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牢固树立公仆意识
孙中山先生毕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堪称践行公仆意识的典范。孙中山从担任临时大总统那一天开始,就把自己工作定在“公仆”地位。临时大总统誓词称:“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服务”,这是孙中山引进中国政治界、思想界的又一个新观念,它正确地说明了“公仆”们的各类政治行为所应该具有的根本属性。1924年,孙中山在《民权主义》演讲中更将包括国家总统、总长在内全体官吏比作车夫、巡捕、厨子、医生、木匠、裁缝。“公仆”一词生动、贴切地阐明了人民和各级官吏之间的关系。人民是主人,而各级官吏只是仆役,是为主人服务的。这就将历来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大人”、“老爷”们拉到了地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颠倒。孙中山的公仆意识还体现在他关注民生,为民谋利方面。孙中山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因而民生主义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问题,就是研究人民生计问题”。“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孙中山一生本可以做一个医生,靠自己精湛的医术生活得比较安逸舒适。但他为国为民,放弃了自己安稳的生活,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唤起民众,“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长期为革命奔走中,他也曾筹集过数以万计的经费,但他自己却没留分文,而是完完全全地用来进行革命斗争。孙中山平时生活节俭,向来“别无奢求”,甚至能“一连好几个星期只靠少量水泡饭过日子”,死时也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
所谓公仆,是指为社会、为人民大众效力和服务的人。1871年3月18日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巴黎公社,首创了人民群众选举与监督干部、艰苦朴素与廉洁奉公、关心群众和为群众谋利益的“公仆原则”,明确宣布公社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旧政府权力的纯粹压迫机关应该铲除,而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应该从妄图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可见,公仆意识是同国家的公共权力紧密联系的一种意识,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是工人阶级国家的自觉要求。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只有牢固地树立起公仆意识,防止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才能做到为政不移利民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公仆思想的最准确表述,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党的历届领导人对公仆意识都有深刻阐述。毛泽东同志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唯一宗旨,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用简明的语言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领导就是服务”。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领导干部岗位可能不同,分工可能不同,但有一点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根本宗旨、最终目标应当是为人民、为群众、为百姓。我国有“存爱民之心”、“行爱民之政”的古训,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心中装自己多了,装百姓的就少了,如果对群众麻木、冷漠,在群众中也就没有了口碑、树不起威信。心里有了百姓,就能克服名利杂念的困扰;心里有了百姓,就能抵御声色犬马的诱惑;心里有了百姓,就能减少浮躁之气,养成浩然之气,做到平心、守心、不欺心。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不管客观环境和条件怎样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只有这样,才能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竭诚尽力、坚持不懈地为群众谋利益。如果不是出于真心,而是迫于压力,不是全心全意,而是三心二意,就会陷入应付差事,甚至导致与民争利、劳民伤财的后果。(www.xing528.com)
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和自己的职责,心里没有群众,更谈不上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有的只考虑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得失,甚至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捞好处;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情,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弄虚作假,劳民伤财。这种种现象,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决定着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盛衰,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自觉强化群众观念,培养亲民作风,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增强公仆意识,关键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核心是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年轻干部必须懂得一个真理,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权力的性质决定权力的功能,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任何权力。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要求,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真正了解他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需要什么,多兴利民之举,多办为民之事。面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不能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而应雷厉风行、竭尽全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它办实办好。一般说来,群众反映的事都是急切之事:农产品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烂在地里;下岗在家,老人要赡养,孩子要上学,急等钱用;周围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生活不便……只有迅速行动、抓紧解决,方能解群众的燃眉之急;抓而不紧、拖而不办,只会把事情搞糟,损了群众的利,寒了群众的心。有些问题比较复杂,不易解决,需要领导者多谋善断,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把该办的办好,让群众满意;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绝不能不了了之。面对群众,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满怀真情、热情和激情,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始终对他们充满真情挚爱,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为公仆,善为公仆,我们不仅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也必然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