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
1955年4月18日,29个亚非独立国家的政府首脑参加了万隆会议。美国派出70多人组成的庞大“记者团”,想利用意识形态的不同,煽动一些国家的代表围攻我国,妄图使会议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而归于失败。周恩来以政治家的敏锐感觉和目光,洞察出帝国主义分子的阴谋,他机智地将原准备的发言稿以书面讲话散发,另外作了补充发言,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确凿的证据,揭穿了西方反华势力对新中国的造谣中伤。周恩来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议得到普遍的支持,连那些不怀好意、在会议上曾发表攻击中国言论的代表也不得不承认,周恩来具有无与伦比的政治敏锐性和应变能力。
政治敏锐性,是指从政治的角度观察事物时所具有的见微知著的能力,以及运用政治观点,透过各种表象,揭示事物政治本质的能力。政治敏感性是领导者正确决策、减少失误的重要保证。日常人们所说的政治敏感性,就是在不同时期要对党的方针政策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或对上级的要求与指示要及时领会和把握,并结合实际贯彻执行。这种能力是衡量一个班子、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工作能力的一把尺子。政治敏感性强,工作就能始终沿着党的正确方向前进,政治敏感性差,工作就会陷入迷茫,甚至失误,偏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个领导者的政治素质高不高,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看有无政治敏感性,或者说,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者政治上具有了敏锐性,就能在千头万绪的纷繁工作中增强预见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就能在处理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和突发性事件中应对自如,掌握主动。
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是重要的领导素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面对同样的情况,处理同样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能见微知著,料事在先,果断决策,防患未然;而有的却见事迟、行动慢,处处被动,贻误事业。这里就反映出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问题。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是领导者坚持政治方向、遵守政治纪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素质综合能力的表现和检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与政治敏锐性互为条件,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会提高领导者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敏锐性的提高也会进一步巩固领导者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在重大问题上,领导者不能是非不辨,美丑不分,不能对同党的主张背道而驰的言论听之任之,不能让那些同党的宗旨和纪律不相容的歪风邪气滋长起来。可以说,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是领导干部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素质。只有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才能把事情想在前头,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好事办得更好,把坏事化于无形,做到未雨绸缪,化险为夷。邓小平曾说,1983年他只做了一件事,打击刑事犯罪分子。在通常情况下,打击犯罪是一项部门工作,不必由主要领导人亲自抓。但当犯罪问题对大局产生影响或反映了大局的变化时,性质就不一样了。1980年至1982年,由于有人对依法办案没有正确理解,担心出现新的冤假错案,公安部门对刑事犯罪分子心慈手软,导致刑事犯罪活动猖狂,大案上升。根据公安部的统计,1980年全国大案5万元多起;1981年大案6.7万多起;1982年大案6.4万起。1983年头几个月,连续发生了多起影响极坏的恶性案件,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北“二王”案。在这种背景下,1983年7月19日,邓小平把公安部负责人找去,对公安部一份文件中“不该抓的坚持不抓,该从宽的坚持从宽”等用语提出了尖锐批评,明确指出:“你们这个文件不解决问题。我跟耀邦、紫阳同志谈,就是刑事案件、恶性案件大幅度增长,这种情况很不得人心。为什么打击刑事犯罪搞不起来?那一次政治局会议讨论打击经济犯罪问题,讲到从重从快从严时,有同志冒了一句,说还要搞准。我说,没有准不准的问题,经济犯罪就是经济犯罪,打砸抢的、抢劫的、杀人的,有什么准不准的问题?!是下不了手!”“这样四平八稳,解决不了问题。……,稳稳当当的,就不能解决问题”。“搞得不痛不痒的不行,这样搞是不得人心的”。“不能让犯罪的人无所畏惧”,“我们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安全,这就是人道主义”。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下,公安部从当年8月底至年底实施了第一战役的第一仗。短短四个来月,共摧毁犯罪团伙7万多个,逮捕刑事犯罪分子数以10万计,群众扭送犯罪分子4.7万多名,投案自首的犯罪分子10万多名。
(一)要善于见微知著
古人道:窥一斑,见全豹。若见微,可知著。“见微知著”,意思是从细微的征兆中可以看出事物的实质和它的发展趋势。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必须培养见微知著的本领。见微知著能让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廓清迷雾,拨开疑云,抓住事物的本质,预测事物的发展,从而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要善于从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把握机遇,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带倾向性的问题,从微观现象中掌握宏观发展态势,从已知现象中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春秋时期,晋献公派荀息为使者,将垂棘的玉以及四匹马送到虞国,要求允许晋军通过他们的领域以讨伐虢国。虞公见到宝贝,贪念顿起,便答应让晋军通行。大臣宫之奇急忙谏言:“绝不能同意。虞和虢的关系,就如同唇与齿般密切。如果我们允许晋军通过境内去攻打虢的话,我们也将会危在旦夕。”虞公不以为然,执意让晋军通行。于是,荀息率兵从虞国往返,灭了虢国;三年后,再灭了虞国。在这个故事里,宫之奇是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的。他之所以见微知著,就在于能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深深懂得虞和虢唇齿相依。虞公鼠目寸光,缺乏政治敏锐性,不仅没有及时采取联虢抗晋等战略措施,而且贪图蝇头小利出卖可能的盟友,最终遭来亡国之祸。(www.xing528.com)
(二)要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1949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由于住房十分紧张,他主动从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国民党起义将领傅作义住,自己则住进陈旧的小平房。后来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将军两辆名牌小汽车。起初,有很多同志不理解,说什么“对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还让房子、送汽车给他们?”后来,陈毅在一次会议上说:“我陈毅住不住北京饭店,对我都没影响,我照样正常开会,照样还是上海市长!但是让给傅作义将军住,意义就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作义将军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多少伤亡?他的贡献恐怕不只几部小汽车!”一番话让大家明白了陈毅的良苦用心,思想一下就通了。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尽可能团结人,尤其是对投诚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要格外重视。陈毅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央意图的,体现了他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当今时代,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如此飞速发展和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领导干部只有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情况,是懵懵懂懂、浑然不觉,还是敏锐把握、自觉驾驭,关系到人们的思想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情况,也关系到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我们必须勇于和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根据实践的要求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方针政策,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
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从何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经过自觉的党性锻炼、知识积累而练就的。上世纪末,河南南阳市卧龙区一个地方建造“清官祠”,把封建时代的官员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同志及九位老帅的塑像搞在一起,既有我们一些领导同志题词,又找了台湾当局的人题词。这就足以说明,我们许多干部头脑中的政治敏锐性十分薄弱,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宗教政策、统战政策十分懵懂。政治敏锐性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极端热忱、高度负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然就会对事关人民安危冷暖的事情观察入微,反应敏锐。政治敏锐性源于丰富的学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给人智慧,知识使人敏锐。有了丰富的知识,对一些矛盾和问题才能知之利害、晓之后果。政治敏锐性源于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吸收和利用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方可练就“火眼金睛”,才能始终保持敏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