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谁的脑子有“病”
鬼手究竟指的是什么
在美国神经学家拉玛·钱德兰的《大脑的幽灵》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业余运动员在一场摩托车事故中失去了一条手臂,但他一直觉得失去的手臂依然存在,它可以在空中翩翩翻动,能触摸物体,甚至还能“伸手抓住”咖啡杯。而当钱德兰冷不防抽走杯子时,他竟痛得惊叫起来:“哎哟,你抢走了我的杯子!”
他没有了手臂,本不应该有感觉,不应该有疼痛,更不应该有存在感。
从常识上来讲,任何人都会这样想。
但是,现实比你想象得更神奇。
有些因事故等原因失去了一条手臂的人,尽管手臂已不存在,但他们仍能感觉它还在原处,仿佛从未失去过;仍然会有疼痛感,可以挥动,甚至当刺激与其所失手臂相关脑区时,那条失去的手臂依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幻肢”,也叫“幽灵肢体”或“鬼手”。
为什么失去的手臂还会有感觉呢?
为什么它们还能“挥动”呢?
拉玛·钱德兰被这种奇异的现象深深地吸引了,他的新发现为“幻肢”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从这张体表感觉皮层投影图(如图5-1所示)中,我们可以看到,脸部和手的感觉区相邻,脑的可塑性常常会给人带来惊喜。失去手臂后,幻肢者的感觉皮层区有一定的重组改变,手臂的皮层代表区会被脸部的神经纤维占领,使从脸传入的信息除了到达皮质的脸区外,也会到达手区。从而脸手相逢——脸部被刺激时,失去的手臂也会有感觉。
图5-1 人大脑皮层感受区
失去肢体后的不同时间段,幻肢的形成机制会有所差别,这与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有关。当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长时间的幻肢现象,以及刺激其产生的区域。
失去肢体的人,身体的某些区域受到刺激后会诱发幻肢,这些区域被称为触发区。一般来说,失去上肢的人的触发区主要在双侧面部、颈部、上胸部和上背部,腰部、下腹部及双下肢就没有触发区;而失去下肢的人的触发区也多在腰腹部和残存的下肢。失去肢体而感到明显疼痛感的人,其引起幻肢痛的触发区范围和数目越多,大脑皮层功能重组的程度也越大。
有一段拉玛和汤姆(一个17岁的中学生,因车祸失去一条手臂)交谈的纪录:
我刺激他的脸颊:“你感觉如何?”
“你在触摸我的脸颊。”
“还有什么?”
“喂!你知道,这很奇怪,”汤姆说,“你还碰到我失去的大拇指了,真滑稽。”
我把棉棒移到他的上嘴唇,问:“现在碰到哪儿了?”
“你碰到了我的食指,也碰到了我的上嘴唇。”汤姆回答。
“真的?你确定?”
“没错,我能感觉它在这两个地方。”
“这里如何?”我轻触他的下颚。
“那是我失去的小指。”
拉玛由此推测,每当幻肢者笑或者打呵欠时,其脸部的神经会投射到相邻的皮质手区,激活的手部中枢会下达命令,从而使人产生他失去的手臂还存在的错觉。
巫师的大脑发生了什么
若能净化感官知觉之门,世界就会以原样呈现在人眼前,无限制,无穷尽。(英国,威廉·布莱克)
巫师是神秘的一族。
他们有灵异的感官,才能像其所宣称的那样看见形形色色的灵体,才能拥有神秘的力量,才能发表轰动的预言。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通过调查发现,从古至今,世界上多地(特别是墨西哥的印第安人)的巫师都十分爱吃一种叫“神菇”的毒蘑菇,它也被称为“致幻菇”。通常巫师们在服用一定量的致幻菇后,才开始做法。致幻菇成为他们与神交往、占卜、预言以及做法的媒介。
那么,这些蘑菇在巫师体内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巫师拥有了神秘的力量?
