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脉损至,命绝解释及原义

脉损至,命绝解释及原义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四难十四难曰:脉有损至[1],何谓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勿听子俗解八十难经》:“命绝者,脏败神去气绝则死矣。”四是从阴阳释上下,如《难经辨疑》陈廷芝注曰:“至脉从下上,谓无阴而阳独至于上,则阳亦绝而死矣。损脉从上下,谓无阳而阴独行至于下,则阴亦尽而死矣。”上述四种说法各有道理,其中吕广距《难经》成书时代较近,结合本段文字,他的解释应该更接近经文原义。

脉损至,命绝解释及原义

第十四难

【原文】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1],何谓也?

然:至之脉[2],一呼再至曰平[3],三至曰离经[4],四至曰夺精[5],五至曰死[6],六至曰命绝[7]。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8]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9];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10];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11];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12]。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13];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14]。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15]。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16],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17],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18],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19]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20],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21]。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提要】

本难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以呼吸次数与脉动的至数计算脉搏的快慢,然后根据脉动的快慢,以及病人的症候表现来判断病情并进行调治。二是提出元气是脉的根本,表现在尺部,尺脉的强弱反映人体元气的盛衰。由此强调诊尺部脉的重要性。

【注释】

[1]损至:指脉率的减少或增加。损,《说文》:“减也”减少之意,指脉率比常人的脉率要少。至,《礼记·哀公问》:“敬之至矣。”注:“至,众也。”此“至”,指众多,增加,即脉率比常人增多。

[2]至之脉:指脉率增加的一类脉象。

[3]一呼再至曰平:指一呼脉动两次,一吸脉动两次者为常脉。再,《说文》:“一举而二也”这里指两次。至,此处作“到”“来”解,即脉应指下。

[4]离经:指悖离正常人的脉率。经,正常的规律。如一呼一吸脉来六至,脉率失常谓之离经。如《难经正义》说:“离经者,脉呼吸六至,已离其经常之度也。”

[5]夺精:指精气严重耗散。夺,此指严重的损伤与耗散。《难经正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则一息八至,乃阳气乱,故脉数,数则气为热耗,耗则精竭,故曰夺精也。”《难经本义》亦曰:“夺精,精气夺也。”

[6]死:此指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7]命绝:生命绝亡,必死无疑。《勿听子俗解八十难经》:“命绝者,脏败神去气绝则死矣。”

[8]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历代注家对此注解颇不一致:一是从脉率增减解“上”“下”者,如《难经集注》吕广曰:“至脉从下上者,谓脉动稍增,上至六至多而呼七;损脉从上下者,谓脉动稍减,至一呼多而至少也。”他还认为“上”为脉率渐增,解“下”为脉率渐减。二是从人体部位之“上”、“下”,从病传而释之,“上”指肺,“下”指肾,如《难经本义》注:“至脉从下而逆上,由肾而之肺也。损脉从上而行下,由肺而之肾也。”多数医家均从此说。三是从病位之内外解。上,指病位表浅的皮毛,下,指病位深在的筋骨,如山东《难经讲义》迟氏注云:“‘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言病传顺序,至脉之病从内向外传,即由骨传筋,传肌肉、传血脉、传皮毛。损脉之病从外向内传,由皮毛传血脉、传肌肉、传筋、传骨。”四是从阴阳释上下,如《难经辨疑》陈廷芝注曰:“至脉从下上,谓无阴而阳独至于上,则阳亦绝而死矣。损脉从上下,谓无阳而阴独行至于下,则阴亦尽而死矣。”上述四种说法各有道理,其中吕广距《难经》成书时代较近,结合本段文字,他的解释应该更接近经文原义。迟氏之解,符合下文“五损”。陈氏与吕广两解,文殊而义相同,陈氏是从病机释脉理。多数医家随同第二种说法,本处亦从之,其他三者可以参考。

[9]皮聚而毛落:《难经会通》:“皮聚,谓皮枯而缩也。毛落,谓毛脱也。”又,孙鼎宜曰:“聚当作皱,声误,下同。”《难经疏证》:“皮聚者,皮肤皱腊(xi,干肉——编者注)失润,故毛落也。”

