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神经性贪食
一、定义
神经性贪食是一种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患儿有恐惧发胖的心理,常采用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主要起病于青少年时期,女性多见。
二、病因
1.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均提示神经性贪食与遗传因素有关。
2.神经生化因素
研究表明,异常的5-羟色胺调节可能与神经性贪食的暴食、抑郁、冲动等表现有关。还有研究表明神经肽Y的水平在神经性贪食患儿中增高,胆囊收缩素的水平在神经性贪食患儿中降低。
3.神经影像学研究
有研究发现神经性贪食患儿顶叶代谢低,糖代谢右脑大于左脑的不对称性消失。
4.家庭因素
神经性贪食的女孩感受她们的家庭有较少的内聚力、较少的情感支持、较少的沟通表达,更多的冲突,更多的控制。
5.人格和气质因素
6.社会文化因素
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
7.性虐待
童年时期的性虐待是神经性贪食的一个危险因素。
三、临床表现
儿童青少年出现对外貌、体重、体型的不满和过分关注,对事物的过分关注和渴望,并发生间断性一次性进食大量食物的现象或大量进食后诱吐、导泻、运动过度等现象,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
(1)神经性贪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对食物存在不可抗拒的、强烈的欲望,不自主地发作性暴食,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的食物,进食后又因恐惧肥胖,采取诱吐、导泻和过度运动等方式以消除暴食引起的肥胖效应。
(2)长期反复的暴食发作、诱导呕吐、进食等行为,使得神经性贪食患儿出现各种躯体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3)长期反复的暴食发作、诱导呕吐、进食等行为及躯体并发症的存在,使得神经性贪食患儿可能出现其他精神方面的症状,如焦虑、抑郁、易激惹、强迫症状等。
(4)神经性贪食患儿易于共患重度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物质滥用等精神障碍。
四、诊断(www.xing528.com)
(1)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并且患儿屈从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贪食发作。
(2)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①自我诱发呕吐;②滥用导泻药;③间歇禁食;④使用厌食剂、甲状腺类制剂或利尿剂。
(3)常有病理性怕胖。
(4)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两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
(5)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6)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本症可继发于抑郁症,导致诊断困难或在必要时需要并列诊断。
五、鉴别诊断
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引起的贪食现象,如癫痫、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常合并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
六、治疗
治疗包括营养状态的恢复,药物治疗和综合心理治疗。
1.治疗的近期目标
营养状况的恢复,正常进食行为模式的重建。
2.治疗的远期目标
寻找和帮助解决与贪食有关的心理、家庭、社会问题,预防复发。
3.药物治疗
抗抑郁剂治疗有效。如三环类抗抑郁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SSRI类等对神经性贪食的患儿的治疗有效。禁用碳酸锂(易引起电解质失衡)。
4.心理治疗
改变认知行为模式,改变患儿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状态,特别强调改变与体重和体型有关的态度。
病例
患儿李某,女,14岁,初三学生。因为要参加中招考试,学校管理严格,每天晚自习十点放学,早上五点起床跑步,周末还要补课。学习压力大,心情差。每次心情差时喜欢吃零食,吃完后心情会好很多。每天晚自习后回家煮方便面,看到同学吃零食就不能控制自己,必须马上拿到零食快速吃下去,有饱腹感才可以停止进食。偶尔吃得太多了,有愧疚感时自己便会手抠咽部自行呕吐。上学2个月体重增加6 kg。平时性格内向,安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胆小。
既往史:既往体检,妊娠期无异常,出生发育史无异常,预防接种随当地进行。
精神科检查:衣着整洁,由父母陪伴入诊室,知道自己进食不正常,但自己无法控制,希望得到治疗,伴有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
诊断:神经性贪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