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盛京论语》专版办得非常出色

《盛京论语》专版办得非常出色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盛京论语》专版开办得很好近日,《沈阳晚报》一个最大变化就是开办了《盛京论语》专版,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报举措。截至目前看,此次行动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在沈阳前所未有;效果之好,也当属未见。附文二:治教育“三乱”就要下“猛药”7月7日,沈阳市教育行风建设工作会议挥出一记重拳: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教师乱补课将开除公职。

《盛京论语》专版办得非常出色

《盛京论语》专版开办得很好

近日,《沈阳晚报》一个最大变化就是开办了《盛京论语》专版,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报举措。一来落实了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二来提升了《沈阳晚报》的文化含量和品位,着实应该把它坚持办下去。笔者非常兴奋,接连写了五篇评论,特附录在后。这里我再就评论成功的关键谈点认识:

范敬宜曾说:“思想、激情、文采,是好评论必备的要素,三者缺一不可。缺乏思想,就没有灵魂;缺乏激情,就苍白无力;缺乏文采,就难以卒读,做到三者统一,很不容易。”评论忌空泛,要讲针对性,要使提出的问题和论点发人深省,给人启发。评论的语言要求凝炼、准确。评论的笔锋要“跳”起来,思想要“深”起来,语言要“精”起来。看问题的“前后”、“左右”、“上下”,想问题的“高度”、“深度”、“广度”,画龙点睛、简明扼要、一针见血都是评论成功的关键要素。

附文一:文明也是罚出来的

6月20日,沈阳千名市民与市领导一同誓师签名,“知荣明耻,文明出行”交通秩序整治行动正式启动。截至目前看,此次行动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在沈阳前所未有;效果之好,也当属未见。

何为城市?广场街道是其形态,文化是其神态,而市民才是主体和灵魂。城市文明靠市民。那么市民文明的提高,又靠什么呢?

这一点,我们不妨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新加坡的文明举世闻名。笔者没去过新加坡,但对其打造文明的举措却耳熟能详。除了良好的法制、优秀的公务员制度和精英治理以及完善的公民教育外,不能不提的就是“罚出来的文明”。

新加坡政府明文规定,在开放冷气的场所吸烟罚500新元;过街闯红灯或不走斑马线罚20新元;在地铁车厢内和公共汽车内吸烟罚1000新元;随地吐痰罚70新元;乱丢废弃物罚500新元或罚扫大街半日。《联合早报》曾报道,一名男子诈骗一位老者600新元,大法官判“坐牢半年,罚3000新元,鞭三下”。新加坡的鞭刑之痛苦难以形容,以至于所有犯人“谈鞭色变”。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种种不文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损坏公物、破坏绿化、乱穿马路、公共场所吸烟、说粗话脏话,这在一些市民眼里都属于小节,因此不文明行为也就随处可见。

教育是培养文明市民的基础,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因为文明建设的最大难题,不是保证多数人的文明行为,而是治理那些少数人的、屡教不改的粗俗行为。因此,对待那些屡教不改的人,需要使用强制的措施,使其“改邪归正”。

余秋雨曾说过:“一个城市应该有大市民”,这样才能把小城市变成大城市。据此考察一下沈阳人的“大写”:从搞活经济来看,是的;从营造城市环境来看,是的;从打造文化来看,是的。这一切,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就足以证明。但从城市文明的和谐与细腻程度来看,沈阳人还没有“大写”。

2008年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沈阳志在必得的城市定位。我们期待着与大沈阳相匹配的文明化的大市民。这个文明化的大市民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

(2006年7月5日《盛京论语》)

附文二:治教育“三乱”就要下“猛药”

7月7日,沈阳市教育行风建设工作会议挥出一记重拳: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教师乱补课将开除公职。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疾,施“猛药”加以治理,社会各界无不鼓掌欢迎。

“三乱”苦了孩子。笔者曾看过一个资料,东北师大附小对该校五年级104名学生进行调查,被测学生共参加338个课外班,人均3.25个,每周平均6.5小时。另一个极端的案例,是南京市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女生,竟然怀揣着44份各种证书。选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现象。试想,这样的孩子还有一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吗?孩子的书包越来越沉,眼镜的度数也越来越大。一些孩子痛苦地说:我们现在是吃穿有人管,分数有人管,就是心情没人管,感受没人管。在今年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中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多么触目惊心!