蘑菇中含有迷幻剂,在致幻剂作用下的大脑,与做梦时的大脑有着相似的状态。海马和前扣带皮层在内的大脑区域,与人的情感和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在致幻剂的作用下,这些区域的活动会逐渐同步,这就意味着这些区域在进行合作,这种大脑活动模式与人们做梦、产生幻觉时的脑活动类似。
脑神经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还找到了巫师神秘力量的另一原因——5-羟色胺。
5-羟色胺是受到最广泛研究的神经传导递质,也是大脑的役马之一,它主要起源于脑干中线的9个中缝核内,每个核团发出纤维到各级中枢(从脊髓到脑的不同区域——下丘脑、杏仁核等),它最早于血清中发现(因此也被称为血清素)。
许多真菌与植物中皆含有5-羟色胺,而人必须通过食物获取色氨酸。巫师在服用致幻菇后,它其中的一种主要分子会转化成5-羟色胺,致幻菇带来的“5-羟色胺流”通过所有感官资讯通道——丘脑,到达高明灵巧的额叶(与决策计划相关),最终在额叶发挥作用,使巫师达到幻象的境地。
同样地,一些影响精神状态的药物(如致幻剂)也有相同的作用,一些在静坐或辟谷状态下产生的幻象,走的也是这条通路。
5-羟色胺不仅仅与致幻相关,很多健康问题也与它相关。压力、缺乏睡眠、营养不良和缺乏运动导致5-羟色胺降低时,人就容易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疲劳、慢性疼痛、压力感和厌倦感增大,最终引起抑郁、强迫症。
肉类、牛奶和坚果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可以提高大脑5-羟色胺水平,阳光也有助于5-羟色胺水平提高,增加日照时间可以促进身体分泌5-羟色胺;一些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提高大脑中的色氨酸数量,以提高5-羟色胺的分泌,坐禅、气功和一些有规律的简单运动都可以促进5-羟色胺的分泌。
5-羟色胺,巫师用它开启意识致幻之门,而常人可以利用它保护身体。
帕金森的源头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抑郁、鼻子不灵、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它们会联合起来破坏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你坐着看电视时,一侧手指的指尖突然开始不由自主的震颤,这时你抓起瓜子磕起来,手指的震颤随即消失(这种震颤一般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被称为静止性震颤)。
刚开始,你或许并不在意这些小症状,慢慢地,你的整条手臂开始震颤,进而累及对侧肢体。如此一来,你的运动开始变得迟缓,肌肉也开始强直僵硬,出现面具脸,并可能因不能主动咽下唾液而出现流涎,说话声音单调,且越来越低沉,字也越写越小。手脚变得笨拙、不灵活,夜间可出现翻身困难,需要有人帮助才能翻身。到最后可能连走路都变得困难,步伐拖曳,步距变小,而且会越走越快,不易止步,也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
这就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它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它曾侵袭过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独裁者希特勒、拳王阿里。
200年前,詹姆斯·帕金森医生发现这种可怕的病症,有典型的运动障碍三联症——震颤、行动迟缓和肌肉僵直。
你们可能会想,究竟是大脑的什么地方出了错,要让人遭受这样的折磨?
让我来告诉你答案。
深藏于大脑中心最基本部分的是一群特殊脑细胞,看上去就像两条黑色的胡须样条带。这些不寻常的、显眼的黑色条带叫做黑质,在帕金森病中,这两条胡子样的结构变得很不清晰,结构模糊,失去颜色,变得苍白。(如图5-2所示)
图5-2 黑质的解剖结构图
正常情况下,黑质的重要作用是提供多巴胺(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神经递质之一,被称为爱情的“毒药”),当黑质里的关键细胞死亡后,多巴胺分泌量就不足,进而产生运动障碍。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而言,他们的黑质中有80%以上的多巴胺神经元坏死,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集体自杀是帕金森的源头。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方法是寻找多巴胺的替代品。近些年来,左旋多巴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它确实能延长患者确诊后的平均寿命(从5年增加到12年)。但是它只能缓解症状和与运动障碍相关的疾病的进展(如肺炎、循环系统疾病等),并不能阻断黑质细胞的死亡,更不能彻底治愈。
帕金森,还需要等待,等待科研工作者们为我们带来好消息。
帕金森、精神分裂和吃饭的亲密关系
“食物和大脑的亲密关系”一直处于一个模糊状态,它们之间是否相互影响?若有影响,又是怎么影响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食物和大脑间的关系才被逐渐证明。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先发现“食物与神经递质”的亲密关系——许多食物成分在调节神经递质、引起脑活动及人类行为变化方面与某些药物有异曲同工之效!
