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新面孔:实现现实主义者的成功

中国新面孔:实现现实主义者的成功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现实主义者才能走到中国毛泽东曾经说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但实际上,世界历史的每一次重大改变,往往都是由几位政治领袖及其身后的国家所主导。只有尼克松才会前往中国,只有现实主义者才能走到中国,也只有现实主义者才不会“失去中国”。现实主义的对华战略和手段,决定于对中国未来予以现实的评估和期待。

中国新面孔:实现现实主义者的成功

只有现实主义者才能走到中国

毛泽东曾经说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但实际上,世界历史的每一次重大改变,往往都是由几位政治领袖及其身后的国家所主导。

三十五年前的上个星期,也就是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踏足中国,不仅打破了两国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而且还使中美苏“大三角”格局兀然鼎立,从而直接加速了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只是一次象征性的访问,时间也只不过是一个星期,但整个世界的演变方向却因此而转变。甚至直到今天,在国际关系的很多现实中,我们还能依稀听到那段历史的回响。

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相比,当今世界的面貌已经完全不同。中国人正享受着三十五年前所不敢奢望和想象的东西,包括相对的自由和相对的繁荣;中美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再也不只是相互借力的临时盟友,而是利益重叠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战略伙伴。对于这些,无论是尼克松和基辛格,还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当初想必都未曾料到。但是,若没有他们开启历史之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未必全然就是如此。

“就像尼克松访问中国”,这句话已经成为美国政治和国际外交中的特定用语。用大智慧、大魄力、大战略去面对大国关系,并且试图改变外交格局的现状,这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政治中的经典范例。但是,不用说在全球范围内,就连在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美国,“像尼克松访问中国”这样的战略大手笔,还有何人能够挥洒?

尼克松原本是一个极端反共的政治人物,他对意识形态的偏执和狂热,与当今美国政坛上的新保守主义分子并无二致。他后来之所以自我背叛、自我否定,并且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外交决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现实主义降伏了意识形态,国家利益超越了政治浪漫。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中国都是志不同道不合的异类。当初是邪恶的“红色中国”,现在是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的庞然大物。因此,予以孤立,予以遏制,予以妖魔化,就成为某些政治人物下意识的思维和反应模式。(www.xing528.com)

只有尼克松才会前往中国,只有现实主义者才能走到中国,也只有现实主义者才不会“失去中国”。在纪念尼克松首次访华三十五周年的今天,笔者不妨尝试作出这样的总结。它不只是针对已经过去的那段历史,而且更针对当前的国际现实以及国际关系的未来。

确实,尼克松访华带来的中美“大和解”,不只使他本人从中获得了政治利益——在此后寻求连任的大选中轻易获胜,而且更使华盛顿在冷战期间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优势,导致苏联在“二对一”的三角博弈中处于守势。

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个无视和蔑视现实的政治人物,无论是外交上的所谓理想主义者,还是国际战略上的所谓浪漫主义者,在这种大战略、大思维面前,恐怕只能无力地喟叹。至于那些迄今为止还甘愿受缚于意识形态的人们,例如所谓的鹰派,例如所谓的新保守主义分子,就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尼克松之后的美国历任总统,凡是在对华关系上有所建树的,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抛弃了超现实的外交思维,使对华战略走上了现实主义的轨道。从卡特、里根、老布什到克林顿,直到现在的小布什总统,几乎所有人都曾企图迫使中国按照华盛顿的意愿进行改变,但结果无一成功,反而是美国首先改变了自己。

现实主义的对华战略和手段,决定于对中国未来予以现实的评估和期待。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决策者们过去所犯的错误,一是要归结于越俎代庖的旧殖民心态,企图替中国人制定政治日程,甚至替他们设计国家的前途;二是要归结于对中国进行一厢情愿的解释,要么是予以超理想化的期待,要么是刻意予以歪曲和丑化。其结果是,对华政策不能做到恰如其分,而对本身利益的关注也因此失焦。

环顾世界大国,在与中国交往时最容易感到沮丧和挫折的,一般都是那些在意识形态方面抱残守缺者。美国副总统切尼最近在日本和澳洲访问期间,严厉斥责中国是个威胁,便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而澳洲总理霍华德对此作出的评论,以及澳洲近年来一直刻意在中美之间走中庸之路,就显得非常现实和务实。

2007年3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