[10]饮食不能为肌肤:指脾受损而失于运化,水谷精微不能营养肌肤,所以肌肉消瘦。

[11]筋缓不能自收持:筋病则肢体运动失灵,不能作随意运动。收,指肢体收拢,收缩;持,支撑。

[12]至于收病也:就是至脉的病证。吕广认为:收者,取也。经但载损家病,不载至家病。至家者,诸阳六府病。六府病,苦头痛身热,忽特不利,与损家病异。今反载损家病证,故损脉于此受病,非是至家病也。

[13]缓其中:缓,和缓。中,里的意思。肝主怒,性刚,肝气盛则里急。甘味药物具有和缓作用。缓其中,意即用甘药以和缓肝气之急。

[14]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前,关前,指寸脉。后,关后,指尺脉。大、小,指脉象,大脉为邪气盛的表现。寸脉大,是阳盛于上,所以头痛目眩,尺脉大,是阴盛于里,所以胸满短气。

[15]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难经经释》认为:“洪大为阳邪外越,故烦满。沉细为阴邪内陷,故腹痛。滑为血实,故为热。涩为伤湿,故中雾露”可参。

[16]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困,危重。加,增剧。沉细为阴,夜属阴,阴病遇阴时,就会加剧,所以说沉细夜加。浮大为阳,昼属阳,阳病遇阳时,就会加剧,所以说浮大昼加。

[17]着床:卧床不起。(www.xing528.com)

[18]无魂:即失神,精神失常的严重状态。

[19]行尸:病人已濒于死亡,虽能勉强行走,也类似尸体,故称为行尸。《难经正义》:“若再呼一至,再吸一至,迟之极矣,则其人魂气已离,生道已绝,如尸之行,故曰行尸。”

[20]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指寸部有脉,尺部无脉。此处有脉,无脉均有两种情况:一指寸部出现有邪之脉,尺部未出现病邪之脉,那是病位在上,所以曰:“其人当吐”。二指寸部还尚有脉动,尺部已无脉动,为肾中元气衰竭,故曰“不吐者死”。

[21]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指寸部无脉动,尺部尚存脉动,说明肾中元气未绝,脉尚有根,病虽危重,但不至于死亡,故曰“虽困无能为害”。

【白话解】

十四难问:脉有至脉和损脉,它们的情况怎样呢?

答:至脉是一呼脉搏两次的叫做平脉,脉搏三次叫做离经,脉搏四次叫做夺精,脉搏五次叫做死脉,脉搏六次叫做命绝。这些就是至脉的情况。什么叫损脉呢?一呼脉搏—次叫做离经,二呼脉搏一次叫做夺精,三呼脉搏一次叫做死脉,四呼脉搏一次叫做命绝。这些就是损脉的情况。至脉的病由肾到肺是从下向上传变的,损脉的病由肺到肾是从上向下传变的。

问:损脉的病证情况怎样呢?

答:一损是损害肺所主的皮毛,皮肤皱缩和毛发脱落;二损是损害心所主的血脉,脉中营血虚少,不能正常运行以营养五脏六腑;三损是损害脾所主的肌肉,肌肉消瘦,饮食物的精微不能输布到肌肉和皮肤;四损是损害肝所主的筋,筋弛缓不能自动收缩和支持;五损是损害肾所主的骨,骨痿弱无力而不能起床。相反,就是至脉的病证。病从上向下传变的,到了骨痿不能起床的程度就将死亡;病从下向上传变的,到了皮肤皱缩、毛发脱落的程度就将死亡。

问:治损的方法怎样呢?

答:损害肺的,补益肺气;损害心的,调和营血与卫气;损害脾的,调节饮食,起居保持适宜的寒温;损害肝的,用甘药和缓肝气;损害肾的,补益精气。这些就是治疗虚损的方法。

问:脉有一呼搏动两次,一吸搏动两次;有一呼搏动三次,一吸搏动三次;有一呼搏动四次,一吸搏动四次;有一呼搏动五次,一吸搏动五次;有一呼搏动六次,一吸搏动六次;还有一呼搏动一次,一吸搏动一次;有两呼搏动一次,两吸搏动一次;有一呼一吸搏动两次。脉的搏动有这些情况,怎样来辨别所发生的病证呢?