“三乱”毁了师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违规补课赚钱,可能给学生造成“金钱至上”的负面影响。如果现在的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以这样的教师为榜样,只讲利益,不讲奉献,后果可想而知。

“三乱”害了教育。教育的根本和核心是什么?是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黑班”的教育不是质量高了,而是质量太低了。在那里,知识是僵死的符号,只需死记硬背,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是功利心,越来越少的是想像力。难怪作家郑渊洁发出愤激的声音:应试奇才辈出的时代,是悲剧的时代;创新奇才风起云涌的时代,才是喜剧的时代。

高兴,沈阳市政府已经开始采取了一些根本性的治理措施: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下决心促使教育均衡发展,取消择校,使广大学生更好地享受教育公平,等等。

诗人惠特曼在《大路之歌》中唱道:“路上有僵尸和石头,是该搬开的时候了!”是的,教育“三乱”就是我们教育发展道路上的僵尸,是人才培养路上的绊脚石。现在,是到该坚决治理的时候了!

(2006年7月10日《盛京论语》)

附文三:望子成龙莫如望子成人

近日,有几条教育新闻颇为耐人寻味:一是7月3日《新闻晚报》报道,上海宝山区一位母亲,多次为念高中的女儿下跪,让女儿为“高考大局”着想!二是7月1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从郭沫若中学的两份成绩单看,如果郭沫若参加高考难上大学;三是新华社7月24日报道,兰州市补习学校的朱雨芳老师发现,班级28个孩子中的25个是主动来上补习班,孩子上课动手太多,动脑太少”,她困惑现在的小学生像是高考生。

看过这些新闻,心底生出些悲凉的感觉,也生出个疑问:对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能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底子”究竟是什么?

如今,我们的家长有人拿钱买智育(如家教),有人拿钱买美育(如学琴棋书画),有人拿钱买体育(如体育特长),但又有谁拿钱去买德育呢?(www.xing528.com)

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一些家长重视“育分”而轻视育人,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庞朴先生曾大声疾呼: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选择传授知识而不是做人的教育,在偏离教育目标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我们的教育是“半人”的教育!

那么,到底哪些东西是孩子受用一生的“底子”?对此见仁见智,可能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但在笔者看来,以下四个方面应当涵盖在内:第一是诚信,这是古往今来道德教育的重要理念;第二是爱心,让孩子爱家人爱朋友爱生活爱社会爱国家;第三是理智,明智明理、明辨是非;第四是人格,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整洁、快乐、有文化情趣和学习气氛的家。做到以上这些,虽不敢说孩子“人人皆可为尧舜”,却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旅途上立得稳、走得正、行得直。

笔者以为,培养一个孩子的首要任务,不是让他成为“家”,而是成为“人”。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毕竟现实中能成龙的人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还是普通人。如果孩子们能有一个好“底子”,那么他们即使成不了龙,也能够成人,并因此而受用一生。由此,“望子成人”比望子成龙更加现实,也更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并且同样是对孩子成功的培养。例如,培养一个上北大、清华的孩子,是父母的一种成功;培养一个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却诚实做人、勤奋做事的孩子,也是一种成功;培养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孩子,还是一种成功。

其实,笔者强调的这些,与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想法并不矛盾。可以说,一个孩子要成为龙,首先必须成人。成人是成龙的基础,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何谈成为龙呢?先让孩子成人,至于其能不能成龙则不必过于勉强,能成龙当然很好,不能成龙也没什么——这样的态度,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2006年7月25日《盛京论语》)

附文四:让文明出行就像穿衣吃饭

自6月中旬沈阳开展“文明出行看脚下”专项教育整治活动以来,全市行人违法率下降36.2%;非机动车违法率下降22.2%;共发生涉及行人、非机动车交通事故164起,同比下降15.02%。

