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经贸委课题组
加强节能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十五”期间,我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远远大于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高,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形成较大压力,如得不到切实有效解决,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对建设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全面了解我区能源消费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现状与特点
(一)基本情况
1、能源生产平稳增长,煤炭生产占主导地位。2005年,我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927.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5%。其中,煤炭(吨原煤折0.714吨标准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98.6%,原油(吨原油折1.43吨标准煤)占0.3%,水电占1.1%。“十五”期间,能源生产总量增长了41.5%,年均增长7.2%,其中,原煤增长65.1%,年均增长10.5%,原油大幅下降46.8%,水电增长92.7%。
2005年,我区二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516.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1.2%,其中,洗精煤产量824.5万吨,增长25.2%;焦炭产量110.3万吨,增长17.5%;火力发电量295.2亿千瓦时,增长13.9%,汽油产量51.7万吨,柴油产量70.9万吨,液化石油气产量8.96万吨,分别增长7.8%、14.9%和0.9%。
2、能源消费高速增长,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2005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为2480.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8.64%。“十五”期间,能源消费量增长2.83倍,年均增长23.2%,其中,原煤增长3.6倍,年均增长29.3%,原油增长76%,年均增长12%,
表1 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和构成
天然气增长50倍,水电下降86%。
——能源消费类型。2005年,全区消费原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7.3%,比上年增长16.4%,原油占8.2%,下降10.9%,天然气占3.6%,增长8.6%,水电占0.9%,增长95.6%。
表2 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国民经济各部门能源消费。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2005年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8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87.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9.3%;其次为第三产业,占6.3%,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7.23%;居民生活占4.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7.54%;第一产业占0.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44.9%。
表3 200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能源消费构成和增幅
——各地区能源消费。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消费1929.2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其中,银川市消费430.3万吨,增长12.6%,石嘴山市消费780.86万吨,下降3.53%,吴忠市消费493.9万吨,增长11.84%,固原市消费51.1万吨,下降13.2%,中卫市消费219万吨,增长77.2%。
表4 2005年各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
3、人均能源消费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005年,我区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19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2%,“十五”期间增长2.65倍,年均增长21.54%。同年,万元GDP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减少0.07吨标准煤,节约能源41.96万吨标准煤,节能率为1.4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83,较上年下降0.54,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
(二)主要特点
第一,重工业优先发展,带动能源消费居高不下。“三线”建设时国家在我区布局了一批以重工业为主的大中型企业,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并得以延续。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8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由于煤炭是我区的优势资源,重工业中,采掘业等资源型产业和原料工业占到工业总量的60%以上。重工业发展必然需要大量资源和能源做基本保证,导致我区能源消费居高不下。2005年,重工业能源消费占工业的95.2%,占全社会的83.4%。
工业38个大类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居前六位的依次为: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六个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9.2%,占全社会的78.1%。其中能源消费量最大的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消费能源占工业的38.4%,占全社会的33.7%。以上六个行业均为重工业,表明我区能源消费集中在工业,工业集中在重工业,重工业又集中在6个主要行业。
第二,高载能产业梯度转移,促使我区成为能源消费替代区。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一些市场依然有需求,但对资源和能源依赖度较高、产业层次较低的产业,逐渐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我区具有煤炭和相对富裕的电力优势,加之高载能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因此成为承接全国高载能产业发展的地区之一。载能比较高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铝、镁冶炼)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铁合金),“十五”期间保持了高速发展,在工业中的比重也有所上升。2005年,这三个产业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的31.44%,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27.53%,成为工业能源消费的主要行业。我区的高载能产品基本销往区外和国外,而能源消费计入到区内,我区成为全国能源消费的替代省区之一。
表5 2005年我区工业主要耗能行业能耗
表6 我区高载能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大,产品单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区实际,“十五”期间,淘汰了自焙槽电解铝工艺,5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炉,10万吨以下炼钢炉,土焦和改良焦,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直径2.2米以下水泥立窑生产线等。同时,加大了节能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和应用,电解铝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50千安大型预焙电解槽;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78.7%;铁合金矿热炉以12500千伏安炉型为主,90%矿热炉建设了除尘设备,平均吨硅铁电耗已降至8700千瓦时;电石也以12500千伏安矿热炉为主,全密闭等新技术装备正在企业中应用;碳化硅推广了“多炉芯生产碳化硅新技术”;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上升到45%。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我区主要耗能产品节能降耗效果明显,能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7 我区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和全国水平比较
(三)存在问题(www.xing528.com)
1、综合能耗比较高。2005年,我区单位GDP能耗为4.14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9倍,为单位GDP能源消费最高的省区。同年,经济发达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海南等省区,单位GDP能耗均在1吨标准煤/万元以下,我区与这些省区的差距更大。
2、工业能源消费多。2005年,我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9.03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9倍,也是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最多的省区,与广东等省区比,相差8倍以上。
3、能源产出效率低。2005年,我区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62.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比全国2004年的平均水平低7.9个百分点。消费每吨标准煤实现的单位GDP为2416.5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781.5元。
4、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十五”期间,我区能源生产年均增长7.2%,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3.2%,增幅相差16个百分点。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能源消费量大大高于生产量,2005年,我区一次能源自给率仅为77.7%,调入能源1652.41万吨标准煤,调出能源1177.61万吨标准煤,净调入474.8万吨标准煤,成为能源调入省区。另外,我区石油、天然气、水电等优质能源少,消费量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31.5%下降到2005年的12.7%,致使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
二、形势与任务
(一)面临的形势
