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与流动
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自由和有序的人口流动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从十七世纪开始的三百年里,欧洲以及世界各地向北美地区的移民潮,不仅促进了文明的融会、更新和扩展,加速了北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也使世界面貌为之一变。
在更加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时常发生,但由于大多起因于战乱和饥荒,或者是因为统治者的独裁意志所导致,因此,历次的人口迁移不仅没有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反而还造成了深重的人道灾难。战争和饥荒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其恶果自不待言,至于政治因素所造成的强迫性迁移,同样也会导致历史发生大倒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数千年历史从未间断,但至今为止几乎所有朝代都未能妥善处理人口问题,特别是无法促使和保障自由和有序的人口流动。过去几千年,中国社会之所以一直在动荡和大治之间循环往复,主要原因除了政治权力集于一人、边疆地区不得安宁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口状况混乱无序。到了现代社会,特别是在1949年之后,人口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还因为错误的政策而一度恶化到空前绝后的极致状态。
除了出现人口膨胀之外,当代中国社会备受困扰而又难以解脱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二元户籍制度。这种制度将城乡予以强制性分割,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对城乡居民进行隔离。其结果是,所有中国人统统失去了自由迁徙的权利,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更变成了没有基本公民权的贱民。
到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的人口问题才开始改善,阻滞人口迁移的严苛管制逐步放松。终于,在当代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顺应人性需求、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人口迁移,被捆绑在土地上的农民阶级终于“站了起来”。
没有自由和有序的人口流动,社会就会停滞,国家就会衰弱,文明就会萎缩。中国至今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再次印证了社会流动才能达到社会进步的道理。可以说,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中,甚至在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中,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庞大劳动力队伍,是一股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的世界排名之所以快速提升,外贸出口和外汇储备之所以成倍增加,中国官员和商人在国际舞台上之所以越来越有说话的底气,都是因为这些表象的背后始终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进步力量,那就是勤劳、守份而又廉价的“农民工”大军。
实际上,这个群体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甘愿忍辱负重的精神,正是中国经济得以起飞的精神依托。假若没有这股力量,中国就没有今日的成就。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长江三角洲;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上海世博会,一切都会变得黯然失色。至于“中国崛起”,至于“振兴中华”的宏图大愿,也都将是纸上谈兵。(www.xing528.com)
可是,就是这样一支任劳任怨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庞大队伍,却反而受到现有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框架的看得见看不见的歧视,成为庞大弱势群体。
最近几年来,喜欢追赶时髦的某些专家学者们,也一直有意或无意地过分强调所谓“中产阶级”的积极作用,而把支撑着“社会稳定”金字塔的庞大工农阶层视作可有可无。
在全球化时代,跨国界的人口流动早已成为理所当然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很多藩篱和障碍都在减少乃至消失。而相比之下,中国境内的人口流动却依然遭到各种不公平、不平等法规的限制。当欧洲联盟几十个成员国的公民可以在他国自由居住和就业的时候,中国的省市之间、城乡之间却是壁垒森严。至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子女接受平等教育,乃至通过辛勤劳动来提升社会地位的理想等,更是天方夜谭。
官方数据称,中国的农民工有一亿五千万人,而民间估计有两亿。无论有多少人,这个沉默的群体都一直在用双手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也在努力地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结构。对这两种现实,很多人并非全然意识到,甚至并不承认。但无论如何,它对各级当政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能力,都构成了实实在在的挑战,更对当代中国的“民族良心”构成了考验。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特别是在决心开启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时候,如何善待这样一个群体,如何在政策和观念上确保人口的自由流动,这应该成为检验“和谐社会”和“以民为本”施政理念的重要标准。
2008年3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