说起沈阳的变化,可以称得上是日新月异:地铁建设正酣,世博园分外妖娆,马路宽敞通达,环境愈加舒适……与此同时,我们又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沈城市民的文明程度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驾齐驱。今天,这组数据首先就令人振奋、欣喜。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成果。如今,出行在沈阳的大街上,乱闯红灯的少了,遵守信号灯的多了;横跨栏杆的少了,走人行横道线的多了;人车相争的少了,人车互让的多了……文明出行开始像穿衣吃饭一样,逐渐成为市民自觉的行为,也成为我们沈阳看得见的软实力。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文化是什么?简单扼要地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马路怎么过,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文化。礼让“让”出的是“敬”,尊敬他人的同时赢得别人尊重;争抢“抢”出的是“乱”,践踏了法规尊严的同时打破了道德约束。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明。如果说GDP和人均收入,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的标准;那么良好的交通秩序,则是衡量城市的文明标准之一。笔者相信,“三个下降”让沈阳人对交通幸福的感受量化了,对文明的感觉更加具体化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正在抛弃出行的捷径意识、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心理,为红灯止步做榜样和表率,这在无形中也为沈阳迈向全国文明城市的脚步增添了一份动力。如果所有的市民都能见贤思齐,沈阳争创文明城市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坚实。因为,市民的参与率就等于创建文明城市的成功率。

一条马路,十面埋伏。它埋伏着城市的规划、红灯秒数等科技的人性化、法律的制定、执法的文明,更重要的是埋伏着公民的素质、城市的文化和文明。

文明出行,千万不要拒绝。因为你拒绝的,不是一个动作,而是拒绝了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份为沈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力量。笔者和沈城所有人一样,期待着沈阳的交通违法指标一降再降!

(2006年8月4日《盛京论语》)

附文五:大学生求职,不缺岗位缺定位

据本报9月11日报道,9月1日至11日,短短10天时间,有51位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沈阳市就业服务局办理了失业证。领取了失业证,意味着这51名大学毕业生已被纳入到城镇就业和失业的统筹管理,有资格享受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在自主创业时可享受小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

读罢这条新闻,笔者感到很兴奋。这51名大学生,不再把自己看作是社会上的珍稀资源,而是当作与下岗再就业人员同样的普通资源,平等地参与社会就业竞争。笔者为他们对自己理性的、务实的定位与择业观,感到由衷地高兴。

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惟一标准。不管你是大学生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都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宏观背景定位自己。当前,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精英劳动者”也不是由读书的多少来决定,而是由你做出的贡献来评定的。如果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悟不透,恐怕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也只能是个“普通劳动者”了。

据国际经验,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美元时,仍有60%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二产业;而大学生最期望进入的“白领领域,只能吸纳4%左右的劳动力。显然,中国人均收入刚过1000美元,如果大学生都定位于“白领”,必然会有人失望;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技工市场有35%的需求,却只有5%的供应量……或许从这样的一个个事例中,大学生们会获得些感悟,而不再蜂拥于人事部门主办的招聘活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应是家长们的一种普遍心态,更该是很多学子的追求。然而,许多大学生却看不起职位低的工作,更瞧不起那些“低层次”的职业,一味地强求自身的学识价值与社会就业价值对等,结果一方是“有业不就”,而另一方是“无业可就”,白白浪费了许多大好的就业机会。

“当你怨天尤人时,先看看自己是否有一双勤劳之手。”这不仅仅是阿拉伯的一句谚语,更是大学生们不断自省的明镜。大学生们要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学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多种方式实现就业,而不是抱着满腹经纶“守株待兔”。倘能如此,你一定会由一名普通劳动者成为社会的精英。谁也不能否认,大学生是最有可能,也最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精英的。

时下,正是众多大学生面临择业的高峰期,但愿以上就业理念,能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们走出就业困境,理智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2006年9月14日《盛京论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