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梦境下的意识状态及其对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梦境下的意识状态及其对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做梦状态下,集体潜意识并未苏醒,外人并不能通过引导集体潜意识来转换这个人的心理、生理状态。实际上,这种状态是头脑迷糊、神志不清醒的一种状态。很多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人,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就处于这种状态。潜意识觉醒状态,是个人显意识与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完全融洽的一种状态。

梦境下的意识状态及其对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4.意识的四种状态

人的意识有四种状态:清醒、睡眠、昏沉以及潜意识觉醒状态。

在清醒状态下,这个人的显意识居于主导地位,思考、情绪、记忆以个人潜意识为主。此时,这个人处于不断地进行逻辑判断、逻辑思维当中。清醒状态下,潜意识几乎完全隐藏起来,很难被发现。人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通过情绪、感觉等方面对潜意识施加影响。

我们在白天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清醒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个人意识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这种状态下忽略了自己潜意识的存在。在作任何决定及选择的时候,偏重于逻辑性的思维。

我们的大脑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不时地变换我们的思维状态,我们的个人意识不停地变化着注意力。但是,虽然我们忽略了潜意识的存在,但此时也并不代表我们的潜意识完全消失。我们的潜意识还是像保护神一样,随时保护着我们的身体。

我有个朋友在英国留学的时候,一天晚上在大街上走路,突然感觉好像有点不对劲,觉得背后有什么东西过来了,赶紧抬起胳膊护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结果,他的胳膊被一根木棍打成骨折。原来,他碰到了一个从背后袭击抢劫的歹徒,那人拿着木棍直接照着他的脑袋敲了下去,如果不是他胳膊挡了那么一下,后果不堪设想。他就此逃过了一劫。每次讲起这件事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拣了一条命。

另外,在情况危急的时候,我们人类的潜意识也会暴发出能量。我就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抗日战争的时候,一个八路军战士被日本兵发现了,他在躲避的时候钻进了一个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人只好束手就擒。结果他那会儿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一下子翻过了两人高的围墙跑掉了。后来,他再次尝试翻越那么高的围墙,再也没有成功过。

在睡眠状态下,个人意识完全消失,不再对任何事情、思想进行对与错、是与非的判断。在这种状况下,清醒时被压抑的欲望完全释放出来。因此,我们的梦境没有任何逻辑可言,甚至平时在清醒状态下不可能做的事情,都可以在此时做出。但是,在做梦状态下,集体潜意识并未苏醒,外人并不能通过引导集体潜意识来转换这个人的心理、生理状态。而其个人潜意识此时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一旦受到干扰,这个人很可能会马上从梦中惊醒。

在睡眠状态下,个人潜意识接管了对个人身体的控制,并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控制大脑,分泌相应的激素,并排除身体白天积累的毒素。因此,当一个人经过一场完整的、充分的睡眠醒来之后,会发现自己身体疲劳消失,体力得到了恢复,大脑变得非常清醒。而且睡眠比较好的人免疫力比较强,不容易生病,甚至衰老的速度也会变慢;而睡眠不好的人,通常会出现皮肤加速衰老、大便干结、精力不足等现象。

而在睡眠状态下,人的潜意识在对人体进行自我修复的同时,也在对过去生活中的记忆进行整理、归类。因此,便会出现做梦的现象。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且,由于此时我们的潜意识不对事情作逻辑性的判断,反而有利于潜意识在睡眠状态下对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给出平时根本不可能想到的答案。

最著名的故事,便是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的例子。在19世纪中叶,随着石油工业、炼焦工业的迅速发展,有机化学的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我们知道,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原料,它是从煤焦油中提取的一种芳香的液体。当时,化学家们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理解苯的结构。苯的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碳的化合价是四价,氢的化合价是一价,那么,1个碳原子就要和4个氢原子化合,6个碳原子该和12个氢原子化合(因为碳原子和碳原子之间还要化合,所以不是24个)。而苯怎么会是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化合呢?化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凯库勒也着手探索这一难题。他的脑子里始终充满着苯的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干起来就不停手。他在黑板上、地板上、笔记本上、墙壁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化学结构式,设想过几十种可能的排列法,但是始终无法解决这个难题。有一天,他在做梦的时候,梦见一条蛇弯成一个圈,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醒后,恍然大悟,于是提出了苯环的结构模型。

昏沉状态,是一种很特殊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昏迷状态。实际上,这种状态是头脑迷糊、神志不清醒的一种状态。比如我们有些时候睡觉不太好,休息不充分,刚刚睡醒、头有些微微发胀的那种状态就是一种昏沉状态。

