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应激要么是生理性的,要么是心理社会性的,两者截然不同,互不相关。然而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在应激时机体是以整体方式作出反应的。比如临床上患感染性疾病的病人,除了有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增快的生理反应外,同时还体验到心理社会应激,如体验到患病的感觉、身体活动受限、失去学习和工作时间,如果需要住院,还要和家庭暂时分离等。反过来也一样,恐惧时身体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变化。因此,我们讲应激的时候,认为它既有生理成分,又有心理成分,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我们将两者分开讲述。
关于应激源情绪反应方面的文献甚多,采用的术语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我们不作逐一讨论,仅将比较常见的情绪反应作一说明。
一、恐 惧
恐惧(fear)是一种预期将要受到伤害或极不愉快的情绪反应,通常产生回避行为,即避免进入恐惧的情境或从威胁性环境中逃走。当人们觉得恐惧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全身动员准备逃避伤害性刺激。引起恐惧的原因通常是面临真实危险的事物。感到恐惧的人,常常意识到危险存在,知道自己恐惧的原因,但对自己战胜危险的能力没有信心。
恐惧病人大多数表达其恐惧情绪没有困难,医务人员适当地作些简单解释,其恐惧就可消除。但有时病人虽有恐惧,却不大愿意讲出来,因为他们怕被别人取笑。一个住院病人在其他病人用早餐时得不到早餐,却有人来给他抽血,他会产生恐惧反应,以为自己病情恶化,或即将开始某种治疗。如及时给予解释,这种恐惧就可避免或减轻。
二、焦 虑
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主观上引起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情绪,就是焦虑(anxiety)。与恐惧不同的是,恐惧在面临危险时发生,而焦虑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焦虑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panic)。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在考试前、接受医生检查前、战争或重大军事行动前,常有焦虑体验。因为有这种焦虑反应,人们会力图避开引起焦虑的不利情况,积极参加能减轻焦虑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焦虑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焦虑过度、不适当或无明显原因时,就成了一个医学问题。
焦虑的典型表现是,紧张不安的期待情绪,甚则惊恐,面容绷紧,愁眉苦脸,无法安静,两手做无意义的小动作,如握拳、弄指,且动作刻板重复。有的病人反复向医务人员询问某一问题或对自身健康状况表示过分关切,也常常是焦虑的一种行为表现。
焦虑的生理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由于焦虑的人对其焦虑原因缺乏足够的内省力,常集中注意焦虑的生理性症状,如疲乏、失眠、腹泻、恶心、呕吐、厌食、多汗以及心悸、胸闷、“气透不过来”“心脏像要跳出来”等。如果焦虑变得慢性而持续,则有必要采用心理治疗。
三、过度依赖和失助感
过度依赖(overdependency)是以超出正常程度的失助感为特征的情绪反应。失助感(feelings of helplessness)是指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不愉快体验的感觉。
过度依赖和失助感有时达到对病人造成伤害的程度,应注意观察并研究这种现象的动机,帮助病人加以克服。
四、抑 郁
抑郁(depression)指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愉快感丧失,自身感觉不良,对日常生活的兴趣缺乏(包括性欲受抑制),常有自责自罪倾向,自我评价降低,多伴睡眠与食欲障碍。研究表明,灾害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丧亡易产生抑郁反应,失恋、被诬陷、失业等也可形成抑郁。久治不愈的病人,长期受疼痛折磨,可出现抑郁反应。
抑郁病人常萌生消极自杀念头,故对有抑郁情绪的病人应当深入了解其有无消极厌世观念,严密观察与抑郁有关的心理生理症状,防止发生自杀意外。对于患久治不愈的躯体疾病、慢性疼痛、预后不良的疾病如癌症等的病人,尤应警惕其并发抑郁的可能性。(www.xing528.com)
五、愤 怒
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斗争有关的情绪反应。由于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止,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排除这种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愤怒发生时的生理反应为心跳加快、血液重新分布、细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肾上腺分泌活动增强。愤怒时的运动反应多具攻击性,其有利于排除面临的阻碍。
愤怒也可能被掩盖而以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如发热、头痛、咳嗽的孩子可能会把玩具摔坏,因为患病使他不能上学,从而对母亲或自己生气。有些病人因为疼痛、不适找不出原因,而对陪护他的人生气、不耐烦。如经适当的心理疏导,愤怒被成功表达出来之后,病人的情绪常可有好转,焦虑、不愉快的体验也相应减轻。
对于愤怒的病人,医务人员应当向他说明这种情绪是不正常的,然后和他一起寻找引起愤怒的原因并加以处理。
六、敌 意
敌意(hostility)是指不友好和憎恨的情绪,有时与攻击性的欲望有关。敌意常与愤怒及想伤害或想羞辱别人的欲望一同出现。
讽刺和辱骂常是敌意的表现。提出不合理或过分要求的病人,或具有攻击性、争论性的病人也常常显示敌意的存在。
七、自 怜
自怜(self-pity)是对自己感到惋惜、怜悯的情绪。病人往往感到悲哀,认为自己被人愚弄,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因此常表现为独自哀叹,并可有很多申诉。
自怜包含对自身的焦虑和对自己的愤怒两种。自怜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独居、对外界环境缺乏兴趣的人常持续较长时间。
单纯教育病人不要自怜是无效的。较好的做法是听取病人的申诉,并提供适当的支持,特别是当这些申诉看来是合理的时候。
上述种种情绪反应能增加患病体验的严重性,依其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定。这些反应也可导致情绪和生理的危象,增强病人应对的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