从那时开始,人们在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途径和作用过程,及其对个性和行为的潜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渐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如帕金森和精神分裂症的始作俑者——多巴胺,就可以从食物中的酪氨酸(如表5-1所示)变化而来:
表5-1 富含酪氨酸的食物
与此相似,乙酰胆碱(记忆力的关键神经递质)的生成离不开胆碱,富含胆碱的食物(如蛋黄)可以加强人的记忆力。
而其他一些与脑内许多重要的神经递质密切相关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等,也来自于食物的大量提供。
目前科学家们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大脑神经元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及其在大脑中的最终归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吃什么。
是谁在作祟——阿尔茨海默病
“我的美国同胞们,最近,我被告知,我是数百万美国早老性痴呆病患者之一。得知这一消息后,南希和我必须做出决定,是把这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个人私事,还是将这一消息公之于众。”(1994年美国前总统里根致全国的公开信)
“我只想再要回我的丈夫。”这是南希(里根的妻子)梦想中的愿望。
当美国人发现他们所爱的里根总统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时,他们知道事情有点不那么简单了。
1994年,里根总统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也称早老性痴呆),随即他发出了这样一封全国公开信,呼吁大家有勇气面对这个疾病。
早老性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严重丧失认知功能的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病和帕金森病一样,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尤其好发于65岁以上的老人。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三至四位老人中就有一名罹患此病。然而也有少见的早发病者,如家族性痴呆多于65岁前起病。1907年,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第一次描述了这种疾病:
一个51岁妇女的最先病症之一是对她的丈夫表现出强烈的忌妒。不久就出现日益严重的记忆力损伤,她找不到回家的路,来来回回地拖东西,把自己藏起来,有时候认为有人要出来杀她,于是开始大声尖叫。
在住院期间,她的举止表现是彻底的无助。她搞不清时间、地点,并且不时地宣称自己理解不了任何东西,感到很糊涂,丧失了理智。有时她把医生的到来看作官方来访,并为没有完成的工作而道歉,而大多时候她会以为医生要对她做手术而害怕得大声尖叫,有几次,她极度悲愤,扬言医生要破坏她的妇道而把医生赶走。很多时候她完全精神错乱,把自己的毯子和床单甩在地上来回拖,呼喊她的丈夫和女儿,并且出现幻听。她常常会用一种恐怖的声音连续尖叫好几个小时。最后她变得彻底麻木,像个婴儿一样缩在床上。”
人成了没有人格的躯壳。
生病后仿佛灵魂被夺走,你将不再是你。
科学家们通过解剖早老性痴呆患者发现,他们的大脑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脑沟加深、变宽,脑回萎缩,出现神经炎性斑(神经轴突突起包绕β-淀粉样变性而成)、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缺失以及胶质增生。
目前治疗早老性痴呆的目标是提高脑内乙酰胆碱(前脑基部是乙酰胆碱的两个源头之一)水平,然而,和治疗帕金森的效果一样,这个方法虽然有用,但不能阻止前脑细胞的死亡进程,治疗能缓解,却无法治愈。
这也是早老性痴呆的无望所在,只能期待科研工作者们尽快找到突破口,来减轻患者和患者家庭的痛苦。
金针菇的故事
在里根总统发表公开信的十年前,1984年4月28日,当时任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里根总统和夫人。
在国宴上,邓小平特意为里根总统点了一道脍炙人口的名菜——“彩丝金钮”,里根后来每每念及,仍对这道名菜赞叹不已。“彩丝金钮”这个词听着很高大上,其实原材料极其普通,就是以金针菇为主要原料烹制而成的。
别看金针菇个头小,营养价值却很高,其氨基酸总量占干重的20%左右,包括18种氨基酸(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的赖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特别有利于儿童骨骼成长和智力发育。
同时,金针菇柄中含有大量食物纤维,可以吸附胆酸,降低胆固醇,促使胃肠蠕动,常吃对高脂血症患者有一定的好处。另外,金针菇中含锌量比较高,有促进智力发育和健脑的作用,在日本等许多国家被誉为“益智菇”、“增智菇”、“一休菇”,这下大家应该明白邓小平为何要在国宴上特意为里根总统点“金针菇”了吧。
早老性痴呆的食物战士
此篇,我想提两个你或许觉得与痴呆毫无关联的营养物质——B族维生素和雌激素。
“B族维生素”是容易被忽略掉的一类,事实上,大量的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B族维生素含量普遍偏低。
正如新陈代谢类疾病专家李利博士所说:“值得一提的是,B族维生素与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的关系被忽视了。大脑功能退化(如记忆丧失、认知障碍、性格障碍和抑郁)与B族维生素不足之间有联系,这已是神经学界公认的事实。营养不良,严重酗酒,以及某些疾病(如恶性贫血)等,都会使大脑功能退化。”
下面这个关系链(如图5-2所示)或许能帮助大家理解B族维生素的作用:
图5-2 同型半胱氨酸转化关系链
血清内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及中风的风险因素,也是促使孕妇流产的标记物之一。此外,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还会加速人的衰老,增加老人的骨折率,导致人体产生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的会产生老年性痴呆和精神分裂症等。
B族维生素的重要性就在这时体现出来了!(如图5-3中的化学反应式所示)
它可以把同型半胱氨酸的敌对关系转化为深厚的朋友关系!
