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龄前期心理发展常规

学龄前期心理发展常规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的“为什么”说明幼儿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道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规律。学龄前期自我控制能力薄弱,4~5岁儿童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学龄前期要注意多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

学龄前期心理发展常规

第三节 学龄前期的心理发展

3~6岁为学龄前期,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游戏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龄前期游戏是以象征性游戏为主,也就是假象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在游戏中也表现了一定的社会性发展规律,根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可以将游戏分为独立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①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②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③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④游戏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

一、学龄前期儿童的认知发展

1.言语的发展

学龄前期是儿童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是儿童增加词汇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词汇量增加最快的年龄是2~3岁。词汇量增加的同时语法结构也获得了发展,如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型,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等。口语表达从对话语向对白语发展,从情境句向连贯句发展。

2.记忆的发展

幼儿的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幼儿期有意记忆发展的速度逐渐增快,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联系更为紧密,词语记忆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可以运用记忆策略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有助于记忆。常用的记忆策略为视觉复述策略。

3.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发展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幼儿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提问类型的变化和概念的形成上。提问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发展。大量的“为什么”说明幼儿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道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规律。

二、学龄前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www.xing528.com)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龄前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表现评价发展到内在品质评价,从简单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评价发展到初步客观评价。学龄前期自我控制能力薄弱,4~5岁儿童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5~6岁儿童大部分有自我控制能力。

2.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的发展多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发展方面。亲社会行为也称为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了分享行为,2岁左右可以主动助人,4~6岁儿童的分享、助人行为都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攻击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童年期攻击性较高者,成年后的攻击性仍然高。

3.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在个体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性别是一个重要方面。2岁的儿童能说出自己的性别。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的标志行为,制裁那些不适当的行为。

4.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的伙伴,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识和社交技能的发展,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可以满足儿童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在学龄前期要注意多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