但是,昏沉也不一定全是这种迷迷糊糊的状态。有些时候,一些人表现出一种特别亢奋的状态,话多、语无伦次,说话完全没有逻辑,做起事来就像梦游一样。这时候,这个人的个人意识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这种情况,用这样两个成语来形容比较贴切,即“魂不守舍”或“魂不附体”。

处于这种昏沉状态下的人,他的个人潜意识几乎失去了对显意识的制约,潜意识对他的身体、心理的保护作用就相对而言要低得多。比如,有些人会在走路时突然撞到路边的树上。我小时候就曾经出过那样的事,骑车的时候不知道在想什么,突然撞到了一辆停在马路边的车上,很是尴尬。

而很多失眠的人,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躺到床上,满脑子全是事情。但是,从不会把一件事情思考超过一分钟。往往是这个念头还没走,下一个念头就又出现了。全是平日里一些乱七八糟的小事。但是你要是问他在想些什么事情,他反而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

很多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人,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就处于这种状态。当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幻听、幻视的情况,这就是医学里所说的“精神分裂症”及“多重人格”。(www.xing528.com)

潜意识觉醒状态,是个人显意识与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完全融洽的一种状态。借用一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句“天人合一”,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我们的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分别代表了人、地、天,当三者合而为一的时候,我们就进入到了一种所谓的潜意识觉醒的状态。

这种状态并不好形容,因为这种状态并不常见。当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便是一种潜意识觉醒状态。

不知道你有没有那么一种时候,遇到某一个难题,百思不得其解,当你有一天突然恍然大悟的时候,有一种狂喜的感觉?不错,那就是一种觉醒的状态。

然而,这种觉醒的状态是怎么得到的呢?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个习惯,当他对某个科学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就会拉起他最喜欢的小提琴。以至于有一次他在做物理实验时右手受了伤,无法拉小提琴的时候,在给朋友写的信里这么说:“现在我自然必须让我的小提琴躺着不动。她会感到非常惊奇,竟然决不把她从黑匣子里取出来,或许她以为,她已经有了个继父吧。我多么怀念她这个老朋友啊,借助她,我向自己说出、唱出一切我常常在贫瘠乏味的思想中怎么也不会向自己供认的东西,但是,我若在别人那里见到了她,最多也不过引我对她发笑。”

当爱因斯坦在拉小提琴的时候,他的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放松,在一种很自在的状态下思考问题,有助于他解决问题。

为什么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

其实,我们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一般是用显意识来处理的。我们用逻辑进行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任何处误,就像1加1等于2一样。但是,遇到一些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或一些复杂的问题,我们的显意识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因为,当我们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如果用逻辑思维来解决,就需要知道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全部信息。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而我们的潜意识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在这个时候,我们冷静下来,让我们的潜意识去处理这样的问题,往往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就认为是直觉,或者是像很多人认为的一样——“如有神助”!

其实,真正的神,就是在你内心深处的潜意识。

我就有个朋友靠炒股为生。每次见我的时候,都很得意地告诉我,说自己最近炒股又赚了多少钱。说句老实话,虽然我在读硕士的时候也学过怎么炒股,会看财报,会看数据分析,但是,我发现往往是学得越多,反而越不敢炒股。而像他这样什么都不懂的人,却炒得风生水起。

因为,他靠的是直觉,是自己的潜意识。而这种直觉,其实并不是天生的,是他在无数次炒股经历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巴菲特在11岁的时候,父亲给了他和姐姐一笔钱。他就把这笔钱投到了股市上,用每股38美元的价钱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结果,就在他信心满满地等着赚钱的时候,股票开始下跌。为此,他的姐姐不断埋怨他。还好,没过多久,这只股票就上涨到44美元。此时,巴菲特沉不住气了,就把这只股票赶紧卖掉了。正当他得意的时候,这只股票的价格就超过了50美元。

巴菲特就是这样积累着炒股的经验。在他初中毕业的时候,就用炒股赚的钱在拉斯维加斯购置了一座40亩的农场

正是巴菲特在股市中逐渐积累的经验,让他在后来的炒股生涯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不敢相信,一个从来没有碰过股票的人,能够仅仅凭着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炒股赚钱。

因此,所谓的经验,就是我们多年来的积累,是在潜意识里种下来的种子。所谓的直觉,是我们潜意识经过诸多的信息处理后得到的最佳选择而已。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潜意识的这种决策方式,其实是一种全息的思维模式,并非一种所谓的迷信的说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