身体需要B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来处理同型半胱氨酸,将它转化为非常有用的两种物质——“超级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和“记忆分子”S-腺苷基蛋氨酸,以此来抗击退化产生的自由基的损害,并在提高记忆水平方面作出贡献。
需要特别申明的一点是:必须每天补充B族维生素!因为它是水溶性的,多余的B族维生素不会贮藏于体内,而是会完全排出体外。
维生素B9(也叫叶酸):酸源于拉丁文“folium”,意思是树叶,因为这种维生素大都存在于绿叶蔬菜里。事实也是如此,叶酸广泛存在于绿色蔬菜、新鲜水果、肉制品、豆类、坚果类和谷物类等食物中,猕猴桃中含有高达8%的叶酸,有“天然叶酸大户”之美誉。奇异果也是水果中含有叶酸较高的种类。芦荟可说是绿色蔬菜中叶酸含量最高的一种,西兰花、胡萝卜等也含有丰富的叶酸。另外,燕麦、肝脏、鸡蛋也是叶酸的坚实后备军。
维生素B1:可促进血液循环、糖类代谢,有助于人体感知,活跃大脑。它来源于蔬果,西红柿、橘子、香蕉、葡萄、梨、猕猴桃等;谷物类中的小麦胚芽、黑米、胚芽米;肉制品和坚果,如大豆、花生、核桃、栗子、猪肉、鸡肝等。
维生素B2:有利于红细胞的形成,可缓解眼睛疲劳。它在一般食物中含量都不算高,但动物内脏含维生素B2很丰富,如猪肉、鸡蛋、鳝鱼、河蟹等,尤其是肝脏含量最高。其他植物性食物中的菌藻类食物,如蘑菇、海带、紫菜等也富含维生素B2。
维生素B6:是机体内许多重要酶系统的辅酶,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尤其是氨基酸代谢,如色氨酸的合成、含硫氨基酸的代谢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等生理过程,是脑部细胞脱羧基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动物性和植物性中含量较少,酵母粉中含量最多,米糠和大米中也较丰富。
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它是抗贫血所需的,也有防止神经损伤,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防止神经脱髓鞘的作用。它是由微生物合成的,高等植物不能制造维生素B12,只有动物性食物中才含有,尤以动物的肝脏、肉类、蛋类、牡蛎、乳制品等食物中含量较丰富。
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7、维生素B9:主要来自于胡萝卜、香蕉、麦胚、酵母、蛋黄、动物肝、肾、肉、奶、大豆、谷类、花生、胡桃、核桃等。
要小心的是,精制的食品并不能让人过上精致的生活,过多的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白面包、通心粉、白米饭和大多数的加工食品)只能提供极少的营养物质,却能在消化过程中耗尽B族维生素!
除了B族维生素外,大量的研究证明另外一种激素——雌激素对大脑有益,尤其有助于保持和恢复记忆力。因为它能够提高多种神经递质的活性,尤其是提高与记忆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活性。
雌激素,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和女性密切相关,它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和成熟的主力军,也是刺激并维持第二性征和正常月经周期的总司令。最近的研究还证实,雌激素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能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能保护脑细胞免受自由基等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学研究表明,雌激素可降低某些脑细胞毒素的毒性,如抵制早老性痴呆的幕后战乱分子——谷氨酸和一种叫β-淀粉样蛋白的物质(会制造过多的自由基),雌激素可抑制这些毒性作用!
在导致早老性痴呆的众多病因中,缺乏雌激素已被证实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的一项临床试验研究发现,给绝经后的妇女补充雌激素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目前,临床上已尝试用雌激素治疗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早老性痴呆)患者,疗效甚佳。
豆类,特别是黄豆含大量植物雌激素,能平和体内激素的水平。有研究提示,黄豆及豆制品能双向调节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当体内雌激素太低时,能增加雌激素的分泌,而若雌激素太高,也会使它减少。这也是黄豆能有效地帮助女性预防一些与雌激素有关的癌症的主要原因。
另外,新鲜蜂王浆、亚麻籽、谷类、葵花籽、芝麻、洋葱、葡萄酒、花生酱等食品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激素类食物的摄入也要因人而异,过多不宜。
如何预防早老性痴呆
预防早老性痴呆没有捷径可走,而饮食起居,是预防此病最简单的方法。
新的研究表明,老年大脑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改变往往是脑细胞功能减退开始,而不是结构的消失。与其说是脑细胞的自杀性死亡,不如说是因为它们无法正常传导而渐渐失用;也就是说,细胞连接通路的工作效率减低是早老性痴呆发病的重要原因。
看过“最强大脑”的读者是否还记得那些年过五十依然智力超强的选手,智力严格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经常使用大脑,锻炼它,不管是通过游戏、旅游、工作、看书还是写作,要让大脑始终处于一个活动的状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用得越多,神经细胞间的联系就会越活跃。一些神经科医生也认为,大脑利用得越多,脑力丧失的时间就越晚。
常锻炼,坚持用脑,合理膳食,防止神经元变性为纤维素,才有机会让阿尔茨海默病成为不可能。
还是那句老话,刀不磨要生锈,脑不用就腐朽。
疼痛——吸毒?
