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社会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比如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肆意破坏等等,面对这样一些问题,艺术家们主动出击,从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获得强烈的创作冲动,以“在场”的姿态参与到中国诸多现实问题的讨论中来。他们的价值境域也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三组相关的内容和探讨话语。相当多的行为艺术家没有对西方的环保生态主题的艺术简单模仿,也突破了单一的表达模式,向更深层次的境地迈进。7比如1995年以来,艺术家们在成都举行的四次“水的保卫者”的艺术活动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的加入。尹秀珍、尹晓峰等人用成都府南河水作材料进行创作 ,对府南河自然生态的变化进行了反思。1996年8月31日至9月2日短短三天之间,美国艺术家Besty Damon在青藏高原上策划了一次名为《水之捍卫者》的实验艺术项目,宋冬的《印水》是这次活动非常重要的作品,他用刻着水字的印章不停覆盖在流动的河水上,试图给河流中的物质印刻上他们在人类社会中的抽象名称,这个行为构成了对人类社会和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质疑。1995-2000年,张大力完成的一系列名为《拆》、《对话与拆》的作品为北京城的发展提出了问题——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何样的北京?2003年是生态•环保主题被一再重视的一年,由于非典的爆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唯一出路。赵半狄和他的熊猫演绎《狙击非典 保卫家园》,带着白色口罩,手握武器站在沙袋之后,要与非典殊死搏斗;舒勇用电视墙《铸铜墙铁壁》抵挡非典的进攻;相西石,何理,邵燕心,李小牧,费晓胜等人也在西安的工作室创作了《37度》,《四个太阳》,《谁能丞救地球》,《不仅仅是瘟疫,我是活跃的sars文化枪手》等作品表达他们对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看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界对第一次对生态环保问题给予了如此多的关注。
(旁注)7 参见岛子《生态艺术的文化逻辑——旅意艺术家张大力与环境的“对话”》,《江苏画刊》1998年第6期,“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资源;社会生态,即人类现存的法学意义上的外在制度系统;而文化生态则是人类生存的精神依据,它包括人文传统及其对传统所加入的共时性创造意识。”
张大力 拆毁北京城 行为 1998(www.xing528.com)
宋冬 印水(三十六张一组)局部 行为 1996
近年来,当绿色、节能减排成为了时代的关键词,当“拯救地球”的口号被一再提起,中国当代艺术界和绿色也连成了了一片。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的朱晴在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在学校成立了绿十字会,并在2009年初策划了第一届环保主题展览“绿是什么”,20多个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们用作品表达了他们的环保理念。六月广州美院教师李公明在广州美术馆开讲《环保与审美和艺术的关系》,九月北京天安时间艺术中心也推出了两个大型“绿色”艺术计划,《山水:综合艺术视界中的自然生态》和《立体城市:未来中国》,艺术家从自然生态和生态城市两个方面出发,用艺术来阐发自然之爱。“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地球母亲被污染地满目疮痍的今天,艺术家们的眼光重新回归自然,用创作发出警醒的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