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国西域史学研究的丝路主题及成果

法国西域史学研究的丝路主题及成果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87年起组织了大规模的“丝绸之路综合研究,对话的道路”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这也间接地说明了法国学术界对丝路研究兴趣的增加。

法国西域史学研究的丝路主题及成果

四、法国汉学界参与组织的以丝路为主题的其他科研活动及其成果

法国近年来还举办过一系列有关丝绸之路的大型展览。1979年,利用伯希和百年诞辰的机会,巴黎国立图书馆组织了“中国和高地亚洲的宝藏,伯希和百周年诞辰”的展览。1983年,在巴黎植物园举办了由我国敦煌研究院组织的“戈壁沙漠中的中国壁画,植物园中的丝绸之路”的展览。1994年,在航海博物馆举办了有关辛伯达航海东游的展览。1995年10月,吉美博物馆、罗浮宫学院、敦煌研究组联合举办“西域——佛陀之地”的展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87年起(其具体工作要持续到1997年)组织了大规模的“丝绸之路综合研究,对话的道路”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这项国际性的庞大计划的口号是“于此时和此地,在人类思想中筑起和平的保障”。它以一系列的有关丝路陆路和海路的科学的考察、学术讨论会、讲演、展览和出版物所组成。许多国家的多学科专家,都为这项计划做出了贡献,历史艺术考古在这些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法国的丝路专家们广泛地参与了这项计划。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任命法国汉学家叶利世夫(VadimElisseeff)为丝路综合研究国际委员会主席,此人曾长期担任吉美博物馆馆长,后又任该馆名誉总监,积极从事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工作、远东考古和历史的研究。吉美博物馆的雅克·吉埃斯于1990年参与了“中国沙漠之路”的考察,后来又筹备举办了有关这次考察的展览和学术讨论会。贝莱克和于格夫妇参加了1990—1991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学术讨论会。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委员会和法国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在巴黎组织了一次“丝绸之路,科学和文化问题”的学术讨论会,贝莱克、戴仁、叶利世夫、冯赫伯、彼埃·让代尔、雅克·吉埃斯、迪儒丹(Michel Mollat du Jourdin)、尼古拉·勒维尔(Nicole Revel)、克莉斯娜·里布等一代名流与会,会议论文集由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出版:《丝绸之路,共同遗产和多种个性》。法国专家们还参与了三项重大的国际协调计划:尼古拉·勒维尔参加了“丝绸之路上的史诗”研究规划,彼埃·勒毕格尔(Pierre Le Bigre)参与了“沙漠客栈研究和保护”规划,冯赫伯参与了西域石油勘探法规的研究与制定规则。这些活动都进一步促进了法国对丝绸之路的研究。

自从中法于20世纪60年代初建交以来,特别是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法国的科研人员、汉学家和其他专家们都写了不少研究中国西域史的论著。伯希和有关库车、苏巴什、吐木库拉、克孜尔、克孜尔尕哈、图木舒克的考古报告,有关西安府景教碑的遗作、有关吐鲁番交通道路的遗作以及有关西域基督教的著作,沙畹和马伯乐有关斯坦因中亚探险所获汉文文书的著作,韩百诗有关蒙古和西域史的论著,让·多维耶(Jean-Dauviller,1908—1983年)有关古代叙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的论著、戴密微有关西域佛教的论著、让·里夏尔(Jean Richard)有关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的论著,这些都是有关丝路的权威著作。

历代西人经西域陆路和海路来华旅游的游记都是研究丝绸之路的宝贵资料。但这类著作卷帙浩繁,我们只能略举其一二。当代人的游记最有魅力。我们可将安娜·菲利普(Anne Philipe)的《从新疆到克什米尔的亚洲骆驼队》(1955年)作为里程碑。该书叙述了作者在踏遍历史上的丝路全程之欲望的刺激下,自北京返回克什米尔的过程。克里斯蒂娜·尼尔松(Christine Nilson)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女子》(1993年)、雅克·朗兹曼(Jacques Lanzmann)的《永远不能从其中返回的沙漠》(1988年)。后者是游记作家,他以真实照片为证据而叙述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31天徒步旅行。