1、全国能源形势。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是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按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能力测算,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可采年限分别只有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230年、45年和61年。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由于近年来能源消费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2005年煤炭产量达21.9亿吨,比2000年翻了一番,仍不能满足需要。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石油净进口量由2000年的0.76亿吨,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1.43亿吨,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靠过度消耗能源支撑经济快速增长难以持久。与能源短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能源浪费惊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200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4.4%,而煤炭消费占35%以上,原油消费占7.8%(按当年汇率计算)。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2年~2004年分别为1.30、1.36、1.43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与2004年持平,今年上半年同比上升0.8%。“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年均为1.04,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据测算,如果今后15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均控制在1.0,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将超过50亿吨标准煤,这是我国根本无法承受的。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奋斗目标。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节能降耗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提出节能的约束性指标,必须如期实现。
2、我区的能源形势。从生产和消费结构看,我区的能源以煤炭为主,优质高效能源短缺,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增强。从能源消费量看,我区是全国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最高的省区,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差距很大,贯彻落实国家节能方针与政策,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形势严峻,难度很大。从“十一五”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看,到2010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亿元,比2005年净增4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440亿元,净增21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8%提高到44%。到“十一五”末,预计全区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150万千瓦,一些主要载能产品生产能力也有所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将保持高速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重型工业化演进趋势更为明显,能源消费仍处于高增长期。根据目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情况、主要耗能产品产量和能耗水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为年均1等因素,经综合测算分析,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区能源消费量仍保持在4000万吨标准煤以上,按现价地区生产总值算,万元GDP能源消费仍在4吨标准煤以上,完成节能目标任务难度非常大。
(二)目标与任务
1、目标。“十一五”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能源消费量由2005年的4.14吨标准煤下降到3.31吨标准煤,能耗下降20%,年均下降4.4%。
2、任务。
——切实抓好工业企业节能。工业企业是我区能源消费的主体,是节能降耗的主体,也是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要突出抓好电力、冶金、石化、煤炭、建材、发酵等重点耗能行业,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中的19户重点用能企业和自治区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明确节能目标,落实节能任务,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各项措施,保证完成节能任务。
——不断加强能源开发过程中的节能。要把回采率和采收率纳入日常管理,并从设备、工艺等方面加强监督检查,采取行政、经济等措施,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对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回采率的企业加大征收资源补偿费,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努力推进建筑节能。把建筑物作为重点用能产品,在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推进节能。新建和改建项目严格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普及建筑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鼓励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进一步强化公共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服务业、居民住宅、公共场所及商用建筑开发中全面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大力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各类企业和单位按照国家和我区有关法规、政策,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加快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大秸秆等生物质能的利用,推广省柴节煤灶。
三、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能耗低的优势特色产业。节能首先要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加快发展交通物流、信息咨询、金融法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一是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减少能源消费。加快发展能源工业,开工建设煤制油项目,建成一批煤基甲醇、煤基二甲醚、煤基烯烃项目,把宁东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电力基地,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效率和附加值。进一步发展新材料产业,主要是钽、铌、铍等稀有金属功能材料及加工产品;电解铝及铝合金、铝材加工产品;金属镁、镁合金及其压延产品;碳基材料及其加工产品;多晶硅、微合金炉料等。将我区建成世界重要的钽铌铍和碳基材料制品生产研发基地,国内重要的铝、多晶硅、镁及镁合金及其深加工产品基地。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能源消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大型轴承、煤矿综采设备、自动化仪表、大型精密铸件等优势产品,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仪表、煤矿综采设备生产基地。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延长产品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能源消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羊绒、枸杞、葡萄、乳品、牛羊肉制品、清真食品等产业及产品系列,巩固提升全国最大的枸杞生产加工基地、羊绒初级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基地地位,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清真食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发酵制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物发酵抗生素和其他化学原料药,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通过壮大轻工业规模、提高比重节能降耗。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减少能源消费。推进化工、冶金、轻纺、建材、民族用品等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促使造纸、发酵制品、铁合金、电炉钢、高纯铅等行业向技术先进和合理规模发展;改造提升水泥及制品、玻璃、陶瓷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石膏建材、化学建材和墙体材料三大新型建材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高提升传统产业层次,达到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效应。三是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减少能源消费。严禁新建2.5万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炉,逐步淘汰1.25万千伏安以下的矿热炉;逐步关停单炉1.25万千伏安及以下小电石企业。2009年底前淘汰炭化室高度4.3米(3.2米及以上捣固焦炉除外)以下焦炉;2007年底前淘汰产能3.4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和1.7万吨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并关闭年核定生产能力3万吨及以下矿井;2010年末淘汰5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不包括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机组)和所有立窑水泥。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优化高载能工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费。
