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政治符号:文化寓言与反思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政治符号:文化寓言与反思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政治符号中国当代艺术是在不断和主流意识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强大的政治环境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天然语境,当80年代中后期理想主义飘然远离之后,巨大的失落感使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开始重新反思“偶像”和“内心”的距离,大量曾经神圣的政治符号的被颠覆成为这种思考的直接后果。时至今日,表现以毛主席形象为代表的政治符号仍然是当代艺术中一股热潮。

政治符号

中国当代艺术是在不断和主流意识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强大的政治环境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天然语境,当80年代中后期理想主义飘然远离之后,巨大的失落感使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开始重新反思“偶像”和“内心”的距离,大量曾经神圣的政治符号的被颠覆成为这种思考的直接后果。1980年第二届星星美展上王克平的作品《偶像》(1978年创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是一次对经典的挑战,毛主席的脸像菩萨一样露出神秘的微笑,头上的军帽还在诉说着权威的过去。在这个兼具两性特征的头像上,毛主席人民父亲的形象被彻底地消解了。最早运用毛主席形象来进行创作的并不是中国艺术家,1972年,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创作了一系列毛主席形象的丝网版画。改革开放以后,突然放松的政治环境给了艺术家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政治题材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以往“理所当然”的重新认识,毛主席的形象开始出现在各种当代艺术作品中,余友涵、李山,王广义、隋建国等人的作品都一再运用这一主题。王广义早期作品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从他1988年创作的《毛泽东AO》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兴趣转向。他逐渐向现实靠拢,作品也开始探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92年开始的用文革时期大批判的政治图像,结合西方商业文明中的典型图式,把两者的原有意义进行解构,形成了一种新的、甚至有些幽默的艺术图像,他的这种作品风格被称之为“政治波普”。王广义也参加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的1993年第43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了他的大批判系列中的《BENETTON》等三幅作品。这届双年展是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惊艳亮相。出于各种原因,西方人首先接受了中国的当代艺术。1993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者们逐渐频繁受到各国的当代艺术策展人的邀请,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形象也被逐渐确立起来。在香港苏富比2008年4月举行的佐丹莱基金会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2上拍卖的部分其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中,政治主题的作品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其中直接以毛泽东为创作题材的艺术家就有曾梵志、隋建国、冯梦波等。政治主题的作品在早期以西方资本为主导的艺术市场中得到了极大的青睐,在他们的推动下,一些更年轻艺术家在现实的考量中,也逐渐利用带有特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时至今日,表现以毛主席形象为代表的政治符号仍然是当代艺术中一股热潮。

(旁注)2 关于佐丹莱基金会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的评论请参见方振宁博客文章《是羊?还是狼?----读“很傻很天真” 中国当代艺术家美国集体上当一文所想》, http://hi.baidu.com/fangzhenning/blog/calendar/200805/index/6

隋建国 衣钵 雕塑 250×180×130cm 1997

李山 胭脂系列 丙烯 20×28cm 1994(www.xing528.com)

王克平 偶像 木雕 高67cm 1978

尹朝阳 标准像之三 油画 220×180cm 2006

余友涵 毛主席和韶山农民谈话 油画67×119cm 1991

王广义 大批判-爱立信 油画 120x150cm 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