这其中的道理,来自20世纪70年代的惊人发现。
鸦片是大家都熟知的东西,早在4000年前,古代苏美尔人就将它称为“快乐植物”,惊人的发现不在鸦片这里,而在于鸦片和疼痛的大脑受体有重合。
出于大脑对人保护的本能,在人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快速反应,并产生相应的镇痛神经递质来抑制外来伤害带来的疼痛。
而20世纪70年代惊人的发现就在于:疼痛刺激产生的镇痛神经递质和鸦片带来的快感神经递质竟然类似。
当然,疼痛引起的相关递质释放量远远没有鸦片的大,但如果疼痛的程度加重,则相关的镇痛神经递质就会加倍,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重度创伤的人初期并不会感到疼痛的原因。(www.xing528.com)
那么,究竟是什么神经递质会有这么奇妙的作用呢?
那就是“快感激素”——内啡肽,也称内源性的吗啡样物质,其中效用最强的是β-内啡肽,它的效力是吗啡的5~6倍。
内啡肽亦称安多芬或脑内啡,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能与受体结合,产生和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和欣快感。疼痛本身会刺激人体内的内啡肽释放,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因此,内啡肽从某一层面来说,等同天然的镇痛剂。(如图5-3所示)
图5-3 内啡肽是如何传递快乐的
内啡肽研究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吉尔曼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居然就是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因此内啡肽不仅能够调整不良情绪,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缓解疼痛,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加深记忆。同时,内啡肽还可以让我们抵抗哀伤,掀起兴奋的波涛,让我们创造力勃发,提高工作效率。
而当机体有伤痛刺激时,内源性阿片肽就被释放出来,义不容辞地对抗疼痛。往往是越痛,释放得越多,越让人感觉不到痛。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受到急性创伤的初期并不感觉到痛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流行的拍打拉筋法并不让人觉得痛的原因。做过拍打法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最初的拍打过程时,会感觉痛,若坚持拍打挺过痛这个阶段,反而就不痛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轻快舒畅感。
与此相同的是孕产妇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大部分产妇来说,疼痛往往只是前奏,并不是她们整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感受。
因为在这些时候,类鸦片物质——内啡肽在为你们保驾护航。
大多数疼痛带给人不适感,你可知道,如果很痛,就不会有明显的疼痛,反而会有一种轻快感。这就是为什么常常有报道说一些经受了严重创伤的战士、运动员和其他重伤的人并没有感到明显疼痛的原因。
没有疼痛的生活
你或许很怕打针,怕痛,怕一些让你感到疼痛的事物。如果不会痛该有多好啊!
有极少数的人,天生就没有疼痛的感觉,别说是打针,就是骨折也感觉不到疼痛。
或许你会觉得“没有疼痛的生活真幸福”,实际上,没有疼痛的生活很痛苦,那些没有痛感觉的人,因为不能意识到所做的事情带来的危害,即便是很小的伤害,也无法避免。
比如他们不会对长期保持同一坐姿有不适感,不会对行走过程中的磕磕绊绊有不适感(即便踩上了钉子也浑然不觉),因此,他们大多会由于各种各样的不自觉的伤害而早逝。
据报道,有一位加拿大妇女出生时就没有疼痛的感觉,除此之外,她没有其他感觉障碍,也很聪明,还经过早期的特殊训练来学会避开有害场景,但她的关节和脊椎还是因为使用不当发生了退行性病变,最后28岁就离开了人世。
痛,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作用,不仅能提醒我们转换过于疲劳的姿势,防止机体关节损伤,还能提醒我们避开有害场景,劝诫我们让机体受伤的部分休息。
所以说:痛,并快乐着。
爱情的化学物质
在爱情的背后,有一场化学物质的狂欢。
先给大家讲一个田鼠的故事:
田鼠是一种坚定的“忠贞”动物,雄鼠一旦与雌鼠交配,它就会恪守一条原则:“老婆”唯一至上,不再与“第三者”发生性关系。
田鼠这种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一夫一妻”的生活方式,激起了研究者的强烈兴趣。
20世纪80年代,神经内分泌学家休·卡特在研究中发现,田鼠的爱情来自大脑垂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后叶催产素。为了证实他的推论,卡特给田鼠的脑注入一种抑制后叶催产素产生的化学物质,以阻断其分泌。结果,田鼠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它们立即抛弃了曾经深爱过的伴侣,开始滥交。
后来相关研究人员经过多次试验,找出了田鼠爱情的化学分子。类比到人类自己身上,发现在爱情表面下,也有一场化学物质的狂欢。
2003年5月,美国著名的科普杂志《发现》中有篇文章指出:“像所有情感一样,爱情也源于大脑,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爱的激情,是因为大脑中特定的神经化学体系使然。”
