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sporotrichosis)又称Sckenchii孢子丝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其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而感染。一般分为皮肤型和内脏型。但主要侵犯皮肤和黏膜。有人把皮肤型分为淋巴管炎型、固定型及血源型,以淋巴管炎型最常见。病原菌分布于土壤、木材、花草等植物上,故患者多为20~30岁男性农民和园林工人。
(一)病因
外伤后孢子菌感染所致。该菌为卵圆形,大小为3~5μm,呈细长、生芽细胞呈雪茄烟形,常称为“雪茄小体”,用申克氏孢子丝菌的荧光抗体染色法可快速鉴定此菌,沙氏琼脂培养后,涂片可见有隔分枝的菌丝体。
(二)临床表现
1.口腔损害
常见于皮肤的血源型及内脏型。病初起出现红斑,继而溃疡化脓,赘生性或乳头瘤样损害,也有临床类似口炎、舌炎者,无假膜或为黏膜下无痛性黄豆大的结节。鼻及咽喉黏膜可有同样损害。总之损害呈多样性,但缺乏特殊性。周围淋巴结可肿大。
2.皮肤损害
损伤处皮肤出现坚硬不痛的小结节,可以推动,无疼痛,此称“初疮”。随后,结节与皮肤粘连,逐呈紫红色,变软溃破,流出少量黄色脓液,形成黄豆大的溃疡(图5-12)。初疮数日或数月后逐渐增多,并沿肢体淋巴管途径排列成串。淋巴管往往增粗,故称为淋巴管型。固定型:损害固定于初疮部位,溃疡可增大或有乳头瘤性增殖,状似疣状皮肤结核。血源型:临床少见,结节广泛分布于全身的皮下组织,随后形成无痛性脓肿及溃疡。
(三)组织病理
真皮与皮下组织有密集的细胞浸润,数目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等。(www.xing528.com)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沿淋巴管排列的串状损害,真菌培养,孢子菌素试验阳性。
(五)治疗
1.全身治疗为主
内服5%~10%碘化钾溶液,第一天服10mL,3次分服;如无不良反应,可每日增加60~80mL。皮损消退后,仍需服3~4周。此法具有特效。如不能耐受者,可用碘化钠1g,一日一次静脉滴注。对碘过敏者,可改用克霉唑30~60mg/kg分次内服,或选用两性霉素B。
2.口腔治疗
0.1%两性霉素B溶液外涂。但对结节、溃疡不可电灼或手术切除术。否则溃疡扩大,难易愈合。
3.皮肤治疗
2%碘化钾溶液或1%~2%球红霉素溶液湿敷或5%碘化钾软膏外擦,对溃疡及已破的脓肿,效果极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