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俗称“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流泪、皮肤出现红色斑疹为特征。因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主要发病季节。患者多为儿童,尤以6个月以上,5岁以下的幼儿为多见。麻疹初期有发热、干咳、鼻塞流涕、打喷嚏、眼睛发红、畏光、流泪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是伤风感冒。发病2~3日后,口腔两侧颊黏膜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疹,医学上称为“科氏斑”,为麻疹早期诊断的可靠依据。发病3~4日后,发热更高,皮疹先从耳后、发际、颈部,渐延到颜面、躯干四肢,最后达手足底,一般3~5日,皮疹出齐,出透。恢复期疹出全面,按出疹顺序隐退,体温下降,3日左右退至正常,有糠皮样脱屑及留下褐色斑状色素沉着,在2~3周内消失。患者患过一次以后,一般可获得终身免疫。麻疹的传染性很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1~2日直到出疹5日内均有传染性,以出疹前传染性最强。麻疹病毒主要停留在麻疹病人的鼻腔和咽部的分泌物中,主要传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当病人说话、咳嗽、打喷嚏或哭叫时,病毒就会随着飞沫喷射飘浮在空气中,若被易感儿童吸入,就会被传染。眼泪、痰及大小便中的麻疹病毒可污染手帕、毛巾、玩具、衣服和被褥等,如果易感儿童接触上述物品,也可能被传染。
小儿若因体质虚弱感染麻疹病毒,或治疗护理不当,可出现许多并发症,如肺炎、喉炎、口腔炎、脑炎等,常可危及生命。因此做好麻疹的预防和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1. 预防 应做好保健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钦食调节,增强儿童的身体抗病能力。未患过麻疹的儿童,应积极接受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流行期间可给予肌内注射胎盘蛋白或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发现病人及早隔离,在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或小儿比较集中的地方,以免被传染。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儿,应立即隔离,不得外出,并接受医学检疫21日。也可提前服用一些药物预防,如用牛蒡子5g,紫草6g,水煎代茶饮用,或用紫草三豆饮(紫草根、绿豆、黑豆、赤小豆),水煎分服,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麻疹的作用。
2. 护理 麻疹的护理也极其重要。如果护理得当、可使疾病顺利痊愈,减少并发症。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开窗,空气要流通,但要防止对流风。天冷时也要间断开窗,因门窗紧闭,空气污浊,最容易并发肺炎。还应保持室内温暖湿润,如过于干燥,可在地面上喷洒些水。
(2)要注意让患儿卧床休息:被子不要捂得太紧,衣服不宜穿过多,以免体热不能散发而出现高热、惊厥或出汗过多而加重病情。(www.xing528.com)
(3)要经常用温水轻轻擦洗患儿全身皮肤,保持皮肤清洁,也可帮助退热。擦洗时要关好门窗,室内要暖和(室温控制在20~22℃),民间习俗认为出疹子时捂得越严越好,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不给患儿洗擦反而有害无利。同时做好眼、鼻、口腔护理,经常保持清洁,以减少病菌侵入机会。
(4)合理搭配饮食,以补充足够的营养,促进身体康复。发病期间,患儿食欲差,要多喝开水,同时因高热等症状,机体消耗较大,故要注意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出疹前及出疹期,宜清淡素食,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藕粉、面条、新鲜果汁、菜汁等,忌食油腻、黏滞、辛辣、香燥、酸涩的食物。恢复期患儿食欲增加,以清淡蔬菜为主,渐增动物蛋白质等营养品,可补充牛奶、肉末粥、鸡蛋黄等营养食品,还可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盐类应偏少,忌冷硬、油腻、海腥发物、咸鱼、咸肉等食品。但不要急于使体温降至正常,否则会影响麻疹出透,对患儿不利。
(5)出疹的孩子尽量避免和外人接触,这除了不使麻疹传染给别人外,很重要的是保护患儿本身。劝阻亲朋的探望,护理患儿的家长也应戴口罩,以免把成人鼻咽部常携带的各种细菌传染给患儿而发生呼吸道感染。医务人员及家属接触患儿后,不应立即接触易感儿,应在室外流动空气中自然消毒20~30分钟,不致再传播传染。患儿出疹后第6天即无传染。
(6)对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应迅速而不失时机地接种麻疹疫苗,或口服糖丸疫苗等,这样可有效地防止麻疹病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