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神经递质,也称“爱情荷尔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苯乙胺和催产素。(如图5-4所示)
图5-4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通路
男女第一次对对方有好感,想相互结识时,人体就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让人产生一系列羞涩紧张的生理效应:心跳加速、手掌出汗、脸颊泛红,甚至食欲不振、失眠心烦等,并使双方萌生一种渴望。当渴望不断持续进行时,男女双方就会坠入情网,这个时候大脑就开始分泌多巴胺,它是男女相爱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会让一个人暂时失去理智,因此也有人称多巴胺是“爱情的毒药”,能使人感觉到世界的美好,会对陌生人微笑,让人深刻感觉到幸福。苯乙胺能使人有一种温柔甜蜜的感觉,如吃过巧克力般甜美。
在爱恋初始,这三种成分会急剧累积,形成洪流,使人产生极其强烈的快感,而这三种物质对边缘系统(人的情感本能中心)影响极大。特别是5-羟色胺会让一个人看不清对方的缺点,人变成了感情的动物,爱情会变得很盲目。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恋爱中的人会变傻。”
然而,这个状态不会持续太久。
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化博士辛迪·奈克斯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爱情的化学物质狂欢节能持续18~30个月左右。之后,人就会回归到感性与理性平衡的状态,慢慢清醒过来。这与激素的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爱情激素”会带给人激情,让人觉得爱可以永久狂热。但是,人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过度兴奋的刺激,经历了爱情的巅峰体验后,身体会逐渐恢复正常的代谢水平。而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至三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爱情的激情也会逐渐变得平淡。
与此同时,“专一长久”的催生素会开始产生,增加男女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爱情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为什么你们觉得“爱情”会慢慢转为“亲情”的化学基础。
巧克力的“爱情激素”
巧克力的广告总是充满着柔情蜜意:
“爱是巧克力,爱是溶化的心。”
“得到你是我一生的幸福。”
“只给最爱的人。”
你可能以为这仅仅是广告宣传,事实上这里面也有科学道理。
巧克力确实是极佳的爱情食物,爱情激素主要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苯乙胺和催产素。而前三者物质的洪流是热恋的蜜酒。恰巧,巧克力的苯乙胺含量是所有食物中最多的。所以,如果你爱她,不妨试试送她一盒巧克力。
因为,巧克力也能让她欢喜。
与苯乙胺带来的兴奋不同的是,亲情激素“催产素”的专一长久性更令人称羡。
催产素——这种激素在母亲生产时由脑垂体后叶分泌,可以促使乳房分泌乳汁,也可以帮助母亲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据研究,男女双方在达到性爱高潮时也都会分泌这种激素,它可以加深伴侣之间的感情。
所以,有这样一种理论,伴侣们性爱的次数越多,他们分泌的催产素就越多,彼此之间的关系就越亲密。
压力带来的慢性杀手
那些生活节奏紧张的人,或者因为升职、考试承受重复压力的人,或者正在节食的人,或者每晚睡眠少于8小时的人,都很有可能长期处在压力状况下,而这种长期压力会带来慢性杀手——皮质醇。
压力应激反应是进化出来的,起初是为了应对那些威胁生命的事物——猛兽、恶劣的气候、山洪暴发,这时,压力会激活下丘脑释放皮质醇,启动人身体的应激系统,保护机体和脑免受应激刺激的危害。而如今,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层面的压力增多,“业绩审查”或“升职考试”甚至“相亲”都可能会触发一些应激反应,刺激皮质醇的释放,而它产生的本能环境并非如此,这些反应都不是它的“本职工作”。
如果你长期处于一个慢性应激——压力的状态下,皮质醇就成了慢性杀手。(如图5-5所示)
图5-5 慢性应激下,皮质醇对于身体的影响
皮质醇能使人体在压力状态下释放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并将它们输送到血液中,为人体提供维持人体正常机能的热量。皮质醇水平有自身的生理规律,凌晨的时候皮质醇水平最低,早上六点到八点之间水平最高,之后就会出现逐渐下降的状态。当打破这种规律,比如长期的失眠,就会导致皮质醇在本该下降的时候升高。
皮质醇水平在短期内升高对人体是没有伤害的,它能够让人体变得更警惕、反应更加迅速,从而让人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研究发现,长期偏高的皮质醇会让人出现血糖升高、食欲增加、体重上升、性欲减退以及极度疲劳等,也会让人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胃溃疡、肠炎等,还会引起肾上腺增大,并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同时,高的皮质醇水平对大脑的海马(学习记忆的重要脑区之一)区域有特殊偏好,会引起突触的逐渐流失,突触是处理、储存和回忆信息的关联点,长期处在高水平皮质醇下,它会大量减少和消失,导致海马区域广泛退化,导致人的智力和记忆力相应下降,甚至引起失忆。
