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难
【原文】
三难曰:脉有太过[1],有不及[2],有阴阳相乘[3],有覆[4]有溢[5],有关有格[6],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7]。过者[8],法[9]曰太过;减者[10],法曰不及。遂[11]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12],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13]。过者[14],法曰太过;减者[15],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16],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17],人不病而死也。
【提要】
在寸、关、尺定位的基础上,提出脉的搏动范围超过本位为太过,反之为不及,以及覆溢、关格等脉。
【注释】
[1]太过:指脉象言,谓脉搏的长度超过正常的长度。如寸脉超过九分,尺脉超过一寸,皆谓“太过”。
[2]不及:指脉象言,谓脉搏的长度不足正常脉位的长度。如寸脉不足九分,尺脉不足一寸,皆谓之“不及”。
[3]阴阳相乘:指寸脉(阳部脉)与尺脉(阴部脉)相互乘袭。意为寸部见到尺脉特点,尺部见到寸脉特点。
[4]覆:《说文》:“一曰盖也”,覆盖。有自上向下盖掩之意。《难经本义》:“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倾于下也。”此指尺部脉位过长,延伸于尺肤部者。
[5]溢:《说文》:“器满也”,满溢、泛溢,有自下而上之意。《难经本义》“溢,如水之溢,由内而出乎外也。”此指寸部的脉位过长,超过九分,脉搏上达冲溢到鱼际部位的脉象特点。
[6]关、格:此处指脉象特点,即寸脉(阳脉)尺脉(阴脉)均偏盛。关,《说文》:“以木横持门户也”,这里有关闭之义;格,有格拒之义。此指阴阳二气隔阻不通,互相排斥的病理状态反映于脉象方面的特点。
[7]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此指寸部的正常脉象,长度为九分,脉搏显现的部位应当是浮的特点。“阳之动”的“阳”指寸脉。
[8]过者:指寸脉搏动的长度超过了九分的脉象。
[9]法:指切脉的法则、规范。(www.xing528.com)
[10]减者:指寸脉搏动的长度不足九分的脉象。
[11]遂:副词。相当于“于是”、“就”。《集韵·至韵》:“遂,因也。”《篇海类编·人事类》:“遂,两事之辞。”故《难经本义》:“此‘遂’字,最为切紧,盖承上启下之要言,不然则太过不及、阴阳相乘、关格覆溢,浑为一意,漫无轻重矣。”又,有延、延伸之义。《汉书·外戚传·卫后》:“六年之间大命不遂,祸殃乃重。”颜师古注:“遂,犹延也”。
[12]外关内格:指寸脉太过,超过其九分之位,泛溢于鱼际的脉象所反映的病机,是阳气被关闭于外而阴气被格拒于内,故《难经本义》注曰:“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
[13]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此指关后属阴的尺脉之正常脉象,特征是脉长一寸,显现部位深(即沉)。
[14]过者:指尺部脉的脉位超过l寸,也不显沉象的脉。
[15]减者:指尺部脉的长度不足1寸的脉象。
[16]内关外格:指尺脉太过,超过尺脉正常的1寸,这种脉象又叫“覆”。这是阳气被关闭于内而阴气被格阻于外的结果,这即是阳盛乘阴的脉象。《难经本义》:“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以阴气不得营于阳,阳遂下陷而覆于尺之分,为内关外格也。内关外格,谓阳内闭而不上,阴执外入以格拒之,此阳乘阴位之脉也。”
[17]真脏之脉:即无胃气的脉,指脉象毫无和缓之态。此脉多见于病人濒临死亡前,是阴阳离决,脏腑精气衰败而产生的脉象。《难经本义》:“覆溢之脉,乃孤阴独阳,上下相离之诊,故曰真藏之脉,谓无胃气以和之也。凡人得此脉,虽不病犹死也。”《难经本义》也说:“覆溢之脉,乃阴阳离决之征。若覆溢之散,虽关格重证,犹或未至危殆。若覆溢之甚,为真藏之脉。真藏者,谓脏气已绝,其真形独现于外,不必有疾病,而可决其必死也。”
【白话解】
三难问:脉势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气势的互相乘袭,有下覆上溢,有闭阻有阻抗,它们的具体情况怎样呢?
答:关部前的寸位,是阳脉搏动之处,脉体应该长九分而显现浮象。超过九分的,叫做太过;不满九分的,叫做不及。直向上浮越达到鱼部的称为溢脉,这是由于阳气被关闭于外而阴气格拒于内,为阴盛乘阳的脉象。关部后的尺位,是阴脉搏动,脉体应该长一寸而现沉象。超过一寸的,叫做太过;不满一寸的,叫做不及。向下行超出一寸,甚至深入尺泽方向的称为覆脉,这是由于阳气被阻闭于内而阴气阻抗于外,为阳盛乘阴的脉象。所以说覆脉和溢脉,那是真脏脉,病人虽然没有明显症状表现,而往往也会死亡的。
【解析】
此段文字主要阐释脉之太过、不及,阴阳相乘,脉覆、脉溢以及外关内格和内关外格的含义。诸家之解,纷纭不一。依本文之意,平脉应为关前当见九分而浮,即脉的长度应是九分,而脉搏层位应偏于浮。脉之太过,显系此两者超其常度,即过浮而越其九分之位。脉之不足,是关前偏沉而不足九分之位。所谓溢,是关前之脉溢出九分而上鱼际,又称为外关内格。此处之“关”似有阻闭之意;而“格”有阻抗或阻拒之义。关前脉溢是阴阳不相协调的阴乘之脉。关以后的尺部,其平脉当见一寸而沉。脉的长度是一寸,搏动层位应偏沉。如沉而越其一寸之位是关后太过之脉;如沉而不足一寸之位,为关后不及之脉。如脉搏超越关后一寸而入尺中,则称为覆脉,又称内关外格。亦为阴阳不相协调,为阳乘之脉。无论“覆”或“溢”,均为真脏脉,意味着死证。
关于本文的关与格问题,下文第三十七难亦有其解,其意为“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三难的“关格”,是谈脉象脉理;而三十七难的“关格”又似是阴阳盛衰的病机。关于真脏脉,《内经》多篇有所论及,与本文亦有出入,可见当时并非一家之言。如徐灵胎按云:“《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各有真脏脉,各详其形,乃胃气不能与脏气俱至于手太阴,故本脏之脉独现,谓之真脏,并非关格之谓。关格之说,自详《灵枢·终始篇》及《素问·六节藏象篇》,亦并与真脏无干,何得混并。其辨关格,说详三十七难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