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在藏毯的编织技艺、图案设计上存在着差异。康巴藏区较多地保留了传统藏毯的编织技艺,而安多藏区则在图案设计上将藏汉文化融为一体,构思巧妙,色调和谐,风格独特。1959年,海西柴达木诺木洪文化的发现地、塔里他里哈遗址中出土的“毛席”残片,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毛席”实物,证明了青海藏族先民几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

“姑娘嫁到加牙里,不捻线着干啥哩”这是流传在青海省加牙藏族的一句俗语。这句俗语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加牙藏民捻线、编织藏毯的图画。

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在藏毯的编织技艺、图案设计上存在着差异。康巴藏区(玉树地区)较多地保留了传统藏毯的编织技艺,而安多藏区则在图案设计上将藏汉文化融为一体,构思巧妙,色调和谐,风格独特。

藏毯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1959年,海西柴达木诺木洪文化的发现地、塔里他里哈遗址中出土的“毛席”残片,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毛席”实物,证明了青海藏族先民几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

而加牙藏毯的成熟期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清康熙年间,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扩建,为供应寺院装饰及僧人们诵经的坐垫,便寻人制作藏毯。就这样藏毯便在塔尔寺附近的湟中加牙村应运而生。据《湟中县志·手工业》记载:“清嘉庆年间宁夏地毯工匠大、小马师来湟中加牙村,村民马得全、杨新春二人拜其为师。”村民杨新春、马得全等人进一步学习了栽绒地毯的编织技艺,使藏毯的编织技艺更加规范化。(www.xing528.com)

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其主要产地分布在湟中县加牙村及上新庄,还有藏族居住区玉树、海南、海北、果洛藏族自治州及西宁周边的贵德、平安、乐都、湟源等县。这些地方的草原草质好,无污染,而加牙藏毯的原材料就来自这些地方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羊毛、山羊羊绒牦牛的绒和骆驼的绒等。在这些地方生长起来的藏系绵羊羊毛色纯净,毛质极好,绒毛厚,纤维长,弹性强,光泽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为加牙藏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后通过低温染纱、低温洗毯等工艺流程,使成品具有色泽艳丽、弹性好和不脱色、掉毛的优良品质。编出的藏毯具有图案逼真、轮廓清晰、色彩鲜艳、反复踩压不变形等多项特点。更神奇的是,一块藏毯至少可以用上10年,而且使用年代越久,光泽越明亮。

加牙藏毯全部是用手工编织完成,织毯匠人将用橡壳、大黄叶根、槐米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染色的毛线环绕在绕线杆上,织完一行,就将毛线扣全部拉紧,再用刀具将杆上的绕纱割开。于是,在毯面上出现层层毛线的断面,这一制作工艺被称为手工连环结。整片藏毯织完之后,织毯匠人再用剪刀对其进行打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