科学家们用脑成像技术研究那些处于战争恐惧、生活极度紧张压抑和暴力中的人,发现他们的大脑会出现相应的退行性病变,从而出现严重焦虑、记忆减退和思维紊乱等症状,这一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尤高。
“压力”某种程度上来自于人对生活的控制欲,人们大多认为自己可以掌控现实的生活,这其实是受了某些成功论的误导。成功或是生活,并不会因为处心积虑或争强好胜有太大的改变,历史往往是随势而行,因慧而成。
切忌因贪起念,带来压力这个慢性杀手——皮质醇,毁人于无形。
食物开启的快乐通道
当你情绪低落、备感压力时,喜欢吃一点零食,比如嗑瓜子或吃一块巧克力,慢慢地,情绪就能得到一些缓和。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食物也能激发大脑分泌快乐物质,从而开启你的快乐通道。
让我带你走近食物开启的这个快乐通道:
当食物尚在手与嘴之间的曲线中时,体内的快感奖赏系统就开始启动,让人开始有点跃跃欲试的激动;在你如愿以偿享受美食(特别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后,食物中的色氨酸会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再随着血液循环到脑,在血脑屏障处过五关斩六将,并最终在胰岛素的帮助下顺利进入脑内,聚集到脑干中缝核群周围变成5-羟色胺(“快乐战士”),这些新产生的5-羟色胺会通过它的固有通路激活相关脑区,比如情绪中枢——杏仁核,进而让人轻松下来,去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舒畅愉快。
这,就是食物激活的快乐通道全过程。
看你还敢不敢生气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你的心态决定了整个世界。
可有些人,天生就是喜欢生气,喜欢和小事儿过不去!生气略等于慢性自杀?当一个人生气时,其恼怒的情绪也带着这个人,飞蛾扑火般地冲向坏运气。
当你生气时,请默念一句:“负面情绪是大多数疾病的根源。”
这已被研究证实,生气会产生“毒性”激素——“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它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并分泌,在大脑内的含量较少。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与抑郁症、焦虑症、精神障碍等有密切关系。大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很低,会导致人出现精神障碍或抑郁,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过高,则导致人出现躁狂症。
当人在生气发怒的时候,会感觉到精神的紧张激愤难以控制,那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会引起血管收缩、心跳加速、肌力升高等症状,使人处于紧张激愤的状态。据报道,这种物质有剧毒,其毒性仅次于自然界的蛇毒。
其实,每生一次气就等同于给自己喝了一杯毒药。尽管每次生气引起的肾上腺素释放量很小,但若经常生气动怒,这种剧毒的物质就会不停地侵害人的身体,久而久之会导致疾病,加速衰老甚至早逝。
经常生气会伤神,让人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经常生气,会破坏大脑兴奋与抑制节律,加快脑细胞衰老,弱化大脑功能。人在特别生气的时候,大脑思维会突破常规,往往出现鲁莽或过激行为。这些行为使大量血液涌向大脑,增加脑血管的压力。这时血液中含氧少、含毒素多,会使大脑缺氧,影响脑细胞正常运转,导致言语和思维混乱。
对女性来说,临床发现“肝气郁结”容易引发一系列妇科疾病。很多妇科相关的疾病,如乳腺增生、乳腺肿瘤、乳腺癌、子宫囊肿、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如畸胎瘤)等疾病和不良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这或许就是小心眼儿的人容易生病、脾气暴躁的人早逝猝死几率高的原因。
但是,偶尔轻微生气也不是一件完全的坏事,生气也是一种情绪发泄,而且它还能激活人的大脑,使人产生动力。科学家们发现,轻微生气和某些积极情绪对大脑的作用类似,能激活左脑侧的特定区域,使人产生动力,努力地追求一些目标,并且获得快乐和满足感。一个人自身的利益被侵犯,绝大多数人会感到生气,激活大脑,积极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这和轻微生气是同一个道理。
“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一笑,脑神经就放松了,好心情会引起多种快乐激素的释放(约20多种),促使脑波的振荡置于灵感的阿尔法波状态,让整个人的气场随之和煦温融,如沐春风,所以常言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一天哈哈多笑几次,胜过燕窝、海参。爱笑的女人最美丽!过于认真的人往往爱生气,试着放下心底暗藏的那股劲儿,用宽容、淡泊的心态去面对世界的一切,不抵抗,不贪求,让世事在此穿行,不偏离。
凡事朝前看,结果必光明。
越运动,越快乐
运动是情绪的门,它能打开那一扇拥堵的烦闷,释放出心底深处那无人可诉、无处安放的情绪。
这是因为运动也能刺激快乐物质“脑内吗啡”的释放!
