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室韦人身份探究,法国西域史揭秘

室韦人身份探究,法国西域史揭秘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新唐书》卷219下第6页认为,室韦人是契丹族的一个支系,但却又把他们当作是丁零族的后裔④等。汉族史学家指出,这些匈奴人从此之后也自称是鲜卑人。埃布拉尔指出的主要特征,肯定是非常普通的现象,但在蒙古类中则是令人质疑的。室韦部是一个几乎被普遍认为是蒙古人的民族,因为《旧唐书》在室韦诸部中提到一个蒙兀部,一般认为这是Monrol(即蒙古)的对音。在政治方面,室韦人附属于突厥,后者让三位吐屯总领之。

室韦人是蒙古人吗?

保罗·拉切夫斯基

汉文史料中记载的西域民族的族源,提出了某些至今尚未能够令人满意地解决的复杂问题。这一问题很早就引起了欧洲东方学家们的注意,尤其是由于它涉及了突厥、蒙古和通古斯族的血统关系。作为欧洲作家们基点的汉族史学家们所列的部族名表,被证明是不确切的。如果排除了“夷”、“狄”、“戎”等泛指领土而不是民族的称呼,我们在这一基础上首先就会发现匈奴族与东胡族的对立。然而,在有关这些民族的支系的起源问题上,汉文载籍常常是自相矛盾的。据《魏书》卷103第1页记载,蠕蠕族可能是起源于东胡;但据《南史》卷79第17页记载,他们又是起源于匈奴。契丹和奚族人或者被视作匈奴人(《旧五代史》卷137,第1页;《五代史记》卷74,第1页),或被当作是东胡人(《旧唐书》卷149下,第8页;《新唐书》卷219,第1页)。《新唐书》卷219下第6页认为,室韦人是契丹族的一个支系,但却又把他们当作是丁零族的后裔等。由于汉文名表的不确切性,较近代的作家们则从语言学观点来触及这一问题。以藩部名词或句子片断的汉文对音(分散在汉文史料中)为基础,他们试图确定该民族所操的语言。他们一般根据民族归属关系而得出的和即将得出的结论,都是令人质疑的。我们所掌握的名词表十分有限,难以允许推而广之,尤其是它们大部分都是由“文明”词汇(名号、职官尊号)组成的。这部分词汇并不能作为一种语言特点,因为当一个不发达民族与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互相接触时,一般都采纳与后一民族有关的词汇及其制度。巴赞先生研究了魏代的鲜卑语词汇,他认为所研究过的名号和职官名称的73%是古突厥语,15%是古蒙古语;而部族名称又说明56%是古突厥文,42%是蒙古文。从历史观点看,这些数字是可以解释的:在匈奴人于公元93年遭到瓦解之后,其残余部分万余户逃脱了杀戮,被鲜卑人吞并。汉族史学家指出,这些匈奴人从此之后也自称是鲜卑人。我们是否可以根据鲜卑词汇而得出结论,认为该联盟部落的大多数,或者至少是统领部族起源于突厥呢?我不相信这一点。在西域的诸游牧民中,从文化和政治观点来看,突厥人是最为先进的民族。如果鲜卑人在胜利之后采纳了战败者的行政组织和贵族级别,同时又借鉴了他们的工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一种归并的过程,在公元3世纪末就已经发生了,即当匈奴人战胜东胡和吞并其部族并夺占牲畜的时候。从这一时代起,东胡族的成员就代表着匈奴部落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这些历史事实解释了我们在汉文名表中所发现的矛盾,但也贬低了由语史学方法所取得的成果。为了得出一些更为令人信服的结论,我觉得应该通过对历史、经济和社会结构现象来从事研究,正是这些现象决定了为一个部落联盟各不同民族或个别部族的特点,提供了取代语言标准的另一种标准。当然,我们在此问题上也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我们掌握的资料很贫乏,西域诸民族在公元第一个千纪年间的组织和社会生活,尚不大为人所熟知,因为他们具有非常古老的接触、迁徙和政治动乱,始终无法区别出各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也不能区别他们的特殊现象与普通的常见事实。埃布拉尔(Eberhard)曾试图确定西域游牧民族社会组织的典型特点。他区别出了3种主要类型:吐蕃类、蒙古类和突厥类。这些民族的经济是以饲养羊、家畜和马匹为特点的。img1965埃布拉尔指出的主要特征,肯定是非常普通的现象,但在蒙古类中则是令人质疑的。这些民族的经济在历史上经历了重要的变化,狩猎在游牧民族经济中的作用甚至未被提及等。然而,尽管就目前我们掌握的状况来看,我们还必须有各种保留意见,但我们仍认为对西域民族社会组织的研究有助于澄清这些民族的族源问题。作为例证,我将就室韦部的具体情况而证实这一点。室韦部是一个几乎被普遍认为是蒙古人的民族,因为《旧唐书》img1966在室韦诸部中提到一个蒙兀部,一般认为这是Monrol(即蒙古)的对音。