(二)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能源高效利用水平和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要通过规划指导、依法监管、政策扶持、市场调节、技术支撑、宣传教育等途径和方式,在企业、园区和区域三个层面开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降耗。一是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着力夯实发展循环经济微观基础。以电力、冶金、石化、建材等高载能行业为重点,通过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综合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四节一利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废弃物循环利用),从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对单位产品能源消费超限额的企业、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运行机制。二是在工业园区优化资源配置,着力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对入园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弃物排放综合控制目标,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产业链。在高载能企业集中的园区,探索实践产品链式发展、产业集约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建立几个示范园区。三是在区域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着力构建节约型城市。在总结石嘴山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城市逐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新模式。优先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新能源、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建设应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和集中供热,民用和公共建筑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组织实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和地热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三)突出关键环节,认真组织实施好“十大节能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十一五”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五”节能规划》,加快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和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节能工程,为实现节能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机构、人员和经费,并将工程实施进度和绩效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年度工作考核体系中。二是严格管理制度。抓紧制定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能耗准入标准、节能设计规范,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建筑、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等能效标准,以及公共建筑用能设备运行标准。采取公报、检查、抽查、通报、交流等方式,对企业节能进行跟踪、指导和监督,对能效水平达不到要求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整改。三是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将节能技术中急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优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解决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示范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四是实施一批节能重大项目。按照“十大节能工程”,确定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并争取国家支持。自治区也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
(四)抓住重点企业,全力推动重点用能大户的节能降耗。一是加强对各企业节能行动的跟踪、指导和考核。对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中的19户重点用能企业和自治区年能耗在5万吨以上的60户企业,由自治区节能监察中心负责开展日常节能监察,各市负责年耗能5000吨以上企业的节能监督检查。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督促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建立节能责任制,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实施节能奖励措施。二是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和统计报告制度。各企业要按照《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的具体要求,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配备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仪表,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指定专人负责能源计量管理和统计工作,建立能源消费方面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三是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投入。各企业每年必须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节能技术改造,加大节能新工艺、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企业列入节能规划的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自治区将予以重点支持;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项目,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五)加强技术进步,力争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电力:加快淘汰现有单机5万千瓦及以下发电机组,严禁新建单机5万千瓦及以下发电机组,重点推动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及双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的建设,在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效环保热电联产项目,在煤矸石资源丰富的矿区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项目,力争使单位综合煤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煤炭:继续关闭淘汰技术落后、效率低、规模小、严重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的小煤矿,加大中型煤矿的资源整合力度,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实现高产高效;加大煤化工替代石油化工的力度,使煤基燃料(煤制油、二甲醚等)、煤制烯烃产品单位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解铝:采用350千安以上大型预焙槽冶炼工艺,电流效率达到94%以上,综合交流电耗在14200千瓦时/吨以下,氧化铝单耗在1.9吨以下,污染物达标排放。水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推广综合低能耗熟料烧成技术与装备,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70%以上,散装水泥使用率由目前的16.7%提高到30%。铁合金:禁止新建25000千伏安以下,以及25000千伏安及以上但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工艺装备等达不到准入要求的铁合金矿热电炉项目,推进铁合金电炉大型化、密闭化、自动化,推广炉外精炼新工艺、原料精料入炉技术、矿热炉低压补偿技术、粉尘等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煤气回收、冶炼炉渣回收及湿法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等,使综合电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电石:关闭和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电石生产企业各项污染物排放要达到环保要求,强化准入管理,发展大型、现代化的电石生产装置,支持大型PVC生产企业建立大型电石生产基地。焦炭:淘汰土焦、改良焦,2009年底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焦炉(3.2米及以上捣固焦炉除外),推行焦化行业清洁生产,支持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
(六)拓展新的领域,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是加快发展风力发电。立足我区风电资源优势,依托我区实力雄厚的电力企业和技术先进的机械制造业,开发五到六个较大的风电场,到2010年风电装机到100万千瓦左右,2020年达到200万千瓦,力争将我区建成全国最大的风电场之一。二是积极发展水电。对现有水电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加装机容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三是支持利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广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加大太阳灶、节柴灶的建设力度,组织推广一批生物质能技术、生活垃圾和秸秆发电、太阳能利用等新能源示范项目,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方式。
(七)推进可持续发展,下大力气建设节约型社会。一是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根据我区实际,逐步实现需求结构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要素资源投入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构建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资源。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和城市集中供热;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水资源;建立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三是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再生产品;鼓励宾馆、酒店、餐饮、洗浴企业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和消费。
(八)强化引导扶持,探索建立节约能源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加大节能资金投入。加大政府投入,支持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以及节能管理的能力建设等,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强对节能的资金投入。二是建立多渠道节能投融资体制。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项目的投资。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和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加大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力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社会投融资体制。三是建立节能奖励机制。各级政府每年对在节能工作或节能科技研究、开发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企业也应建立节能奖励制度,对内部节能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课题主持单位:自治区经委
课题组组长:解孟林
课题组副组长:赵小平
课题组成员:石新民 窦飞 郭聿维 聂朝照
2006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