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乐曲谱史话:乐舞与书画,最早工尺谱与曲线谱!

中乐曲谱史话:乐舞与书画,最早工尺谱与曲线谱!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乐曲谱史话孔子定六经,其中《乐经》经秦焚书而亡,《乐经》中是否有乐谱就不得而知了。古籍中论及“工尺谱”的要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为最早。由于我国民族语言丰富,因而孕育出一些独具色彩的特殊乐谱。宗教音乐中有一种用曲线表示音调高低的“曲线谱”。道教的部分乐谱和蒙族、藏族的喇嘛教就是用“曲线谱”记录乐曲。现在,大量的中乐谱乐用简谱形式。

中乐曲谱史话:乐舞与书画,最早工尺谱与曲线谱!

中乐曲谱史话

孔子六经,其中《乐经》经秦焚书而亡,《乐经》中是否有乐谱就不得而知了。

中乐理论的第一块里程碑是“宫、商、角、徵、羽”五声的确立。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第二块里程碑是制定十二律吕: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在公元前6世纪,周景王(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在位)已向他的乐官问及什么是十二律,什么是七音。现存的律音谱以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风雅十二诗谱”为最古。该谱的形式是在诗歌的旁边配上各律吕名称。如:

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黄清 南吕 林钟 南吕 黄钟 姑洗 太簇 黄钟

(黄清即黄钟音的高八度)

律吕字谱初始是敲击乐器的手法谱,其中有直接以钟命名的,如黄钟、夷则、林钟、应钟。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编钟,演奏如此大型、完整、复杂的乐器,肯定是非有乐谱不行的。可以断言,律吕字谱早在周朝就存在了。

音乐史家认为,宫至羽音调从低向高行,揭示了宫商五音系由歌声进化而来的规律。因此,宫商字谱要比律吕字谱久远得多。在此之前有“歌声曲折”和“歌诗声曲折”的名称出现。《礼记·投壶》篇中对鼓的节奏已有简练的记录。这些资料很可能就是乐谱的初始雏形。

高雅的古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修身之具。琴谱在古谱中占的比例最大,内容也最丰富。现存有3000多首琴曲,600多首曲目,1700多条文字资料和300多首歌词分类编目。历代琴家在“琴论”方面也有极丰富的著述。(www.xing528.com)

唐代以前的琴谱是用文字记述弹琴的左右手指法和各音在某弦某位,称为文字谱。现存最早的文字谱是流落在日本的唐代手抄卷《碣石幽兰》。唐代曹柔把原来的文字谱简化缩写,用若干减笔字组成指法符号,创造出一种新的谱式,称为减字谱。古琴谱由于记录详细,点滴不漏,因而能最有效地保留古乐曲的原形。

应用最广、最为普及的是“工尺谱”。因用“工、尺、上、乙、土、合”等字谱,故而得名,节奏用“板眼”标明。“工尺谱”有可能来源于吹管乐器的手法谱,如“四、一、六、五”是吹管乐器觱篥、笛子的指孔数目。敦煌千佛洞发现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的《唐人大曲谱》就是“工尺谱”的早期形式,称为“燕乐半字谱”。

古籍中论及“工尺谱”的要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为最早。工尺谱的形式非常丰富,大致包括燕乐半字谱、蓑衣式谱、一枝香谱、南音谱、西安鼓乐谱、山西五台山谱、北京智化寺谱等等。

南宋姜夔所作《白石道人歌曲》,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用的谱式称为俗字谱,是由工尺谱简化而成,板眼也自成一格。

由于我国民族语言丰富,因而孕育出一些独具色彩的特殊乐谱。有流行于广东潮州一带的“二四谱”,这种谱用“二、三、四、五、六、七、八”,以数字形式记谱,用方言吟唱,节奏符号与工尺谱的“板眼”相同,很有地方风味。宗教音乐中有一种用曲线表示音调高低的“曲线谱”。道教的部分乐谱和蒙族、藏族的喇嘛教就是用“曲线谱”记录乐曲。

乐器的专用谱也有精彩的内容。锣鼓谱以象声词,如“扎、匡、正、净、龙冬……”记谱,它的原始形态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就出现了。近代流行的排箫谱、琵琶谱、筝谱是在工尺谱的基础上加上表示该乐器的指法和符位符号。

简谱起源于17世纪的英法,清末传入我国。简谱的优点是容易接受和掌握,便于普及音乐教育。现在,大量的中乐谱乐用简谱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