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职务意味着责任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辞重负奋力前行的“骆驼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着不屈不挠的革命韧性和耐力,取之甚少、予之甚多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是激励后人求真务实、负重攀登的力量源泉。1929年11月17日上午,任弼时赴上海华德路竞业里出席共青团江苏省委扩大会议,被埋伏在团省委秘密机关的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密探逮捕。他乘巡捕不注意,吞掉了身上的文件,只被搜出一张月票,而票面上写的使用人住处已是火灾中烧掉的房子,无从查对。外国警探怀疑有假,便使用电刑,竟在他背上烙出两个拳头大的窟窿。任弼时苏醒后仍坚不吐实,这种顽强态度使捕房更感到他像共产党,继续关押拷打。任弼时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2月25日,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因无确凿证据,经中共中央特科营救,任弼时被减刑提前释放。出狱后,留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此后多年,任弼时经常感到头晕和身体虚弱,加上日夜劳累、血压高,看东西时常眼花。长征时,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年仅30出头,可是干部战士们从外貌看多以为他已有50岁。任弼时也经常向身边的人表示,自己活不长,所以要抓紧时间工作。1938年3月,为了向共产国际说明国共二度合作后的具体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克服王明的右倾错误,争取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的理解与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派任弼时前往共产国际。4月14日,任弼时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向主席团递交了一份1.5万字的书面报告大纲,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5月17日,在共产国际主席团会议上,任弼时就书面报告又作了口头说明与补充。任弼时的书面报告和口头补充说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得到共产国际主席团的认可。1940年3月,任弼时回国,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从人事安排到谁吃大灶、中灶、小灶都要管。由于处理问题周到,待同志和蔼可亲,被称为“党内的老妈妈”。任弼时担任中央秘书长时,正值陕甘宁边区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党中央号召军民开展大生产,任弼时以身作则,并向三五九旅的王震旅长要了一部纺车。他在工作之余,就像村妇一样盘腿而坐,练习纺线,成绩提高很快。1943年,他参加中央机关在杨家岭举行的军民纺线比赛,获得了第一名。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时,任弼时任大会秘书长。会后,他与毛、刘、周、朱并列为中央五大书记。1947年春,他拖着病体与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并担任中央支队司令员。行军每到一处,他都要亲自安排住房、布置警卫、组织物资供应,还参与决策研究,被称为中央队伍中身体最差的一人,又是最忙的一人。
职务,就是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它有两个属性,一是权力,二是责任。“权”的本义是“秤锤”,引申为权力、权衡、权威等,其基本意思就是对是非曲直的判定。享誉全球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领导不是等级、特权、职位或者金钱,而是责任。”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是由人民赋予并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根本观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因此,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权力是实现责任的手段与工具,而责任的圆满实现则是运用权力的目的。没有权力,责任就无法落实;没有责任,权力就不可能得到正确运用,二者相辅相成,但责任是其本质属性。
古今中外,立志报国的仁人志士,莫不把职务与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据记载,宋代名相范仲淹在每天就寝前,总要把当天的工作与花费作一番对照。两者相称,则能安然入睡;否则就会夜不能寐,第二天一定努力工作加以弥补。这反映了那些正直清廉的封建官吏对职务本质含义的理解与态度。正确对待职务,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是对为官从政者的基本要求。那么,领导干部担负着哪些职责?领导职责是指领导者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组织、指挥、功调和监督下属人员,完成领导任务的职责和功能。它主要包括决策、用人、协调、激励等。
(一)决策
决策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决策是领导和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领导干部最重要的职责。从横向看,它涵盖领导活动的诸方面,无论是组织管理、选才用人,还是指挥激励、沟通协调,都需要领导者制定正确的决策来实现既定的目标。从纵向看,决策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从发现问题,确立目标开始,到组织实施结束,都需要领导者自始至终围绕决策进行。毛泽东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出主意”指的就是决策;“用干部”指的是选人用人,这里也包含决策。领导决策是决定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决策正确与否对领导活动的成败关系极大。古今中外领导活动的历史表明,决策正确,可以事半功倍,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事业兴旺发达;决策失误,事倍功半,事业蒙受重大损失。尤其是那些事关全局的决策,一旦失误,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果不堪设想。一个成功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应既善于“借助外脑”,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群众公议、民主协商等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又善于分析和综合他人的合理化建议,在时机成熟、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大胆拍板,果断拿出方案和举措,确保决策的及时有效。
(二)用人(www.xing528.com)
识才用才,历代被视为治国安邦之方略。古人讲:“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举贤荐才,为政之要”。领导用人,主要是指领导干部或领导集团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职权,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对下属加以选拔、使用和培养等一系列组织行为过程。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能不仅是制定决策,更要知人善任,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用人是领导干部职责所在,也是一件难事。面对大批优秀干部,往往难分伯仲,难作取舍。干部求进的渴望和有限的职务岗位,构成一个矛盾:怎样选也难免遗疏,怎样用也未必周全。领导实践证明,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用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用人,往往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邓小平曾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发现人才是能力,善用人才是本领。一个领导者,即使自己不那么优秀,但手下出人才、聚人才,也是一个了不起的领导。这都说明,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善于选才用人。
(三)协调
协调的本意是指配合适当、获得一致。领导协调是指在领导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使其所领导的组织同环境、组织内各个部分以及组织内外人员等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以便高效率地实现领导目标的行为过程。简单地说,领导协调是实现领导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协调配合,发挥最佳整体效能的活动过程。法国著名管理学家、领导科学理论家法约尔在1916年出版的《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认为,任何组织的运行,都必须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职能,将协调作为管理中的基本要素。被人们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巴纳德则进一步把协调提到了组织系统三要素之一的高度,他说道:“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有三项,第一是使大家互相交流思想;第二是使大家在关键的地方一齐努力;第三,才是规定硬性指标。”可见协调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性。领导活动就如同下棋,下棋的高手运用不同的棋子,在小小棋坪之上进攻退守,变化出万千谋略,精妙之处就在于能够整合资源、协调作战。领导协调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使整个组织和谐一致,使每一个部门、单位和组织成员的工作同既定的领导目标保持一致。领导协调是减少内耗、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组织巩固、人员团结的有效途径,是调动下属和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方法,能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领导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激励
激励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能。领导激励是指领导者激发、鼓励和调动人的热情和动机,使人们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或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兴趣,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绩效。领导干部要正确而有效地运用激励手段,把下属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必须从体察人心入手,通过刺激和满足下属的需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领导工作的过程中,要以激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另外,还要敢于惩罚。惩罚有时也是激励的一种强硬手段,通过惩治错误来弘扬正确的东西,既要救人又要教人,既要警示又要激励,使大家感到公平公正。思想政治工作与领导激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广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一种领导激励形式。所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进世界的能力,激励和凝聚人心,为实现领导目标而奋斗的组织行为过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能,是领导活动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