一座油田设施遭当地二百名叛军袭击,九名中国工人死亡,七人被绑架,油井设施被摧毁。这是中国海外企业及其工人近年来频遭攻击的最新事例,也是伤亡和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过去在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人们都习惯地认为那些都是“偶发”事件,觉得并非是故意针对中国而来,更不会怀疑其背后是否有什么政治动机。可是,从今年以来中国工人频繁遇袭的情况看,非洲对中国人而言,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安全和友善的大陆。
仅在今年首三个月里,尼日利亚就连续发生了三起袭击中国工人的事件,前后共有十六名石油和电信工人被绑架,两人至今下落不明。3月份,肯雅(肯尼亚)发生中国工人被枪杀惨案,当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在非洲访问。而此次埃塞俄比亚分离主义武装(ONLF)发动恐怖袭击时,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正在邻国肯雅访问。
也许这些事件在时间上都是巧合,但中国工人如此易受攻击,甚至成为当地各种势力攻击的主要目标,不能不令人有所思考。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血的教训,应该促使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今后必须更多地从安全的角度,去慎重规划“走出去”的战略。
与此同时,这次流血事件对中国外交也是一个崭新的考验,更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用新的思路,通过更多途径,去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配合中国的全球战略。
在传统上,中国与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关系都比较密切。为了赢得它们的信任和合作,中国政府几十年来都一直在进行各种努力,包括严格遵守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在互利双赢基础上进行经贸合作,并主动为这些国家免除大笔债务,等等。
毫无疑问,这种传统的外交战略和手段在政治层面是相当有效的,在民间也依然有相当程度的认可和赞赏。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人进入非洲大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已不再停留在友好与援助的层面;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也不只是在国际事务中寻求它们的支持与配合。不错,中国传统的非洲外交很成功,但在日益复杂的非洲局势和国际环境里,若只是把眼光放在非洲当权者身上,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就不能获得有效的保障。
中国目前在非洲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过去从未遇到过的,也就是本文题目中所说的“非传统挑战”。中国企业所在的一些非洲国家都是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过去,中国在这些国家没有多少经贸和能源利益,所以完全可以保持超脱,但现在已经变得不可能。要前往一个内乱不已的国家寻求利益,首先自然应该知道其中的风险所在。问题是,中国企业在冒险之前,是否做好了应付危险的准备?(www.xing528.com)
这次中国石油设施被袭击之后,埃塞俄比亚分离主义武装分子声称,它们之所以要发动袭击,是因为中国与埃国政府联手,在属于它们的土地上“非法”开采石油。虽然中国政府历来非常谨慎,力图避免介入该国政府与反叛武装之间的争端,但结果还是变成了他国内部冲突的受害者。在非洲,此类非传统威胁不只在一个国家存在。这就说明,非传统威胁,已经成为中国实施非洲战略的重大障碍。
当然,中国不可能因为一次流血事件就彻底放弃开采石油的计划。问题是,今后如何确保安全,如何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水平,目前似乎还看不出有任何明确的方案。鉴于埃塞俄比亚政府对反叛武装一直束手无策,所以中国企业不可能把自己的安全,完全寄托在该国政府之上。可是,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中国企业大规模进入非洲,还遇到其他非传统挑战。除了上文所说的分离主义分子和反叛武装之外,激进的工会组织、人权活动分子、反对党以及其他政治势力,似乎一下子全部变成了中国的敌人。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攻击的目标,与这种反华气氛并非没有关系。再加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非洲战略大肆攻击,在国际上不停地渲染中国的“新殖民主义”,使得非洲的反华势力受到了鼓励。
中国企业和外交在非洲遇到的非传统挑战,是其全球战略在全世界所处现状的一个缩影。它不仅表明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目标是多么不易,而且更意味着,中国必须突破传统的外交思维,大胆尝试和不拘一格地开辟新的外交战略。只是靠传统的高层政治交往模式,只是用“和平共处”和“互利合作”的原则进行自律,已经不足以自我保护,更不足以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和发展战略。
在任何一个国家,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外交决策者也会乘势诉诸联合国安理会或其他国际机构,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从而把攸关自身国家利益的问题,推到国际政治日程上的优先位置。
中国企业和全球战略才刚刚“走出去”,其海外利益受到各种威胁和挑战也只是一个开始。中国也许很有信心,不需要国际社会的同情、声援和帮助,而只是希望走自己的路,继续按照自己的模式,独自和悄悄地面对此类敏感事件。至于效果如何,全世界都在看。
2007年4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