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的肾损害主要包括: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膜性肾病(MN)。
【临床表现】
1.HCV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表现 冷球蛋白血症为系统性血管炎病变,可有多种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如紫癜、关节痛、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周围神经病变、低补体血症等。肾表现包括:血尿、蛋白尿(多在肾病综合征范围内)、明显的高血压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约25%患者肾病综合征为最初表现。
2.丙型肝炎的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6周,平均7.4周。血制品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短,一般为7~33d,平均19d。临床表现一般较乙型肝炎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黄疸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病情较重,临床难与乙型肝炎区别。
【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 可出现血尿及蛋白尿、管型尿,尿蛋白主要为白蛋白,且多为肾病综合征范围内蛋白尿。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在黄疸出现前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可阳性。
2.免疫学检查 可出现低补体血症。有冷球蛋白和免疫复合物存在,即冷沉淀物阳性,在冷沉淀物中有HCV-RNA病毒核心抗原和IgG抗HCV抗体。
3.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中性粒细胞可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4.肾功能 伴肾功能不全时,可见BUN及Cr升高。(www.xing528.com)
5.肝功能 病人在黄疸期血清胆红素逐天升高,多在1~2周达高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在黄疸出现之前开始上升,在病极期达峰值。重型肝炎在胆红素急剧上升时ALT反而下降,称为“酶疸分离”,这是病情重笃之征象。谷草转氨酶(AST)反映肝细胞病变的严重性,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值高于AST值,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变持续活动时ALT/AST比例接近1。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胆碱脂酶(ChE)、α-谷氨酰转肽酶(α-GT)等在急慢性肝损害时都可有改变,但灵敏度及改变幅度均远不及转氨酶。
6.HCV检测 血清丙肝病毒RNA(HCV-RNA)阳性,抗-HCVAg阳性。HCV-RNA免疫沉积物不一定定位沉积在肾小球。
7.肾活检 可见密集的巨噬细胞浸润及大量肾小球免疫复合物沉积,电镜下见致密沉积物呈指纹样结构,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可见透明血栓。证实为肾小球肾炎,并可除外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治疗】
1.一般治疗 HCV肾损害的治疗与其他表现为蛋白尿性肾小球疾患的治疗相似,包括低盐饮食、适量优质蛋白饮食;有高血压时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及高胆固醇血症,应予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每次0.25~0.5mg/kg,3~4/d;或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每次1~2mg/kg,2~3/d,后者对降低蛋白尿、保护肾有一定效果。此外,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双嘧达莫5~8mg/(kg·d),分3次口服。
2.抗病毒治疗 HCV肾损害的特异性治疗包括α-INF及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α-INF3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使用至少12个月的疗程认为是标准治疗方案。延长至18个月的治疗方案也有尝试。利巴韦林是抗病毒的核苷类似物,与α-INF联合治疗HCV感染,较单独α-INF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病毒血症的持续缓解。但利巴韦林主要从肾清除,在Ccr<50ml/min时须慎用。
3.对急性重症HCV肾损害患者(如出现急性肾衰竭、神经病变)的治疗 应先使用血浆置换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以去除循环冷球蛋白及阻止新的抗体生成。血浆置换每次3L置换量,每周3次,治疗2~3周;甲泼尼龙0.5~1g/d静脉滴注,连用3d后续以常规口服泼尼松;环磷酰胺2mg/kg,治疗2~4个月。在泼尼松剂量减至20mg/d时方可开始α-INF抗病毒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