答:脉搏一呼两次,一吸两次,不大不小的,是正常的脉象。假使脉搏一呼三次,一吸三次,是刚刚发病,如寸脉大尺脉小,会有头痛、目眩;寸脉小尺脉大,会有胸部胀满、呼吸短促。脉搏一呼四次,一吸四次,病势将要加重,如脉象洪大的,会有烦躁满闷的病证;脉象沉细的,会有腹中疼痛;脉滑的是伤于热邪;脉涩的是受了雾露之邪。脉搏一呼五次,一吸五次,病人情况已相当危重,脉沉细的夜间要加剧,脉浮大的白天要加剧;如果没有大小不一的情况,虽然危重还可以治疗,有大小不一情况的,那就难治了。脉搏一呼六次,一吸六次,这是极端危险、濒于死亡的脉象,如见沉细可能在夜间死亡,见浮大可能在白天死亡。脉搏一呼一次,一吸一次,就叫做损脉,病人虽然暂时还能行走,但终究是要卧床不起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血气俱不足的缘故。脉搏两呼一次,两吸一次,或一呼一吸两次,就叫做无魂,这种病人已趋于死亡,虽能勉强行走,也只能叫他为行尸。

寸部有脉,尺部无脉,病人应当呕吐,如果不吐的会导致死亡;寸部无脉,尺部有脉,病情虽然严重,并不至于危险。所以这样,是因为人的尺脉,比如树的根,树木的枝叶虽然枯搞了,只要根本没有伤损,还会自然生长的。脉有根本,说明病人还有元气,所以知道是不会死亡的。

【解析】

本段文字主要讨论依据呼吸与脉象“损至”的关系判断疾病发展趋势及预后。“至”的含义,本指脉气到来的搏动现象。在此除一呼再至为平脉以外,主要指脉至过频的病脉。“损”的含义是指脉至过缓的病脉。文中界定了“至”和“损”的病理变化和趋势,即“至脉从下上”,其义为“至脉”常使脏腑病变由下向上发展;“损脉从上下也”,其义为“损脉”常使脏腑病变从上向下发展。因此,“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说明由心肺之病累及至脾肝肾;“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说明肾肝之病向上波及脾心肺。

在寸、关、尺三部脉中,《难经》尤为重视尺部脉。这是因为尺脉可测候元气之盛衰。所谓“元气”,也称“原气”,亦即“生气”,乃人体生命之根本,生死之所系。元气之存亡,反映在寸口脉的下部,亦即尺部。尺部有脉是脉有根本,预后较佳。

本文源出《素问·平人气象论》,并有所发挥,间有不足之处。徐灵胎就提出:“《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盖损不过一呼一动,数不过四动以上,若损至于四呼一至,至至于一呼六至,恐天下未必有此脉也。”此说可参。

《难经》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脉象迟数变化与疾病变化的相关性讨论,进一步阐述了虚损危重病证的病理机制、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判断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1.阐发虚损的病理机制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指出精气耗夺是虚证的主要病机。《难经》引申了《内经》的说法,认为由虚而成损,损为病之进,故以损概虚,在论述“损”脉中阐发虚损病证的病理机制。如《难经·十四难》说:“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在此,《难经》是以脉搏至数较正常减少的为“损”脉,并将其分成“离经”“夺精”“死”和“命绝”四个等级,以从脉象衰退的程度示虚损病情的轻重程度。《难经》依据脉搏至数讨论人体的虚损状态,其实质是指出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乃是导致虚损病证的病理机制。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充沛,则脏腑功能正常,生机蓬勃;气血不足,则脏腑功能衰弱,生机不荣。《内经》曰“脉者,血之府”,是《难经》以脉论损的理论基础。在《难经·十四难》又明确指出:“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血气皆不足”,气虚无力鼓舞脉搏,血虚无以充盈脉道,故脉搏至数缓慢而细弱;气血不足,机体失养,故倦怠嗜卧。这些都是虚损病证的常见症状,多属病情较轻。倘若病情进一步发展,精气严重耗损,气血亏虚已甚,就会出现所谓“死”“命绝”等危象。

