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七十年代末在语言上学习和模仿西方,九十年代在西方为主体的国际展览体系中的走红,以及新世纪近十年西方艺术市场体系的推波助澜,中国当代艺术都与西方艺术体系具有不可分割的深刻关系。
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本土及海外华裔的批评家不断批评在西方走红的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及其背后的西方后殖民文化体系,质疑九十年代初西方艺术体制建构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批评话语和展览模式。
这些针对西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模式的批评和争议主要有:
1.西方从九十年代初将中国当代艺术纳入其展览体系,并非全方位地介绍和推介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化潮流,而是选择与西方后冷战和后殖民思潮背景相适应的一部分艺术,主题上侧重政治性的中国符号和玩世不恭的青年形象的艺术,在语言上关注吸收西方前卫语言形式的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一种站在西方后冷战政治观和后殖民的语言考察的视角。
2.西方展览和评论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解释,具有泛政治化和符号化的阐释倾向,简单化地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图像与中国的政治、社会及其传统的背景进行阐释,而没有具体深入中国当代艺术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语境。
3.西方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接纳,只是将中国当代艺术当作西方普适性的前卫艺术的全球化影响下的一个分支。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并非承认中国已经具有艺术创造力量,而是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国性内容及图像,以及在国际后殖民文化体系中的身份。
4.西方对中国一部分当代艺术明星的推崇,并非真正承认其在世界艺术格局中的杰出地位,其背后有着深层的文化、政治和市场策略。
中国一部分批评家提出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体系中的“大使馆艺术”、“春卷”、“摊位”等说法,都旨在揭示中国当代艺术在九十年代的后殖民文化性质。在2008年的伦敦中国当代艺术国际研讨会和2009年的北京“中际”国际艺术论坛上,不少中国学者也提出针对西方展览和阐释模式的批评,但西方学者、批评家和策展人也提出,西方批评家、策展人并非刻意曲解中国当代艺术,他们只是从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背景出发来认识中国当代艺术。(www.xing528.com)
前瑞士驻中国大使、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希克过去十几年不仅收藏了大量中国当代艺术,还组织自己的藏品全球巡回展,设立中国当代艺术的奖金,推介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参加重要的国际展览。针对中国媒体所批评的认为他在对中国当代艺术刻意地导向,他认为自己没有刻意引导中国当代艺术,他所有的行为只是一种带着良好愿望的个人爱好。
对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体系的关系,批评最激进的是艺术史学者河清,他出版的一本著作《艺术的阴谋》直指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当代艺术有可能进行一场有预谋的计划,而国际当代艺术就是美国艺术,美国一直在有意识地通过当代艺术实施对全世界的文化战略,以达到推广美国意识形态的战略目标。
正如西方展览体系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及其政治化、后殖民化的选择引起批评,河清对中国当代艺术、美国艺术与中央情报局的关系的阐述,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反批评,其焦点在于,西方是否存在一个以当代艺术为项目的文化战略,这种战略及其行动是否影响了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及走红,在新世纪近三、五年这种战略及行动是否也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与市场价格操纵。
河清著 艺术的阴谋 2008
西方的文化战略及意图,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笼统而不确切的概念。首先,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九十年代的国际化及走红的国际体系,并不仅是指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还包括日本、韩国、南非、新加坡、巴西、印度尼西亚等非西方国家的艺术机构。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机构、批评家、策展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介,并非是在一个统一机构指挥下进行的。除了像哈拉德•兹曼、奥利瓦这样的著名策展人,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推广,实际上还有许多西方艺术社会边缘的年轻学者、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他们多是自发的在中国当代艺术这块处女地寻求突破。
西方政府、驻中国使馆及非政府基金会都设有专门针对中国的文化交流项目,赞助与中国的有关当代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文化管理人员培训,以及中方青年精英赴欧美的美术馆、艺术院校和相关民间艺术机构考察和中短期实习。有些欧洲国家甚至还专门设立了用于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的基金会。一些个人像前瑞士驻中国大使希克专门设立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基金会,每年评选中国获奖艺术家,获奖者有奖金、作品收藏,并推荐参加西方重要的国际展览,比如2007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参展的全部中国艺术家几乎都是希克中国艺术奖金的获奖者。他还设立了一个中国青年批评家奖,获奖者有奖金,并可以将作者的艺术评论著作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出版发行。
应该说,整体上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及其走红的国际体系,不太可能是在一个统一的机构及其文化战略下统一行动。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可能少数属于政府机构及其具有一定的国家战略下的文化规划的框架下进行的,大部分参与者则是根据个体意愿在时代思潮和文化格局中作出的一种参与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社会凡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及文化从业人员,都秉持趋同的价值观和艺术史认识,在西方社会由一定文化战略主导下的全球化的文化政治格局中,即使是众多的自发参与者,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选择、判断和评价上会惊人地一致,并相互影响,就像是在一个共同战略意图和思潮下的集体行动。
因此,西方的文化战略和意图,可以看作是一场“泛认同”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思潮,尽管所有参与各方未必经过事先的协商一致,但彼此在共同的文化训练、后冷战及后殖民思潮的格局中,针对中国当代艺术贯彻了一个共同的“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