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中国国家馆,第51届规模空前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中国国家馆,第51届规模空前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多方推动,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在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设立国家馆。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外景孙原和彭禹制作飞碟现场2005第51届双年展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有超过7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2007年是中国第二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设立中国馆,也是中国继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亮相之后的全面参与。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中国国家馆,第51届规模空前

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

从1930年开始,威尼斯双年展就开始设立国家馆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997年,中国才以政府机构名义参加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这届双年展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承办。

经过多方推动,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在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设立国家馆。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以及外联局、中国对外展览中心的协助下,各项工作终于在2003年得到实施。时任艺术司的司长冯远牵头组织了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艺术司司长冯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和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王镛、张晓凌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等人,委员会邀请数位批评家和策展人提出策展方案,参加者有范迪安、张晓凌、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陈履生等。经过论证,范迪安和黄笃提出的“再定位”方案和王镛的“新家”方案被选中,“再定位”的意思就是要通过中国人主动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令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而“新家”旨在表现今天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同时也象征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委员会最终选定范迪安、王镛为本届双年展策展人,黄笃作为助理策展人。策展人将这届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主题确定为“造境”,并依此提出五个艺术创作的原则:一、强调展览设计的整体性,力求大气,避免琐碎;二、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三、艺术造型突出现代感,达到既单纯又丰富的效果;四、具有一定的隐喻和象征意味;五、增加超现实的梦幻色彩。经过讨论,最终选择王澍、展望、杨福东、吕胜中、刘建华5位艺术家参加展览。在意大利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桑福的帮助下,预备将圣马可广场的一座两层小楼租借下来作为中国馆,租金约80万人民币

展望 都市山水 装置 (中国国家馆作品) 2003

杨福东 天上天上,茉莉茉莉 录像(中国国家馆作品) 2003

但事不凑巧,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在威尼斯的展览计划被迫中断。参展的艺术作品后来决定在国内展出,先是于2003年7月25至8月31日在广东美术馆展出,9月23日又移至北京中央美院展出。2005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部分的展览,具体承办者是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子公司,隶属于文化部。在2006年之前,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的建设展览工作均由该公司负责。从第51届双年展开始,各项相关事宜逐渐形成固定模式。在资金方面,国家拨款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每年投资约400万元,用于租用场地和其他费用。在2009年之前,每年的租金是5万欧元,加上10%的税费,共6万欧元。2009年之后,威尼斯双年展的费用大大提高,租金提高到每年10万欧元。展览地点基本也固定在处女花园和“油库”两个地区。室外的处女花园面积大约1600平米,室内的“油库”展区在一个大型的海军油库内,面积大约500平米。在策展人的遴选上也形成一套制度:首先,接到双年展组委会邀请后,由文化部牵头在国内美术界做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其次,选择专家,圈定意见。最后,召开专家评审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策展人,策展人选择艺术家参展。

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外景

孙原和彭禹制作飞碟现场 2005

第51届双年展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有超过7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这次展览还第一次由女性策展,西班牙籍的玛利亚·德·柯芮尔和罗莎·玛汀妮兹把这次双年展分为两个主题“艺术经验”与“行道无涯”,由两人分别规划。这届双年展仍由文化部牵头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艺术评论家王明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艺术家蔡国强。最后选定蔡国强为策展人,皮力为助理策展人,展览主题为“处女花园——浮现”,参展艺术家共六人:张永和、刘韡、王其亨、徐震、彭禹和孙原,展览区域仍是军火库和处女花园。

徐震参展的视频作品《喊》在国内已经发布过,不过在这届双年展上,他的作品被安放在充满浓烈汽油味道的军械库库房中,显得分外显眼。他将几台投影仪分别将影像投射在巨大的油箱上,影像中的喊声此起彼伏,观众要跟着声响追踪相应的图像,但正当观众关注时,图像已移到别的油箱上。这种空间移位的效果与线性播放有很大的不同,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孙原和彭禹将中国农民制造的两部飞碟带到了现场,在展览对公众开放之前进行了试飞,不过试飞并没能成功。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是一件蜿蜒在花园中的竹墙。竹墙由南方竹工手工编制,利用园中原有的树木作为依托,整体呈现龙形。艺术家在竹墙前摆放着几把竹椅,观众坐在竹椅上可看到王其亨的作品《威尼斯双年展的风水》。在这件长达9分钟的视频中,王其亨一一评述威尼斯双年展中各个国家馆的风水布局,最后的结论是中国馆的风水是最好的,这可能是最有意思也最有争议的一件作品。

2006年,文化部整合了展览的各种资源,仍委派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主办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的建设展览事宜,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将国家馆的建设和展览事宜改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具体承办,并为此专门成立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办公室,专门处理双年展国家馆的建设、 展览事务