2.揭示虚损的传变规律 《难经》以《内经》“五脏与五体相合”的理论为指导,揭示了虚损病证在五脏之间的传变规律。如《难经·十四难》说:“损脉从上下也,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这里《难经》作者分别从皮毛、血脉、肌肉、筋、骨,与内在肺、心、脾、肝、肾相关相连的机制,阐述了五脏虚损自上而下的证候演变,创立了“五损”之说。此外,《难经·十四难》还从肾主骨的理论出发“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强调了肾在虚损病势演变中的重要性。因为肾为水火之宅,内寓元阴元阳,乃人身生命之动力,所以肾脏虚损,则病情危重。

《难经》有关虚损传变规律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张景岳发挥《难经》“虚损重肾”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脏气受伤,肾穷则死”的著名论断。又如叶天士依据《难经》“五损”之说,以上损、中损、下损作为虚损辨证分型的总纲。除此之外,后世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虚损病证的细致观察,认为虚损的传变,既可自上而下,亦可自下而上;在虚损病势演变中,既要重视肾脏,又要重视脾胃。如刘完素说:“损自上而下……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故损自下而上……过于脾则不可治也。”从而使《难经》对虚损传变规律的论述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3.揭示虚损的治疗大法 关于虚损病证的治疗,《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了“虚则补之”的总则。《难经·十四难》进一步指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这是对五脏虚损的治疗大法。即肺主气,肺脏虚损,肺气不足,治当补益肺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心主血脉;心脏虚损,就会影响到营卫气血的充盈与运行,治当调和营卫气血。脾主运化水谷,脾脏虚损,则运化失司,除药治之外,还需要注意调节饮食,使五味调和、食量适度、冷热合宜,不要再伤及脾,促使其功能的康复。肝主疏泄,又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肝脏虚损,常见阴血不足,阳气有余的病变,多用疏肝、柔肝、缓急的治法。肾主藏精,肾脏虚损,肾精亏虚,治当补益肾精。《难经》根据五脏所主及其特性提出的治损原则,对后世治疗虚损病证有很大启发。

4.阐述对虚损的预后判断原则 由于《难经》强调肾命元之气在虚损病机中的重要作用,而肾命元之气的强弱可以反映于寸口尺部,所以对虚损的预后判断就很注重对尺部脉象的诊察。如《难经·十四难》说:“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尺部有脉,说明脉有根本,元气未绝,预后较好;如果尺部无脉,在排除了“脉不出”的情况下,多为脉失根本,元气衰败,预后不良。

5.分析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是说心脉受损者,可以通过调理营卫的方法治疗,其理论基础是营卫之气的生成、运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现分析如下。

首先,从营卫之气与心的生理关系来看,心与营卫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阐述了水谷精微化生营血成为血液的过程。这一化血之功由心所主,如后世唐容川所说“心之能事,又主生血”(《血证论》)。营血生成后在心气的作用下行于脉中,是为“心主血脉”。而卫气与营气同起于中焦,营行脉中,卫亦与之相随而行于脉外,周行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此运行有一定的规律,这一运行功能的盛衰,可从寸口脉中测出。由此可知,营卫充养血脉而又由心所主,所以清代医家徐大椿《难经经释》认为“营卫者血之所充也”。明代医家王九思《难经集注》认为“心者,营卫之本”。说明营卫的充养及运行表现为一定节律的心脉搏动,是“损其心者,调其荣卫”的生理基础。

由此,营卫与心在病理上也直接相关。如营卫不和之异常出汗,即为心液外泄,常使心脉损伤。临床上误汗或发汗过度,可以耗散营卫,导致心阳受损而见心动悸,脉结代等症的发生。依据《伤寒论》太阳病篇的论述外感病过汗可见心动悸、脉结代者莫不与此有关。再如久病失调或脾失健运,忧思劳倦等因素导致营卫耗伤或化生不足,也可导致心气心阴受损而形成心悸怔忡或胸痹心痛的发生。

在治疗上,《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显示了“损其心者,调其荣卫”的典范意义,如《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均为扶卫气助心阳而设;同样,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仍为和阳护心之方。其他如小建中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均以调和营卫之桂枝汤为基础方,变化而成资助气血、养心安神之用。使卫气外固,营液内守,血脉充盈,心阳振奋,心脉得复,此即调营卫以治心之功能虚损之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