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览前踪鉴往开来
马至融
《壶口古风》的书稿放到我的案上时,厚厚一叠。捧读斯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该书撷取了有关壶口地域的民俗掌故,洋洋数十万言,内容涵盖了家族、礼仪、信仰、生产、交易、交际、婚丧、宗教、建筑、服饰、语言等方面。其中既集有宜川古风古俗,又不乏诸种轶闻趣事,亦夹杂不少精彩的评述,让人耳目一新。
《荀子·强国》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境,观其风俗”。打开《壶口古风》这扇古香古色的窗户,读者可以窥见宜川的民俗沿革、人文风貌、民间文化、宗教信仰等。徜徉书中,仿若信步壶口岸边,在浓浓的乡情气息中,走近宜川,阅读宜川,品味宜川,感悟宜川,加深对“文出两川”的理解。
宜川,以其独特的人文史地优势,一直承担着秦晋文化、陕北文化和关中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角色。在阁楼镇的衣锦村,有一座小小的庙,当地人称“姑父庙”,这个庙就是为大禹所立的。传说大禹的妻子就是衣锦村人!大禹的妻子是不是宜川阁楼衣锦村人,史无确载,但大禹与壶口有关是史料明载的,禹治水,壶口始,史学工作者已经大致认同这个观点。这些年,考古发现这里有着大量的古生物、古人类遗迹。特别是在黄河壶口瀑布附近,考古专家不仅发现了200万年以前的二趾兽动物化石,而且发现了距今近两万年前的大型“村落”遗址,出土了包括磨制石铲在内的两万余件石制品等。也许,这正好为史前那场伟大的治水工程提供了佐证。
事实上,远古时代的宜川,包括现在的延安曾经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气候湿热、林草丰美,是人类生存的最好环境。特别是人类的文明沿河而起,这也是为什么在壶口瀑布旁发现古人类“村落”的原因吧。黄河、黄土、黄种人……这是不是给了我们许多暗示?难怪人们说华夏民族的根就在宜川。(www.xing528.com)
近年来,许多有志之士积极投身于民俗文化研究,组织编写了一系列反映宜川风土人情的书籍,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宜川文化研究热潮。按照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编写宜川风情是本书的创意。该书不仅忠实记录了宜川的民俗风情,使我们体会到生老病死的轮回,而且使我们更直观地感知到宜川人从生到死所经历的种种生活规范,那些有些繁冗的礼节习俗,使生命承载了更为深广的文化积淀。用这种新的视角透视宜川风俗民情,无疑使我们对故乡宜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月昌、舟波父子志在人文史地考据,走村串户,搜集材料、调查核实、辑录编写,历时六载,四易其稿,向读者呈奉其对壶口地域民俗的研究成果,实在令人欣喜。个中甘苦,至此终有所酬。吉祥亲力校写,字斟句酌,有锦上添华之功。
《壶口古风》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书,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在传承壶口文化、弘扬黄河精神方面,颇有存史的作用,堪为壶口研究之文献宝库增添了一颗明珠。
《壶口古风》即将付梓出版,遵嘱为序,以示祝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