以下各汉籍都是把室韦作为一个独立的部族记载的:《魏书》卷100,第12—13页,成书于公元554年;《北史》卷94,第21—22页,629—650年由李延寿编纂;《隋书》卷84,第20—21页,修于629—636年;《旧唐书》卷149下(应为《列传》卷149下,卷219。——译者),第9—10页,成书于945年;《新唐书》卷219,第6—7页,1060年成书。这些史籍中记载的资料涉及一个大致从公元6世纪前半叶到9世纪前半叶的阶段。img1967据《魏书》卷100第12页记载,失韦(即室韦)人居住在img1968水(嫩江)流域,地处契丹国以北27日行程的地方,位于和龙(今热河的朝阳岭)以北千余里处。据《北史》卷94第20页和《隋书》卷84第21页记载,室韦国位于契丹北三千里处,形成了由五部组成的一个部落联盟: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由北室韦北行千里,至钵室韦;从钵室韦西南四日,行至深末怛室韦,以一条同名的水为号;最后,又自探末怛室韦西北行数千里,居住有大室韦。在唐代,室韦的一支居住在柳城(今热河的凌原)东北3000—6000里的领土上,另一支居住在大兴安岭以西的俱伦泊(呼伦池)地区;大室韦傍望建河(额尔古纳河)棲身;在大室韦以东,是其领土一直延伸到黑水河(阿穆尔河)的东室韦人。(www.xing528.com)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领土扩张主要是向西和向东方向发展的。

在政治方面,室韦人附属于突厥,后者让三位吐屯总领之。img1969公元544年,室韦的一个使节首次抵达天朝宫廷以进方物;一直到武定时代末年(550年),遣使始终不绝。img1970稍后进贡中断了。唯有北室韦还不时地遣使,其余诸部则皆无使至(《北史》卷94,第22页;《隋书》卷84,第21页)。在唐代,第1个使节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入朝,他带来了大量貂皮作为贡品,紧接着又派来了第2个使节。长寿二年(693年),室韦人反叛,却被出身于靺鞨族的李多诈将军袭定之。img1971在景龙初年[705年。(误,应为707年。——译者)],又有一个使节重新入朝,以求汉人军事援助讨伐突厥。在开元和天宝年间(713—756年,共有10个使节入朝进贡;在大历年间(766—780年),又有11个使节;贞元四年(788年),室韦入侵唐土,屠杀和劫掠当地居民之后撤走。第2年,一个使节入宫请罪。太和年间(827—835年),他们又派了3个使节入献;大中年间(847—859年)有一个使节(《新唐书》卷219,第7页)。img1972各种文献中都指出,室韦的势力在我们所研究的这个阶段大大增长。在唐代,他们占据了西接回鹘,东临黑水靺鞨的黑龙江地区的一片领土。公元847年,被黠戛斯人战败和追袭的回鹘人,逃往室韦人中避难,后者也受到了黠戛斯人的攻击。10世纪初叶,最后一批独立的室韦人归附了契丹人的统治。从此之后,室韦人便停止作为一个独立民族而存在了。

以上就是室韦人政治史的概要。

下面是我根据史料的内容,按年代顺序而汇辑的文献。img19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