在所有西方学者心目中,再没有比马可·波罗能更好地象征丝绸之路了。改头换面的编译本、注释本、通俗本、电视剧电影铺天盖地而来。这场风暴的起源是由于195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所谓马可·波罗诞辰70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由意大利罗马大学中东和远东研究所主持,许多国家的学者济济一堂。法国学者中有马克斯·韦伯(MarxWeber,1864—1920)的弟子和卡尔·马克思的信徒(曾被定为“托派分子”)、中国中世纪经济史专家白乐日(Etienne Balazs,1905—1963年),法国20世纪的汉学大师戴密微,伯希和的弟子和事业的继承人韩百诗等名流到来,会议论文集《极东》于1957年刊行。1955年,韩百诗出版了现代法文全译本的《马可·波罗的〈寰宇记〉》。伯希和对马可·波罗著作的注释,已作为其遗作而韩百诗分别于1959年、1963年和1973年分3大卷出版。经在法国最大的图书馆——巴黎国家图书馆中检索,1936—1959年间共出版了有关马可·波罗的著作21部,1960—1979年为17部,1980—1993年间却达到33部。这也间接地说明了法国学术界对丝路研究兴趣的增加。上文提到的戴仁的专著《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1989年),由雅克·海尔(Jecques Heer)编写的《马可·波罗传》(1983年)等,它们也都是研究马可·波罗与丝路的必读著作。

法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重版、辑录和译注了一大批丝路古代游记。如米歇尔·莫拉·迪儒丹和让·德尚热(Jean Dessanges)合著的《千年古道》(1988年)。迪儒丹于其书中叙述了古代前后的丝路游记,德尚热则介绍了此前更早时代的西人游记。迪儒丹还出版了一部《13—15世纪的探险家》(1984年)。卡普勒夫妇(G.和R.Kappler)于1985年出版了《鲁布鲁克蒙古行记》的最新译注本。鲁布鲁克是佛兰德人,于1253年由法国路易九世(即后来的圣·路易)派遣出使蒙古。他于1255年8月间回到北非的黎波里后,写了一部《东方行记》。柏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生于佩鲁贾,于1245年根据里昂主教会议的决议,奉英诺森四世教皇的教谕出使蒙古。他于该年4月16日从里昂登程,访问了蒙古大汗幕布帐,于1247年11月才返回里昂。他用拉丁文写了一本出使报告《蒙古史》。韩百诗与贝凯于1965年出版了《柏朗嘉宾蒙古行记》的最新译注本。这两部书是西人有关中国(特别是中国民族学)的最早记述,对丝路研究颇有价值。当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巴黎罗伯尔·拉封出版社于1992年推出的《西域和西藏游记》以及《中国游记》这两部游记集了。(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法国学者对丝路研究的成果甚丰,始终居欧美之首位。其成果对于中国学者的研究,也颇有裨益。

译者多年来从事法国学者有关丝绸之路与西域史的翻译与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在法国驻华使馆的赞助下,于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5本《法国学者敦煌吐鲁番名著译丛》,后因各种原因而暂停。从此,本人又转向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翻译研究工作。但我对丝绸之路与西域史情有独钟,念念不忘。新疆人民出版社王淑梅先生是本人20多年的合作者了。译者的第一部译著——法国布尔努瓦夫人的《丝绸之路》便是由她审阅并屈任责编,于1983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她又热情邀译者重操旧业,连续推出了《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与《西域的历史与文明》两部译著。译者20多年来,零碎翻译的有关丝路与西域史地的论文,现在也结集出版了。这首先要归功于甘肃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先生们。20多年来,也有无数专家学者,曾以各种方式,慷慨地帮助过译者,于此一并致谢。李丽坤女士辛苦地将全部译稿录入电脑,甚为感激。

译文中肯定有不少错误和欠妥之处,欢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耿昇

2009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