每个人刚开始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时,可能会感到痛苦、疲乏,一旦过了这个阶段,运动量加大,体内便会分泌“脑内吗啡”,让人产生一种如获新生的愉悦感,关于这一点,崇尚运动的徐老师——小S一定深有体会。
运动带来的喜悦由你专属,无可分享,不可名状。
【专栏】延缓大脑衰老不是梦
“长生不老”的神话,在这个世界代代相传,令多少帝国君王、风流浪子和平民百姓为之疯狂。然而,千百年来,没人能阻挡衰老的到来,死亡是共同的结局。如果衰老注定不可避免,那么能否延缓衰老的速度,减少它带来的痛苦呢?本文将告诉你:延缓大脑衰老不是梦。
对于大脑来说,真正有破坏力的是——“自由基化学物质”。它们是正常老化过程中让大脑受损的首犯。
内布拉斯加大学的荣誉医学教授、自由基与老化理论的创始人德纳姆·哈曼这样描述它的杀伤过程:人的一生中,体内所有的细胞(包括脑细胞)要不断经受各种不稳定化学物质的侵袭,这些物质称作氧自由基,它是人们呼吸、进食或生存过程的产物。在神经细胞内,自由基的侵害会使树突回缩,突触结构消失,从而大大地降低神经元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内的自由基蓬勃增长,人也就越来越容易与大脑正常老化带来的损害撞个满怀(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等),甚至可能遭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攻击(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等)。
如同神经学家拉塞尔·L·布莱洛克所说:神经系统的老化似乎是一生积累的某种慢性损害的结果,这些损害大多数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过程:自由基损伤及促神经系统退化作用。
物相制衡,可喜的是,身体并不是对自由基无可奈何,它有非常完善的组织构建,只要产生相当数量的超氧化酶,平衡一下过多的自由基物质,从而避免“老”带来的各种损伤,甚至可延缓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
目前已证明:“抗氧化剂”是挽救大脑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自己的行为决定了老年时的脑功能状况,“心态”、“饮食”、“运动”是抗氧化剂的动力之源,而人往往会忽视心态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而过多地依赖于药物。
生活中,你会发现乐天派人的生活往往会更丰富,不容易受到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攻击,也更容易长寿。这是因为“正面积极的思维”和“快乐的心态”会引发大脑分泌一些“快乐激素”(如脑内啡肽),它们不仅能让人愉悦,还能显著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饮食在防止衰老方面也功不可没,自然传统的饮食,就是最天然的防老术。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这片黄土地上生生不息,不得不感谢传统的饮食习惯。坚持传统的饮食能让每个炎黄子孙享用这几千年延绵下来的饮食精髓,终身受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女人不显老的秘密所在!
大豆类食品和富含抗氧化性能的食物,如鱼、黄绿色或紫红色的蔬果、深绿色蔬菜、胡萝卜、甘蓝、红薯、葡萄、覆盆子、蓝莓、草莓等都是大脑喜欢的食物,是健康与聪明最中坚的功臣。
吃鱼肉多次被证明是脑力下降的克星,研究发现每星期只需多吃半斤的鱼肉就可以将认知力下降的危险性减少55%。
适量的运动、规律的生活,也能使大脑处于一种年轻的活跃状态,并促进一些神经物质的分泌,去中和自由基的毒素。《黄帝内经》开篇第一段话就告知了这个道理:
“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有意思的是,尽管大脑的很多部位都会衰老,小脑却得以幸免。如前所述,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会饱受自由基攻击的威胁,导致突触连接消失,一些退行性病变出现。
而小脑几乎可以一直保持年轻的状态!鉴于小脑肩负着协调运动、调节呼吸和心跳的重任,它能青春常驻真是件令人振奋的好事情!
颜色革命
当你抹去西红柿留在唇角的痕迹,当你看着翠绿欲滴的西兰花,你可想过颜色赋予食物的意义。
不同的颜色暗示着不同的营养元素,黄色、绿色、红色的蔬果是大脑的偏爱。
黄色的食物如洋葱:富含黄酮花黄素(类黄酮的一种),“类黄酮”这个词源自拉丁语的“黄色”,富含于黄色的蔬果中,常常和维生素C结伴抗击氧、热和光带来的老化率,从而加强脑细胞的抗氧化性,有效抗击自由基的损伤,延缓衰老的速率。
红、绿色的食物如辣椒、胡萝卜和西兰花,富含丰富的β-胡萝卜素,摄入人体消化器官后,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是目前补充维生素A最安全的产品(单纯补充化学合成维生素A,过量时会使人中毒)。它可以维持眼睛和皮肤的健康,改善夜盲症、皮肤粗糙等状况,有助于身体免受自由基的伤害。
富含番茄红素的西红柿本身就是业内公认的“抗氧化卫士”,很多女星的日常菜谱里都有西红柿,从不间断。
25岁前的容颜靠父母,25岁后则得靠自己。
这句话对大脑同样适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