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2001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都应该有机会挖掘自身潜能,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不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目标,亦是对家庭、社会在儿童成长方面提出的较高要求。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医疗、教育等各界的重视。
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专家们以自然主义为主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点,他们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观点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发展领域里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的地位和影响至今仍难以被超越。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是遗传因素提供的发展基础,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是指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皮亚杰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联系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握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2.前运思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示内化为表现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未掌握守恒;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这一阶段的认识活动处于表现思维水平。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掌握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形式的约束,能够进行假设,其水平达到了抽象思维水平。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理论学家,他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同时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所致,人克服心理与社会矛盾和危机时,很大程度依赖于其心理社会经验。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不同,个体的能力和社会要求之间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心理社会危机。人格发展就处于这两者之间,发展均衡就成为积极的品质,发展不均衡就形成危机,教育或干预的目的就是形成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和形成品质分为8个阶段。
1.婴儿前期(0~2岁)(www.xing528.com)
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形成良好的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3岁)
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发展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幼儿期(4~6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形成良好的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形成良好的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3~18岁)
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形成诚实的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形成良好的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形成关心的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形成智慧和贤明的良好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