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新面孔:柔性力量的崛起

中国新面孔:柔性力量的崛起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柔性力量在崛起过去在北京时,记者圈内对两种女性的形象反应极好。无论在男性高官还是在女性高官中,吴仪的整体形象都堪称恰到好处。但是,在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内部还需要更多符合人性的柔性化管理;而在外部,有时候也需要以柔性的方式,既让外部世界看到中国雄壮胳膊上的肌肉,也要让他们看到,正在崛起的中国其实更有优雅与妩媚。

中国新面孔:柔性力量的崛起

柔性力量在崛起

过去在北京时,记者圈内对两种女性的形象反应极好。其一是当时还在担任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她不只是为人亲切、自然,言行举止之间有一种令人很舒服的自信,而且更对自己的仪表几乎做到了一丝不苟。无论在男性高官还是在女性高官中,吴仪的整体形象都堪称恰到好处。其二就是外交部一群年轻貌美的女翻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城市景观比现在差远了。尤其是在冬春两季的几个月里,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一走下飞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灰蒙蒙的天气,街道两旁的树木更是光秃秃一片。再加上部分接待官员显得灰头土脸,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们所留下的印象,大概不会好到哪里去。

但是,在黑压压的人群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几个靓丽的身影,每每令人眼前一亮。她们就是为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当翻译的女孩。那几名女翻译的美丽形象、高雅气质和神态自若的表现,使得整个空间透射出几道亮光。虽然那次的申奥活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透过电视画面的无国界传播,人们毕竟还能够看到,其实还有很多可爱的人与可爱的事。

这并不是说中国女性的政治社会地位受到压制。恰恰相反,自从有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以来,中国女性参与政治事务的热情之高,机会之平等,足以使她们在有意或无意间淡化了性别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着装和仪表上,女性的政治地位越高,形象的中性化以及言行的刚烈化,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毛泽东时代和“文革”时期的女性,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几代人。从那种政治背景里走出来的妇女,其爱美的天性和冲动一直被压抑,以至于到了今天,有的竟然不知道如何去展现女性之美,甚至失去了审美的敏感。然而,现在的时代毕竟与过去大为不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形象如何,关键还在于每个人自己。与同一个时代的官员相比,吴仪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什么两样,但她不仅成为同辈们的表率,而且还为年轻一代官员们树立了榜样。

近日,北京新闻媒体报道说,中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做出破天荒之举,邀请国家一级形象顾问为八十多位女性部长级官员上课,教授她们如何美化自己的形象。想当初,全国妇联曾反对过时装模特表演,更把选美活动斥为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现在,这个长期被男性化了的妇女团体,终于开始向温柔的方向演变,终于愿意公开讲生活情调了。只是与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相比,这种观念的改变实在是来得太晚太晚。(www.xing528.com)

在任何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人们都自然会崇尚粗犷与阳刚之气,因为只有依靠这种革命性的力量,才能改变自己的弱势现状。从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到经济上的改革开放,追求国家的强盛是全民族的最大目标。所以,在此过程中,人性、温情和贴近个体精神层面的东西,都被暂时搁置起来,甚至被牺牲掉。其实,对一个健康和进步的社会来说,温情、纤巧和娇柔等,也是一种力量,而且不可缺少。但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现状,在整体上似乎显得过于男性化。官员过于强势,管理过于大手大脚,方式过于粗糙,社会心态也有太多的戾气。在外交上,这种过度刚性的作风,有时候难免会使某些反应措施还不够细腻。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中国新一代外交团队中,我们能越来越多地看到属于新时代的精英人物,他们的出现经常令人眼前一亮,其中当然有女性。

5月31日,澳洲《悉尼先驱晨报》发表两篇专访文章,对刚刚赴任的中国女大使傅莹,作了相当深刻而入微的描述。文章称赞说,这位出生于内蒙古的女大使,以优雅的姿态、迷人的举止和轻柔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把中国的力量展现出来。与她交谈和接触时,澳洲人只会想到中国是朋友,而不会感到任何威胁。

中国被外强蹂躏和侮辱的百年历史,使后世的人们积聚了爆发性的上升能量,显得刚性十足,这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得以自立、自强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内部还需要更多符合人性的柔性化管理;而在外部,有时候也需要以柔性的方式,既让外部世界看到中国雄壮胳膊上的肌肉,也要让他们看到,正在崛起的中国其实更有优雅与妩媚。

2004年7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