2007年是中国第二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设立中国馆,也是中国继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亮相之后的全面参与。这届双年展邀请的专家有广州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朱青生组成专家小组,对策展人进行选择,最终侯瀚如当选为策展人。侯瀚如选择了四位女艺术家:沈远、尹秀珍、阚萱和曹斐参展。展览的主题定为“日常奇迹”。侯瀚如认为,四位艺术家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四个不同的年龄段,她们参展的中国馆将以女性这一独特视角,展现一部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历史

沈远装置《初次旅行》的制作现场 2007(www.xing528.com)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外景 2007

这届双年展上的中国馆仍位于处女花园和油库两个空间内。尹秀珍将她的作品命名为“武器”,她用旧衣服、晾衣杆等日常用品组装的“武器”布满油库,使之成为一个在艺术意义上的“军械库”;阚萱的录像作品放置在油库的另一段,参观者在堆满巨型油桶的展览空间中穿行时,会被她颇具禅意的“亦或所有”等作品所环绕。 在室外的草地上,是沈远高达6米的装置作品“初次旅行”和曹斐巨大的充气帐篷“China Tracy”。沈远的作品和她在长期旅居国外的经历与感受息息相关,这件艺术品对在西方社会广泛存在的外来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年轻的艺术家曹斐,通过网络的方式,以时下流行的网络游戏“第二人生”(www.secondlife.com)为背景,虚拟了一个游戏中的“中国馆”,它既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一部分,又是一个在虚拟世界中自有其地位和观众的“馆中之馆”。

方力钧 2009.3.23 雕塑、装置 2009

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参展作品,一直批评不断。许多批评家指出本届展览的主题展不如国家馆展览和特别展览项目有趣,正如在威尼斯参观展览的批评家方振宁指出的,“主题展因为是MoMA的策展人策划,所以感觉太像美术馆的展览,给人的新意不多”。还有批评家认为,选择侯瀚如作为策展人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作为一个美籍华人,侯瀚如根本不会也不可能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现状。对于策展人的遴选制度,也颇有争议。参加过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评论家王南溟把中国馆的策展人任命称之为“寡头政治”,认为这届展览策展人的遴选就程序而言,根本没有透明度。

2009年5月,第53届的双年展专家评审会由文化部主持召开,参加的专家和政府官员有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文化部艺术司安远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晓凌,专家组选择卢昊为策展人。在这次评审会中,张晓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策展人的选择必须通过公开、合理的机制,策展人的质量决定了展览的质量,策展人的价值观决定了整个展览的价值观。这届双年展在展览机制、价值观以及作品质量方面都存在问题。徐冰也对这届展览的装置艺术做出批评,认为,这些作品大多来源于西方当代艺术,缺乏原创性。

邱志杰 多米诺骨牌:小的推倒大的 装置 2009

曾浩 2009年6月7日 装置 2009

卢昊邀请批评家、策展人赵力联合策展,拟定的主题为“见微知著”。展出日期从6月7日至11月22日。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位于意大利馆旁边,位置较之以往好一些,以前从威尼斯双年展的入口到中国馆需要30分钟路程,现在因在附近架了一座桥,从入口到中国馆的路程被大大缩短。另外,根据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的消息,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专门拜会过我国驻意大利大使,提出重启双年展闲置场地建设国家馆的动议,并希望中国带头入驻。如果能够成行,中国将拥有固定的国家馆。

第53届国家馆的参展艺术家有七人:方力钧、何晋渭、何森、刘鼎、邱志杰、曾梵志和曾浩。

这届双年展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装置艺术的普遍出现,以前以绘画为主的艺术家纷纷制作了装置作品,如方力钧的《2009.3.23》、邱志杰的《多米诺骨牌:小的推倒大的》、何森的《太极世界》、曾梵志的《改造计划:把“油库”变成“书库”》和《风景》、刘鼎的《完美的圈》、曾浩的《2009年6月7日》。策展人希望这个展览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出中国社会在历史演进中,正逐渐融入多元、变化、共生的国际系统,并呈现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活力。不过,曾梵志和曾浩都是首次制作装置艺术,而其他的艺术家也大多是画家,很少做装置,因此,作品的质量遭到一些评论家的质疑,他们认为画家制作装置作品,是将装置艺术简单化,而让画家制作装置艺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综上所述,从早期的水火不容到支持参展,再到国家机构主持参加展览,中国政府完成了一个从排斥到积极参与的过程,对于威尼斯双年展态度的变化,可以清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国家对于能表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展现积极、向上、开放的中国面貌的前卫艺术及其展览越来越宽容。但另一方面,随着威尼斯双年展参展次数的增多,批评也逐渐尖锐和深刻。几乎每一届的国家馆展览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批评。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艺术评论家杨小彦认为,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划体现的是“权力与经济资本的结合”。从最初的1980年代送“民间剪纸”和“刺绣”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引发的尴尬到今天的文化部批文开发布会,并申请长期使用的常规展览空间来看,威尼斯双年展这个理论上代表国家艺术发展形象的国家公器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无可避免地趋向“官方化”之外,更可怕的还有“利益集团化”。就这一点而言,双年展正在渐渐丧失原本应该附着其上的前卫、先锋、另类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